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广告学 > 中国现代设计中本土文化的传承

中国现代设计中本土文化的传承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广告学


摘 要:进入21世纪,世界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在网络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和文化共享使单一民族文化处于弱势状态。中国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背景下保存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众多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在现代设计领域也不例外,中国现代设计中本土文化的传承就是设计师对这一课题的思考与回应。

关键词:本土文化; 现代设计; 影响; 发展

  现代设计,我们今天所承认的,大体上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那是18世纪的事情,它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设计界改变以往专为权贵服务的方向,转而提出要为民众服务的口号下的产物,是设计民主化的进程。[1]现代设计作为工业革命的响应,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现代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并且对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理论指导意义,或者实践影响作用的,则是20世纪初期以来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无可厚非的,在激情燃烧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也有对本土文化的回顾和阐扬。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本土文化”为何物?“本土文化”指的是由我们特定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真正的“本土化”绝不是简单的、片面化的对传统文化的膜拜和崇尚,他是一个现代概念,他一指具体表现的某一民族文化或其具有的本土的,个性的或传统的特点,另指外来文化融入本土。它是整个设计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国际主义风格” “全球主义风格”的现代主义潮流之后,出现的多元化的,强调传统和本土性的新设计艺术潮流。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本土文化,不但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当今世界各国在面对必须发出国际主义风格,全球主义风格来应付国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并研究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保持本土文化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尽量激发本土传统社会和文化的积极因素,实现创造性转换。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同样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其本土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创造了记载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信息传载媒体。纸和印刷术提供了记载视觉信息的媒介,不仅使平面设计有了艺术表现的空间,更深远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面向二十一世纪,全球文化差异逐步缩小,地域界限在淡化。新的科技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更趋一体化。设计在现代文化和商业中变奏,中国设计又当何去何从? 追溯历史,从西方到中国,“设计”的演变不难看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认知度及属性。美术-工艺美术-商业美术-美术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设计。从工艺美术到设计概念的转化在二十世纪经历了繁杂并混沌的过程。设计在西方发展了百年。而在中国,现代设计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
  西方文化与艺术,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中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艺术上,是激烈的,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造山运动。事实上,两种文化的碰撞,早在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就已经开始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甚或直接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似乎都无大碍,也并不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对于艺术——现代设计的另一层面文化,就不那么简单了。在艺术与设计界,我们常常听到有关两种文化与艺术碰撞引发的争论。这种争论,也常常影响到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现代设计,藉此找寻出一条中西文化与艺术融合影响下的、现代设计的正确之路。实质上,它反映了在全球主义背景下,中国艺术家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展示、交流和传播方式,最大限度的按照自己的艺术标准挑选艺术作品,并通过自己建构起的组织权力,用自己的方式阐释当代艺术的发生方式。
  在近乎持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设计者不得不与他们的客户尽量保持同步;人们在设计方面尝试面向大众,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把不同民族图像通过需要进行再组合,力求把所有新的成分因素考虑在内,以达到传达多样性文化信息的目的的例子比比皆是: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中国银行标志设计,利用旧有元素铜钱与汉字“中”相结合,以常见的图形来传递深刻的寓意,还有在他的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水”主题招贴设计艺术展览中,“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形象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本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的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以上的这些设计之所以走向成功,不仅是因为设计师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们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很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他们很聪明,很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一些现代的调味剂呈现出来。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本土对我国现代设计的一些影响。这些本土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就像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像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 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3] 我们相信,在这种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确有的长处,不但决不会丧失,还会在现代设计的传承中发扬光大。
  中国是世界四大发明古国之一。她有丰厚文化底蕴与风俗信仰。但她的发展须要和国际接轨。这对中国设计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因而,中国平面设计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走本土化和个性化;另一方面,还要力图把本土元素通过需要进行再组合,再改造。要把新的成分元素考虑在内,使设计描绘面尽可能的宽广,以达到传统多样性文化信息的目的,这样才能形成特色,形成持久的竞争力。今天,我们设计师幸运地享受改革开放的阳光,新世纪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在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成功经验的同时,应该更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汇到新的设计文化中。对于当代中国的设计而言,如何使其更具民族性和本土化的特征,既是走向社会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我们深信,中国设计师会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发扬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中国设计的发展必定会有更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2002,《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 周一良,1962,《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3] 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建国以来毛泽东文集》第六册.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guanggaoxue/7898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