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萧红散文中声音意象的情感隐喻

萧红散文中声音意象的情感隐喻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要:本文从萧红散文的声音意象描写出发,透析出萧红听觉感官的敏感、其童年时期对声音的关注以及倾听成为她关注世界的重要方式。散文中的声音意象隐喻着她对自身、爱人以及穷苦人的丰厚的情感。
  关键词:听觉感知 情感隐喻 声音意象 自我建构
  一、作为文学意象的“听觉”
  1、中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听觉与情感
  “音”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声音是耳朵与心灵的联通物。中国的“乐感文化”表现古人善于从听觉角度关照世界,且十分看重情感体验,声音与情感间的密切关系透过听觉感官得到统一。在西方,我们也找到关于听觉重要性的论证。黑格尔声称“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1]西方人文传统中有所谓“声音中心主义”。听意味着亲证,开口发出声音,则意味着主体的在场和自我实现。
  2、物理声学和心理声学中的听觉与情感
  从物理声学的角度来说,声音具有波长、频率、振幅、反射以及声场、空间等方面的物理属性;从心理声学的角度来说,人对声音的感知是大脑与声场之间的互动,包含了听觉、情感、联想、记忆等一系列主观因素,因此,人的耳朵对声音的感知是大脑、耳朵等器官与声场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听觉是人类精神情感活动不能缺少的重要感知途径。
  多重理论都证明了听觉与情感有先天联系。作家将包含有个人思想的听觉表象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就是声音意象。在文学艺术领域,听觉意象是人们主动选择后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种种声响的重现或联想。
  二、音响世界幻象的自我建构
  萧红,现代文学史上一名抒写个人情怀、对愚苦大众、女性有无限悲悯之情的女作家,其散文集《商市街》以描写她在困难时期的个人情感经历和生活以及表现对贫苦人的人道主义而著称。
  1、声音对儿时萧红的影响
  萧红的童年孤独寂寞。弗洛伊德说:“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2]特殊的创伤体验构成了她深层心理中的无意识原型和心理郁积,声音意象往往成为强烈情绪记忆的载体,传递出她潜意识的精神历程。萧红的祖父张维桢十分疼爱萧红,陪着她在后花园中玩耍,在炕上教她背诵诗词。她对语音非常敏感,她多次描写了祖父的笑声、后花园中的声音,承载了她幼年的欢乐记忆。当她用耳朵倾听时,便开启了关注生命、声音的意识。她由倾听获得了自我的存在,由声音证明了自我的存在,获得归属、温暖、尊重。
  2、萧红对声音的个人体验
  1932年到1934年,萧红萧军后一同住在哈尔滨的商市街,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两人都放下了文学的创作。在这段日子里,萧红更深刻了解了萧军——典型的中国男子汉,性格豪爽、倔强而又表里如一,容不得良莠相杂的任何东西。萧军的言语刺伤了萧红,也剥夺了她与他交流的机会。萧红没有倾诉的对象,在这冷彻的家中也没有得到关怀理解。萧红饱尝孤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倾听,去感知这个世界。萧红“听”到了男人的负心,“听”到了穷人的疾苦,也“听”出了自己的心声。
  三、声音背后的情感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和思想中。“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或经验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隐喻在人们进行思维和叙述的过程中起中心作用。凡状态、变化、目标、时间关系、因果关系等等都可以用隐喻来表达。”[3]情感是丰富而抽象的,往往必须通过隐喻化而加以形象的描述。萧红散文集《商市街》有41篇作品,她将自己的情感隐匿起来不做正面的表达,以她个人化的语言方式,即声音意象表达感情。散文重现疾苦、欢乐、思绪,从记忆中挖掘出诸多声音,证明了她的在场和自我实现,构筑起萧红独有的声音世界。
  1、倾听男人的声音
  二萧住在商市街时,萧军温情的话语、喉头的水声刺激着她的耳膜、想象,爱人的负心仿佛马蹄的嗒嗒声,一点一点地重重地踩在她的心头,久久难以释怀。“在所有的语言中毫无疑问存在着感觉上的联合与联想的现象”,韦勒克把这种联觉的现象称为“声音象征”。她形象的把爱人的泛情用马蹄声表达出来,男人自私的形象便体现出来。
  2、倾听街市的声音
  “闲”在家中的萧红饱受寒冷饥饿,尽管她参与世界只能通过一个小窗,但她的情感是饱满的。当她自己浸身寒冷饥饿中,仍不忘外面的女人孩子也在遭受痛苦。她“听见那孩子的哭声很近。葛浩文说萧红“要比她同时代作家的作品更富有人情味,且更引人入胜。”[4]这些声音刻画了穷人的生存状态,同时隐喻了萧红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感。
  3、倾听自己的声音
  萧红需要交流、关怀,需要体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她用声音来体现她的存在,抒发逝去的青春和无所作为带来的苦闷情绪。萧红对声音的体验,印证着她和这个世界的“共在”。《册子》中“我还没停下来,笔尖在纸上作出响声……”她一直在追求人生价值,获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她辛苦地抄写的声音、因恐怖而敏感的开门声、狗吠声、脚步声,都是她为事业奋斗、自身价值实现的证明。
  四、结语
  “敏锐的感知觉是一切文学创作的起点和基础。正像法国批评家理查在评述司汤达的时候说的:‘一切始于感觉。没有任何先天的观念,没有任何内心感知,没有任何道德意识预先存在于向着物冲击的人身上。’”[5]感觉的丰富、细腻是萧红本身特有的,这不仅是她感知世界的特点,也是其创作的特点。散文集《商市街》的情感饱满、真实,创造了一个萧红的声音世界,声音世界的建构也完成了她的自我建构,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现代女性自尊自主、丰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上册[M]商务印书馆.1979:332.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周梅芳.从认知的角度看情感隐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9)
  [4] 葛浩文.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
  [5] 徐强.心之声_听知觉与王蒙作品里的音响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07
  作者简介:安娜娜(198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专业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52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