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卢西恩.弗洛伊德其人其画的论文_美术论文_中国

卢西恩.弗洛伊德其人其画的论文_美术论文_中国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摘要】弗洛伊德作为写实绘画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对当代画坛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阐述了弗洛伊德的生路历程及其绘画风格的发展脉络,探究影响其早、中、晚期绘画风格形成的深层历史因由,试图找到绘画风格演变的普遍规律,从而为现代绘画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弗洛伊德 绘画 题材 风格
  
  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freud)以他的油画艺术饮誉画坛,被誉为写实绘画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无论是在油画语言运用上,还是对人内在性格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上,都有极其鲜明的特点。
  卢西恩·弗洛伊德1922年生于维也纳犹太人家庭。其祖父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西蒙·弗洛伊德,其著作《梦的解析》曾经让无数饱受精神问题困扰的人获益匪浅,他的心理学也使很多的艺术家从中找到了灵感与表现的题材。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卢西恩·弗洛伊德从他祖父那汲取了创作的源泉。在他幼年时期“维也纳意识”便对其产生深深的影响,在日耳曼语系中,奥地利人对孤独的敏感与生俱来,那是一种强烈的怀疑与探索精神,就如同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教育孩子学会仁、义、礼、智、信那样。在这样的环境里,弗洛伊德从童年时就具有其他孩子所不具备的敏感,这为他将来所从事的艺术事业埋下了迸发的因子,因为敏感对于一个画家来言是不可或缺的素质。西蒙·弗洛伊德让幼小的孙子阅读四行诗《绞刑架下的歌》,在他的起居室里挂上布鲁盖尔的画……这种启蒙与训练让卢西思·弗洛伊德从小就具有了一种对于事物的特殊感知力,这种知觉能力和他的祖父有关系,因为他直接的,从血液里继承了祖父那些怀疑、孤独、好奇和直觉。这些性格特征在日后被带入画面,成为他独树一帜的鲜明标志,使他在艺术创作上终生受益。
  卢西恩·弗洛伊德于15岁时进入了工艺美术学校,由于犹太人的背景,在1933年他们全家便迁往伦敦,1939年弗洛伊德进入英国圣工会绘画学校,受业在校长莫里斯门下。20世纪30年代他的绘画题材宽泛,此期他系统的学习了欧洲古典绘画技法,并且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个时期他的绘画题材最多的是人与静物、植物相搭配的室内场景,绘画技法较为精巧细致,吸收了丢勒、安格尔、门采尔、荷尔拜因等古典大师的线描风格。与这些大师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在造型语言上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已经开始具有了某种对客观对象精神状态的敏感,画面中有种出奇的静谧,包含了很多令人忧郁、孤独与不安的信息。其作品具有这样的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和当时社会大环境有关,当时的英国正笼罩在二战的阴云下,人们在心理上普遍具有一种忧患意识,而弗洛伊德正是以他超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感知到这一点,所以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的描绘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那种神秘诡异的气氛更是他对于时代以及人性的真实刻画,对现实存在透射以关注的目光正是他作品存在的价值所在。

  从他早期绘画风格的总体来看,整个基调是沉郁静谧的,在造型上注重精细的线描风格,利用夸张变形的形体以及微妙的灰色调传达出忧郁的、惊恐的、疏离的精神意味。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会注意到画面平装光洁、精致细腻,这显然是受到欧洲古典绘画的影响,但已注入了画家对客观对象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浪漫主义气息。此期他以一些静物植物结合的画面以及人物肖像,如《穿白色睡衣的女孩》、《女孩和白色的狗》等为代表,这些作品在表现方法上均采用了带有夸张变形的写实手法,整个画面形体处理具有“外刚内柔”的艺术效果,人物的轮廓清晰可见,轮廓内的形体处理则是平缓细腻,笔触过渡柔和,色彩推移轻微舒缓,作品中呈现出浮雕式或二维式的画面效果,既有绘画图像的平面张力又有一定的体积感,画中人物的精神几乎都呈现一种惊惧或忧郁的状态。
  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弗洛伊德定居在伦敦,他将自己处于孤独和封闭的状态。他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全力地向具象写实领域开拓。60年代后他的绘画风格基本上保持了一种稳定性,此期基本上以室内肖像,裸体肖像为主。他致力于对周边人生存状态的表达,其绘画摆脱了叙述情节或是戏剧性,这也使他的风格逐渐定型,他从生活于其周围的人身上不厌其烦地刻画着普通人的存在状态,挖掘着人物存在的本质意义,这一时期他喜欢畸形甚至病态的主题,其作品风格由精细逐渐转向粗率,而注重绘画性的表现。他说:“如同我的记忆,我总是试图做相同的事。”正是这种重复的绘画题材和反复锤炼的粗犷风格使他在后来赢得了极大的赞誉。如《罗斯》、《夜之画像》、《自画像》等作品的画面结构紧缩而有力,其所描绘的人体通常是紧绷而饱满,笔触显露,有时呈现出无序、粗拙的状态,具有表现性的效果。他说:“我不要人们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这“生命的色彩”就是彰显人的生命力与生命的节奏。
  7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渐趋成熟,逐渐形成了晚年劲健老辣的风貌。1987年,他在华盛顿的赫施霍思博物馆和雕塑公园举办了一次回顾展,次年又在伦敦的黑沃德画廊举办了展览,展览的结果是完全改变了他自50年代以来的默默无闻,一跃被视为世界级的大师。人们从他的画作中看到了画家对于生命、社会、人生的历史性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他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典型的沉郁模式得到了全面的修正与更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有力的厚重笔触的色彩造型,弗洛伊德审美的视点由关注微妙的灰色和形体变形产生的意味逐渐转向对形体语言本身的重视,对人体的描绘成为主要的题材。
  弗洛伊德对“形体”的处理有着迥异常人的感觉力和理解力。他十分注重体积感及肉体厚度上的差别变化。他不过分追求用传统的明暗光影去塑造体积,而是通过对人物解剖和形体结构各个型的前后穿插、叠加,形成前后各种大小体积结构的层层套叠,产生一种建筑般的空间感和体积感。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结实有力,如铜打铁铸一般,具有一种内在的表现力,这与米开朗基罗笔下雄健有力的人体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米开朗基罗追求的是理想中的近乎完美的英雄主义的人体处理,而弗洛伊德则是在外表的真实下显现人性的真实存在,也就是个体的人的独特存在。
  弗洛伊德的油画用色不以艳丽媚俗,而是强调色彩之间的微妙对比与力度构成。在其作品中,由于各种高级灰色的大量运用,使得画面显现出质朴、凝重、神秘、怪异的意味。这与鲜艳的纯度很高的色彩给我们的情绪和心理体验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凝重的、透着银灰色光芒的色彩在他的一系列人体绘画中表现的极为出色。在《男人体》的绘画表现上,就是弱化光线,以极具动感的笔触按照形体动势和形体结构塑造一个男人疲惫的生活状态。弗洛伊德对色彩驾驭已不仅仅停留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上,他已将色彩转化为一种具有内涵的生命。
  卢西恩·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对20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的风格起了巨大的作用,影响了写实绘画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当代弗洛伊德被看成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372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