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心理学 > 现代应用心理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现代应用心理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


 

 第1篇:应用心理学在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新精神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人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正确引导企业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创造员工的幸福感和主观良好状态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是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课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以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为目标、以沟通协调为方法的一种特殊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如果对象、目标和方法中的任何一项把握不好,其效果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人为本,才会在认知基础上有效地工作,其成果才会长久并稳定。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产品充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员工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其结果就表现为: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其理论的支撑,都有事实的佐证;每个人以个性张扬、充满激情为特点,以创造力为较强、好学上进为优势。这样的员工队伍是一支充满潜力的队伍,使用得好与坏、创造力的大与小,员工的心态起着极大的作用。


  如何掌握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如何以简单明了的方法了解工作对象的心态、背景及诉求?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探求职工心理奥秘的钥匙,对于我们驾驭感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与人之间融洽的感情关系,实质上是两个主体在感情上的内在统一,而爱则是心理相容的最高阶段。团体的内聚力就决定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这也是制约团体效率和增强相互适应性的直接因素,也是决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我们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创造积极的心理相容的条件。


  以笔者所在的东方电子集团这一高科技企业来说,员工素质较高,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本科学历占近70%,这些员工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模式已呈现了新的特点,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工作者”,充满活力


  在东方电子集团,员工诉求也很多,但主要集中在薪酬体系、学习培训和企业文化上。薪酬体系关乎他们的价值感、成就感和公平感;培训是他们职业提升的助推器;企业文化关乎员工的心理感受、安全感和归属感。好的企业文化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面对这样一个员工群体,精确识别员工的诉求、特点,以最精确的切入点打开员工心扉,及时了解思想及心理问题,就是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也就是为企业做出了效益。积极心理学正是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研究人的积极特征,包括爱和工作的能力、勇气、交往技巧、美感、坚持不懈、宽容、创新、理想、灵性、天赋和智慧等,让人类生活得更有价值。二是研究积极的团体和制度。比如如何建立民主的制度体系、有效健全的家庭功能和自由探索的环境及积极和谐的社会团体,为个体积极特征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为促进人们的幸福感,使人类实现完美充实的生活创造条件,包括如何培养个体承担社会责任,培养更好的公民特征,如责任感、教养、利他、礼貌、和谐、宽容和工作道德。三是研究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从积极心理学的三个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尊重、理解和关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这也是工作对象的心理需求。在企业中应该营造一种真正相信每个人都是重要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文化氛围;对每一个员工给予尊重、理解和关心。培养责任感、教养、利他、礼貌、和谐、宽容和工作道德的团队,就能减少许多误解、冲突和摩擦的发生,从而提高幸福度,建立高效率的个体心理秩序,有利于团队效率的发挥。


  第二,尊重员工个体,真正把职工当成企业的主人。这也是衡量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企业领导者)的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尺。贬低职工的价值,往往会造成感情上的恶性循环。尊重是双向的。在工作中,我们应尽可能运用非权力影响,不能过分强调整体统一意志,压抑员工个性的正常发展。不能把思想上和感情上的所有问题都同政治和道德硬性挂钩。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员工的信任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引导员工寻找和确定自我完善与社会完善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正确的行为获得尊重、肯定和价值实现。


  第三,关注精神需求、感情需求,工作方式求新求活。当今社会,人的积极性和消极因素相互交织着,情感远比过去丰富、复杂和深刻。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思想工作的重点对象——青年职工的生活已从求温饱向求功、求进、求富和求乐过渡,需求层次明显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效率感增强,价值观也在发生积极变化。他们看重的是切实行动,对假大空式的思想工作模式普遍有着逆反的心理。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努力求新、求实、求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只有这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和时代合拍。


  第四,以人为本,是基本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过河完成任务,需要搭桥,需要船,而桥和船指的就是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对头了就比较容易完成任务,而工作方法不对路,任务就完成得不好。所以工作方法对领导干部来讲至关重要。工作方法有很多,但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就是以人为本。


  如果一个组织把他的员工仅仅当“牛”来使的时候,只让他拉车,不让他吃草,心里就会不平衡,开始发牢骚,他就磨洋工,不好好干,结果怎么样?蛋糕做不大,效率出不来。换一种思路,当我们把员工当成人看,尊重他、关心他、理解他,人心都是肉长的,他就想我的组织对我这样关怀,我要好好的回报。怎么回报呢?埋头拉车,老黄牛精神。当你把他仅仅当“牛”来使的时候,他偏要做人;当你把他当人看的时候,他甘愿做“牛”。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潮的活跃,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才能做到不盲目、不落伍,更好地开展工作。应用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方法,为我们把握当代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心理需求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应用心理学,为这项工作开启了新思路。


  作者:李成山

  第2篇:关于加强高师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思考


  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和运行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课程实施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培养模式功能的发挥。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如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加强高师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高师院校专业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高师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设置的时间不长,但发展规模很快,开办院校的类型众多,其中高师院校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开办大户。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遇到许多共性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在高师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有:


  1.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预期差距较大。从理论上讲,我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实际上,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几年就业比较困难,就业率不高,就业行业分散,许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大。这固然受到国家有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的影响,重要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过于宽泛,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2.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明显欠缺。专业实践技能是应用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高师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明显受到已有的心理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没有跳出心理学专业的框框,课程设置和实施与心理学专业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只是换了一个专业标签。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导致学生的素质结构与培养规格的要求相去甚远。传统的本科心理学专业主要培养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学研究人员,对心理学应用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而对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心理学实践技能是其关键素质。例如,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所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心理学教师是大不相同的,他们不是到中小学教心理学,而是从事心理健康课教学和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掌握心理健康课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建设等技能是他们顺利完成工作的基本条件。


  3.教学条件的建设严重滞后。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有较高的要求,对师资队伍也有其特殊的要求。高师的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多设在教育系,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医院、企业等联系不多,绝大多数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真正开展起来,不具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条件。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不少教师自身在专业实践技能方面就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教师说得多做得少、学生学理论少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高师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


  随着我国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设置和迅速发展,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研究得到重视。这些研究解决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办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进了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但也存在以下明显的不足:(1)不能满足应用心理学专业快速发展的实践需要。应用心理学自1998年设置以来,发展速度很快,但这种发展多属于外延型发展,主要表现为主办院校急剧增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对于困扰专业发展的诸多问题缺乏有效的对策性研究,影响了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高校发展战略的调整,今后一段时间,应用心理学专业必将走保持适度规模的内涵型发展道路,其对专业建设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2)对问题的描述性研究多,解决问题的措施欠深入,多处于构想阶段。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显得一般化,对策的落实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带有较强的主观构想色彩。


  心理学专业过去主要设置在高师,高师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主要开办院校。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看,高师还承担了为其他类型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师资和提供专业建设学习借鉴的任务。令人遗憾的是,高师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其应有地位是不相称的。在有些方面,如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医学类院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高师院校反而受到原有的心理学专业的束缚,少有作为。可以说,在一些事关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根本问题上,许多高师院校在专业开办之初就缺乏清醒的认识,办学过程中又不积极研究和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宽泛。一些高师院校的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直接套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为:“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如此宽泛的培养目标必然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混乱,学生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学不好;以为这样就业面宽,其实学生什么都干不好。(2)课程设置主要套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方案。早在2000年8月,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应与心理学专业有所不同,有其本专业的基础课……而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则应按专业方向的特点加以设置。”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大多数代表的看法是: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导论、应用心理学方法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理论派别和社会心理学。可惜的是,这些正确的思想并未在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中得到贯彻。时至今日,应用心理学专业自身的课程体系不仅没有形成,反而由于就业困难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考研竞争,而为了提高学生的考研率,许多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心理学专业更加趋同。


  三、高师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模式研究内容的改革建议


  1.培养方案。明确高师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素质结构,以此为指导,研究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的方案。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高师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专业方向的合理设置;毕业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基本要求,课程门类、开设顺序、学时学分的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和学时学分等。


  2.课程建设。研究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间关系的协调,统整课程功能。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基于应用心理学专业设置的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优质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建设等。


  3.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本专业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及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具体措施。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师资队伍整体的构成要求,具体课程对任课教师学术背景和知识技能的要求,教师群体和个体离这些要求尚存在的差距,教师群体优化和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4.实验教学。研究本专业心理学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内容、方法及教学条件的建设措施。这里的“实验教学”是指“大实验教学”,它除了包括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外,还包括专业技能教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特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技能、心理咨询和治疗技能、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建设技能的训练,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咨询教学室、团体心理辅导室的建设等。


  5.实践教学。研究本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容、方法及教学条件的建设措施。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内容和评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未普遍、规范开展的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缺乏专业指导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实践指导的落实;实践基地与高师院校“双赢”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形式和机制等。


  6.模式管理。研究如何在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实现培养方案、课程实施、师资队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要素的最优组合,确保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达成培养目标。要研究的问题有: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激励、管理制度的制订与落实,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作等。


  作者:王文

  第3篇:具有中医特色的应用心理学复合型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对心理医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我国从事心理服务的人员大多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大多以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为主,鲜有能力从事心理冶疗,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不能称为心理医生。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医生,仅仅拥有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成为拥有以心理学、医学为主的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成长为合格的心理医生。作为中医院校,为了突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特色,其人才培养更应该遵循这一要求,即必须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应用心理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强化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期使他们成为一名具有中医特色的应用心理学复合型人才——中医心理医生。


  一、具有中医特色应用心理学复合型


  人才——中医心理医生的产生


  1.中医心理医生是心理学本土化的产物


  众所周知,现代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源于西方心理学的类型学理论、发展认知理论、精神分析学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但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状态有时代、国别的烙印,独特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差异。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应用心理学,更适合解释的是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或行为,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背景中的中国人的心理现象。[1]一方面,西方文化与中国人社会化特点存在显着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所信守的心理理论基础和所采取的心理治疗方法也总是与其社会文化相适应,由此决定了中国的应用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心理治疗也应紧密联系中国社会文化与传统。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中国是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这种心理学思想在中医学宝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如形神统一、天人相应、七情相生相克理论,以及中医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等。因此,研究中医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及其应用,培养具有中医学背景知识的应用心理学复合型人才——中医心理医生,可以看作是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应用心理学本土化、中国化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2.中医心理医生是社会对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期望


  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基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宽阔,涉及教育、卫生、管理、营销等各大社会领域。但不同院校有不同特色,其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就会体现出不同的优势。比如师范院校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在教育领域更具绝对优势;而医学院校,依托其医学教学资源,使得其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在临床心理治疗过程中更有特色。从社会角度而言,也是期望各类开办院校能够在充实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院校特色,增强有别于其它院校的专业优势。这样既能提高所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也可为社会各领域提供合格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使人才分布到不同工作领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黄车白等[2]调查研究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能否胜任临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考虑到综合医院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多数医院认为该专业学生应该心理学、医学知识并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应更具有医学特色。许多国内心理学家也认为,要能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应用心理学相关工作,除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训练外,还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训练。


  目前,西医院校培养出的基于西方医学的心理医生,其在临床心理治疗过程中使用的精神药物有很大的副作用。而中医背景下的心理医生,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缓解症状方面可以辩证使用中药,副作用小,还有调养身心的作用。因此,中医院校的应用心理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充分挖掘自身的中医药教学资源,使其与应用心理学知识融合,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学复合型人才——中医心理医生,是社会对于中医院校对应用心理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期望。


  二、具有中医特色应用心理学复合型


  人才——中医心理医生的人才特征


  复合型人才不仅仅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更是一种可以将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融合从而超越原有知识、能力,能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的高层次人才。[1]考虑到社会对于中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期望以及该类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具有中医特色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中医心理医生应在学科知识与临床能力结构方面具备以下特征:


  1.学科知识特征


  具有中医特色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主要表现为心理学与中医学知识的复合,这种复合应突出知识体系上的“宽厚”与“交融”两大特性。即在掌握宽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还必须掌握中医学、精神病学等相关联学科的基本知识,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科知识的交融,产生新知识,并促进个体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医心理医生,所面临的中国人实际的心理问题形形色色,千变万化,这是任何现有西方心理学理论都不可能直接有效解决的。它需要中医心理医生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活用自身所掌握应用心理学、中医学等相关理论来解决问题,并且在此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并发展应用心理学理论。


  2.临床能力特征


  具有中医特色的应用心理学复合型人才除了具备普通大学生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突出的实践能力,并在临床实践中体现出能力的综合与创新,从而使该类人才在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普通非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由于没有医药知识,面对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问题可能无从下手,或者面对来访者只能从心理方面做出检查,不能从精神角度或者生理角度其做出区别与诊断。而具有中医特色的应用心理学复合型人才所具有的临床能力特征,表现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就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中医诊断、治疗能力的综合。


  三、具有中医特色应用心理学复


  合型人才——中医心理医生的培养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不同于“通才教育”培养模式,也有别于“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它主要是指通过修读第二学历(学位)或辅修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等途径,使本科生获得本专业以外第二(甚至更多)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融会贯通,成为能适应跨专业、跨学科工作和研究的高层次人才。[3]当前发达国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主辅修制模式、研究方向模式、双学位制模式等,中医院校的应用心理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可以借鉴这些模式。


  1.主辅修制模式


  主辅修制模式是目前各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最普遍采用的一种培养人才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各个主修专业在相关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制定辅修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开出相应的辅修专业供其它专业的学生选择修读。[4]为了使中医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成为具有中医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应用心理学主修专业的同时,选择辅修中医学专业。具体的辅修操作过程,一般可以安排在第三个学期开始辅修中医学专业,采用学分制管理,只要修满中医学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核心课程并获得相应数量的学分,就可获得中医学的辅修证书。由于主辅修制模式只能颁发学生结业证书而不能授予医学学士,因而并不能使他们成为一名真正的被社会认可的心理医生。一名真正的心理医生,必须具有医师执照,拥有处方权。而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非医学类学生是不可以去考医师执照的。因此,这个模式还有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2.研究方向制模式


  研究方向制模式本是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但许多医学院校为了突出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色,也较多采用此模式,即在临床医学专业下再设立医学心理学方向,表述为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学制五年。相对于其它纯粹的临床医学专业,虽然最终获得的都是医学学士,但这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在五年的本科期间会更多地接受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为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目前一部分中医院校也效仿这一模式而开出了中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学制五年,授予中医学学士。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利用课程的统筹安排,把应用心理学与中医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模式时间经济,而且授予的是医学学士学位,学生可以参加医师执照的考试,从而有资格成为一名拥有处方权的真正的心理医生。但由于这一模式的学习期并没有延长,为了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必然要压缩中医学类课程;或者为突出学习中医学课程而压缩心理学课程。这都会给课程安排乃至整个培养计划的实施带来困难。如果培养计划设置不合理,安排失当,会导致该专业的学生两边都不靠岸,使他们既不能成为临床医生,又离心理医生有一定距离。


  3.双学位制模式


  所谓双学位制模式,即适当延长本科学习期间,同时完成两个跨学科专业的学习,并获得两个专业的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中医院校为进一步提高所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层次,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主辅修制模式教学的基础上,实施人才培养的双学位制模式。也就是针对那些主修心理学专业平均成绩优良,并完成辅修中医学专业学习且成绩良好的学生,在其毕业前,可以申请继续攻读中医学学士学位。具体可采取“4+2”双专业教学制,即在原辅修的中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再用2年的时间修完其它的中医学专业学士学位规定的课程,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并获得规定学分,授予应用心理学理学士及中医学学士两个学位。这一模式既给学生的专业选择提供了自主性,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医学与应用心理学时间、精力分配上的难题。这样,学生经过六年的应用心理学及中医学两个专业的学习与融合,成为既掌握应用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中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心理医生做准备。


  中医院校如何选择合适且行之有效的应用心理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仅从时间成本角度考虑,精心合理设计的研究方向制模式值得推广。但从上述三种模式比较来看,真正最有效的还是建立在主辅修制模式上的双学位制模式。而要更好地实践双学位制模式,就要注意精简、调整相关课程,以达到既节约了学习时间成本,又理清了中医学与心理学这两个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目的。如在应用心理学课程中,可以把认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合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合并、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合并、精神病学与变态心理学合并等等。这些课程相对来说内容交叉比较严重。因此课程的合并,可以节省不少课时,既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临床实践。


  作者:陈田林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1593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