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理论 > 从伦理角度试图\"审美\"--以五代王处置墓

从伦理角度试图\"审美\"--以五代王处置墓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摘 要:在艺术的审美中,从\"真、善、美\"角度对五代王处置墓中的两幅山水壁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以孝道的价值观所作的一种肯定与否定,试图树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希望人们能够借山水之\"形\"的接引作用以\"得神\"、\"悟道\"。

关键词:艺术审美;孝道;山水壁画;价值理想
  美,来自人对事物肯定与否定的一种评价判断,对五代王处置墓中两幅山水壁画的审美价值的一种选择和估量。《孝经》云:"人之行,莫大于孝",以王处直墓中这两幅山水画作为艺术的一种审美,它不仅鉴定着那个时代的生活,而且鉴定者人的情感和良知,也鉴定着个人志趣和人格的高尚与卑下。
一.人物品性之审美
  (1)墓主人生平及其墓葬
  五代时期的王处直可谓品行高尚的"千古一贤"。据史料记载当时王处直未有子,李将刘云郎送与王处直为养子,王处直将其改名为王都,李应之也因此得处置信重日隆。众将担心王处直过分信任李应之会带来祸患,便私下将其杀死。王都在王处直极力保护下才幸免遇难。之后,王处直对其倍加宠爱,欲以为嗣。前室北壁的山水画是在墓主下葬并封堵后室门后绘制的。为什么在葬礼完成后又要赶制一幅山水画呢?
  (2)建造者及其壁画意图
  在晋王存勖讨伐镇州张文礼之际,王处直担心"镇亡而定孤",于是与其子王郁密谋勾结契丹,以解镇州之围,并许诺王郁为继承人。王都得知此事后,纠结将士将王处直及其妻妾幽禁于西第,并尽杀王处直的子孙及心腹,之后便自为留后。不久,王处直抑郁而卒。王都在营建墓葬时必定会受到当时流行的一些丧葬观念的影响,已完全功利化,在很大程度上要考虑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认为自己和子孙的祸福、贤愚皆与埋葬自己的先人有关。壁画与志文的契合并不难解释,因为当时墓葬的营建一直本着"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即墓葬是墓主生前美好生活的延续。根据志文,表面看来王处直生前过着一种闲适幽静的退隐生活,那么其墓葬也应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延续。
二.人伦之审美
  (1)孝行--世人之"孝"
  儒家"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人们对父母"生,侍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到了唐、五代时人们依然重视。《孝经》自汉魏南北朝以来即为初学者的启蒙读物,唐玄宗亲注《孝经》颁布天下,其他儒家经典而独崇《孝经》,应与其以孝化天下的思想有关。《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孝子大都受到了帝王的表彰。在新的时代,我们只要对儒家孝德进行现代转换和提升,赋予新的内容,它仍可为公民道德建设服务。唐末、五代虽时常出现子逐父的现象,但"孝"依然是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
  (2)不孝--王都之"孝"
  "虎狼",尚"仁也",但王都将王处直及其妻妾囚于西第,尽杀处直子孙及其心腹。害怕祖宗亲人死后变成鬼,而鬼又很有威力,给家族带来幸福或灾难,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掩盖自己的罪行,安抚死者鬼魂,保护自身及后代不受其祸害,同时极力表现自己的孝道。该墓中的山水画、云鹤图、天象图、花鸟画和明器神煞不单单是为装点墓室,而是王都用来劝告墓主灵魂归隐的,防止亡人鬼魂跑出墓穴回到生人世界,让他在墓中安心享受这种清幽的生活,不要再贪恋尘世的荣华与恩怨。该墓壁画处于墓葬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反映了传统的丧葬观念,更多体现了王都个人的意愿,震慑死者的灵魂、保护自身及子孙安全。
三.生活之审美
  (1)理想生活
  古来山水画与隐居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历代隐士大都隐居山中或水畔,《历代名画记》中记述:"(宗炳)叹曰:"隐!老病俱至......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在王处直墓中也可看作"卧游"景象的再现。东耳室东壁壁画内容为一幅山水屏风和几案的组合,几案的帽架上放置有一顶展脚幞头,这种组合更加深了归隐主题的表达。其中山水画在当时已成为人们愉悦性情、超然物外的一种手段,面对山水画,观者好像置身于幽静的大自然中,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恼;足不出户,便可感受山水的佳趣,它"能令万里近,不觉四时行",甚至由此而生"挂冠"之思。而几案的帽架与展脚幞头的组合似可解释为"挂冠",即辞官归隐之意。
  
  (2)现实生活
  志文将王都兵变夺权篡改为王处直自愿隐退,他希望王处直生前自愿退位隐居。既然王处直生前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他就希冀其鬼魂能安心生活在地下居所,过一种淡泊的隐居生活,这样他就不会担心其鬼魂来骚扰。因此,他就用壁画为其营造一个舒适悠闲的山中隐居环境。就像唐诗云"蓬壶来轩窗,碱海入几案",这一句几乎是该墓东耳室东壁画面中上部画山水下部画几案的最好注脚。该墓的两幅山水画皆为水墨绘成,这就更增加了其中归隐的意味。王处直被囚禁后,不久郁郁而终,他的囚禁生活也绝不可能如志文描述得那么悠闲自在。王都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说明,墓中壁画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死者的愿望,以彰显自己的孝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来"圣贤"正是徜徉于山水之美中精神得到了升华,而王都以及撰写者和少微,是否能够借山水之"形"的接引作用以"得神"、"悟道"呢?
结语
  在文艺的审美中,"真、善、美"这一人生中最高的价值理想,被综合于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理想范型中,通过无数次的探索、实践,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深化真正意义上的对"真、善、美"的认识,应不忘教导身边刚刚萌芽的祖国的未来花朵,看着他们从小开始吟诵《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让他们自小了解传统孝道的精华所在,摈弃传统孝文化中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形成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孝道意识。孝道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永恒的经典教育,人才的培养从幼儿阶段开始就应接受良好的孝道教育,尤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我们也要尽各自的一份微薄之力去耐心教诲,以"德"育才,为新时代的人类树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以此壁画所感为鉴,建一座精神上不朽的纪念碑--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回归到每个人心里。
参考文献:
[1]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9).
[2]郑岩.墓葬壁画,画给谁看.文物天地.北京:文物天地杂志社,2002(9).
[3]罗世平.略论曲阳五代墓山水壁画的美学价值.文物 .1900年(9).
[4]郑以墨.五代王处直墓壁画内容与空间布局研究. 李淞.全国美术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2002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