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论中国哲学之“合知行”的特点

论中国哲学之“合知行”的特点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人们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而且在创造物质生活的同时以自身观照慎思之,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翻开中国哲学史的画卷,圣贤哲人熠熠闪耀的思想智慧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综观他们的思想学说,我们可以概括出其注重“知行相一致”的思想旨趣。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哲学“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片。中国哲人研究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常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入手处;最后又归于实践,将理论在实践上加以验证。即是,先在身心经验上切己体察,而得到一种了悟;了悟所至,又验之以实践,要之,学说以生活行动为依归”。


  一、学以致用--现实生活与精神反思相统一


  在儒学大师孔子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言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他认为《诗》可以感发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可以群臣相切磋、交流、沟通思想感情,以达和谐的目的;可以怨刺上政,干预现实和批评社会。还可以赡养父母、侍奉君主。总之,《诗经》能给生活以极大的指导作用。他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把政务交给熟读了《诗经》的人,但是这个人却不通晓明白;派他去出使其他的国家,却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提倡在外交场合中使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来作为外交辞令,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图、观点与立场。反对机械式的求学方式,而是主张将学问灵活地运用到外交、生活实践中去。同样,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即:博通是为了应用,然读书不能用,知而不能行,岂不是跟鹦鹉学舌一样?这是王充所坚决反对的。


  由此可知,哲人提倡对精神反思的结果、对真理知识的掌握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最大、最直接的效用。


中国哲学


  二、践以验学认识生活与实践相统


  中国哲人的思想学说是以生活行动为依归的,故而所有的认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又必然要回归于生活实践,以此来检验真理。这种鲜明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态度不失为一种进步的思想。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的于“行”中见“效验”即鲜明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事有证验,以效实然”。“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干意繁说,众不见信。”王充继承和发展了荀况、韩非重视“符验”、“参验”的思想,对于各种知识和言论,坚持以“效验”来“订其真伪,辨其虚实”,即以不违反客观事实的实际经验作为判断认识准确与否的标准。


  朱熹也认为,行是检验真知的尺度。他说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孔子甚至认为,“道听途说,德之气也”。没有结果实践去验 证,而又去传播,这不是一种认真、诚实的态度,故而是一种不好的德行。


  三、思以尽美一探求真理与生活观念相统一


  哲学不是给予,而是启发。它的价值就在于启发人们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现实生活世界,以求给人生“形而上”的问题一个合理的答案与解释。中国哲人创立各种学说,探求各种真理,其本质是为了寻求一种生活观念,以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中国哲学的“目的在于生活之迁善”。用一种高度概括的理论、豁达的胸怀;用诗意的、悲天悯人的眼光与情怀来解释生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此所谓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所讲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意思是说,理解真理,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他追求一种“观乎其外,乐乎其中”的精神旨趣。孟子在《离娄下》中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也。”孟子的这段“深造自得“说引领我们进人一个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去就取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往而不自得乐。深究学问,厚积而薄发,故而运用自如,左右逢源,在这种”自得其道“的境界中,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庄子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人生追求与人格境界来作为人生解放的内在动力。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林语堂先生称“诗歌堪称中国人的宗教”。因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的诗卷深切地渗人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神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人们正是在诗意的思考中来探讨人生精神问题;用一种审美的思想来解释生活的苦难,以精神独居的追求来抗争世俗,以寻求解脱、升华人格。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以及体验生命的愉悦。


  四、行以至善一致知与道德修养相统


  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哲学中的方法论,有一根本倾向,即注重致知与道德修养的关联,甚或认为两者不可分,乃是一回事。”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我们不难找到有关“致知与道德修养相一致”的精辟警句和生动的描绘。庄子说且有真人而后又真知。”按照庄子在《大宗师》中的说法,所谓真人即是无好恶爱憎之情感,忘生死善恶之区别的人。他接受自然赋予的生命而欣然自得,忘却了生死的变化而复归于自然,不以欲望之心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为的力量去辅助天命之常。抛弃一切心欲,唯有至真至纯的赤子之心。故而,必有真人的修养才能有真知灼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提倡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应该保持一种客观性,一个文艺批评者除了具备丰富的创作经验、深厚的文学素养外,重要的是有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即要克服主观偏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创作过程中的“不虚美、不隐恶”精神为后世做出了榜样。故而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哲人,都以为欲求真知,须有一种特殊的修养。穷究宇宙人生的真际,要先在德行实践上作功夫。


  孔子总是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要贯彻“仁”与“礼”的精神。并且明确提出“知礼”是做人行事的前提。他精确、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君子立身处世的要点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仁也。”不知道天命,就无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就无法立足社会。不懂得明辨他人的言论是非,就无法去了解别人。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油近仁。”以花言巧语去阿谈奉承、见风使舱、心口不一的虚伪者都不能称之为“仁”,因为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取悦他人做出的表现。而那些刚强、果敢、朴实、谨慎、沉默寡言、言行一致者才能被认为是“仁”,他们的品行才会被认为是仁德的。由此可知孔子所谓“仁”,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W。他认为,若不能贯彻“仁”与“礼”的精神,那么即使懂得了这方面的道理,也不能内化为自身人格要素;即使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他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中国哲人在强调道德修养必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要善于自我内省,切不可忽视小节,真正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孔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在与宰我讨论丧礼时认为,虽然守丧三年是约定俗成的礼俗,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但是通过外在的表象应该看到其本质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样,孔子就把原来的强制性规定,提升为基于生活的自觉理念;把宗教性的神秘化,转化为人之常情,与伦理规范、心理欲求融为一体;把对于神的盲从,变为对人性、对自己的服从。这样,就使礼具有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合付诸实践的有效性。”由于强调道德上的自觉性,一些强制性的习俗就转化为了“以亲子血缘关系为核心纽带和心理基础的温暖人情风味。”他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自我约束对于造就“仁”的重要性,把个体的修养与社会的价值关怀统一起来。这也是他常说的“忠恕”之道。后来的宋明儒学即是这样的成德之教,他直接以孔子为标准,直接延续孔子之生命智慧之方向,直接以孔孟生命智慧来清澈自己的生命,发展其道德人格。


  五、结语


  中国哲学倾向于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知行合一”。这个特点,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且与地理因素是分不开的。如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到的各地文化精神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华夏民族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合游牧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方式与生存之道,使得先民们所取得物质基础的前提是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利用。先民们对于自然世界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他们既对大自然抱有亲和与感激之情,因为自然世界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他们对自然界频发的灾难无法解释清楚,从这个反面来讲,自然界又是一个捉摸不透的“怪物”,因而导致恐惧忧患,又心怀一种深深的敬畏之情。这种深层的忧患情结与敬畏之情,是由生存的本能催发而来的。所以,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要从劳动出发,在实践中去认识对象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人的哲学可以成为实用哲学或者实践理性哲学。如牟宗三先生所精辟的论断一样:无论心、性、伦、制,皆是理性生命、道德生命之所发,故皆曰“理”……其所尽之理是道德政治的,不是自然万物的;是实践的,不是认识的或是“观解的”,这完全属于价值世界事,不属于“实然世界”事。中国的文化生命完全是顺这一条线而发展°


  综观中国哲学的历史,既不是一大堆与人格生命毫不相关的材料,也不是各种概念与理论的抽象系统,而是古今圣贤豪杰诸伟大人格的系列的精神表现。受华夏民族古老文化的影响,中国哲学讲求学以致用、践以验学、思以尽美、行以至善等知行合一的特点,在求知与实践的相互过程当中追求真、善、美,讲求真理对生活的实效性。古代哲人这些思想精华是他们对生活实践深刻反思的结果。时至今日,穿越历史的长河,仍然具有其伟大的现实意义。


                                                                     吴偭蓉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79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