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象山哲学的诗化境界

象山哲学的诗化境界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由儒、道、释三者彼此激励、交融而共同构成的。虽然儒、道、释三家各有各的价值取向,但是,相对于西方古典主客二分的哲学形态而言,它们都主张心与物、人与天的融合。儒家追求的是礼乐诗书、天生人成的人格境界;道家哲学追求的对“性命之情”的归真返璞;而禅宗追求的则是由小乘、中乘、大乘、直到“万法尽通、万行具备、一切无杂、但离法相、作无所得”的“最上乘”。(《坛经·智常来参》)究其实,都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哲学。境界哲学就是诗化哲学。这里的“境界”,说的是精神,说的是性情,说的是人格境界的提升过程。陆象山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境界哲学,亦即诗化哲学。它围绕着“先立乎其大者”的思想核心,层层论说,以儒家哲学为灵魂,融会了道家以及禅宗的思想资源,加强了其理论体系的诗化性质,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都是较为特殊的。

一、先立乎其大者

象山自谓曰:“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吾闻之曰:‘诚然。’”[①] 语气中有引以为自豪、自负者。盖“先立乎其大者”一句,贯穿象山思想的始终。在《陆九渊集》中,多次出现“先立乎其大者”的命题。“先立乎其大者”一句的思想,首先应该来源于《孟子·告子上》: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象山对孟子的思想心领神会,抓住了其中的本质融会贯通而自得之,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认真考察象山具体文献中的意思,我们会发现陆九渊“先立乎其大者”一句的意思,在他的文集各处,表面上并不一致。为了较为准确、客观地把握象山思想的原始面貌,我们还是从文本出发,抓第一手资料:

前日窃闻以夫子所论齐景公、伯夷、叔齐之说,断命以祛俗惑,至今叹服,不能弭忘。笑谈之间,度越如此,辅之切磋,何可当也。允其所见,推其所为,勿怠勿画,益著益察,日跻于纯一之地,是所望于君子,夷、齐未足言也。

此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铄我也。思则得之,得此者也;先立乎其大者,立此者也;积善者,积此者也;集义者,集此者也;知德者,知此者也;进德者,进此者也。同此之谓同德,异此之谓异端。心逸日休,心劳日拙,德伪之辨也。岂唯辨诸其身人之贤否,书之正伪,举将不逃于此矣。自有诸己至于大而化之,其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增加驯积,水渐木升,固月异而岁不同。然由萌蘖之生而至于技叶扶疏,由源泉混混而至于放乎四海,岂二物哉?《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又曰:“其为物不贰。”此之谓也。[②]

关于这段文字的解读,有的学者是这样说的:“‘此’就是心,天给的一切知识,都先验的在心中,这就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这显然是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和‘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的贯彻。”[③] 对于所谓唯心、唯物的问题,笔者没有兴趣,但是,说这段文字的“此”是指的“心”,是“良知良能”的说法,笔者殊不能同意。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基本的语法上的错误。故不能不在此着重指出。

根据《钦定四库全书·象山集》、《四部丛刊·象山先生全集》两个版本的排版,我们可以知道,这段文字本来是不分段的,但是198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陆九渊集》却人为地将这一段本来不应该分开的文字分成了两个自然段,成了上面所引述的这个样子。我们依据原文的语义结构和文气的血脉,可以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在“此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铄我也。思则得之,得此者也;先立乎其大者,立此者也;积善者,积此者也;集义者,集此者也;知德者,知此者也;进德者,进此者也。同此之谓同德,异此之谓异端”这几句话中的“此”字,全部是指代“日跻于纯一之地”的。这段文字的中心就是在提倡“日跻于纯一之地”,并且以《中庸》之“不诚无物”和“为物不贰”为结,其思想的脉络非常清楚。

在《与邵叔谊》中,“先立乎其大者”的“大者”,指的是“纯一之地”。[④] 纯一之地,从思想源流上来讲,首见于古文《尚书·商书·咸有一德》:“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被象山推崇的明道先生就极重视“咸有一德”(《二程集·论王霸札子》),倡言“纯王之心”、“纯王之政”(《二程集·南庙试策五道·第一道》),并有诗为证:“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二程集·题淮南寺》)纯王之心与纯王之政都是哲学家的幻想,但是,明道先生却冷静地昭示了“纯一之地”不为外物所动的状态。象山的“纯一之地”在《与邵叔谊》中,指的是纯净、虚空之心,像一种诗化的空灵境界,与明道先生心领神会,彼此相通,其根本的精神是“勿怠勿画、益著益察”的“诚”。这种“纯一”之诚的思想追求贯穿于象山先生的始终。绍兴二十二年,象山十四岁,尝言:“吾于践履未能纯一,然才自警策,便与天地相似。”[⑤] 淳熙十五年,象山五十岁,在山间精舍,与陈宰书云:“同志之士,方此盍簪,紬绎简编商略终古,粗有可乐。虽品质不齐,昏明异趣,未能纯一,而开发之验,变化之证,亦不可谓无其涯也。” [⑥] 很显然,象山先生一直把“纯一之地”当成了道德修养、品格提升的至高境界。哲学的诗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哲人就是诗人,哲学就是诗学。哲人所追求的诗化境界本来就是可望而不可即,却又具有巨大感召力量的目标。陆象山“纯一之地”的境界,就正具有这样一种特殊的诗化性质,因为在现实中,这一境界“是只可永远接近而又永远不可能最终达到的”诗化的境界。[⑦]

“纯一之地”的理论来源,王阳明又谓之曰《尚书》的十六字心法:“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为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自是而后有象山陆氏,……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氏之传。其议论开阖,时有异者,乃其气质意见之殊,而要其学之必求诸心,则一而已。”[⑧] 所以象山曰:“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⑨] 心与理合而为一的最高境界,就是去掉了各种私心杂念的“纯一之地”:“今时士人读书,其志在于学场屋之文以取科第,安能有大志?其间好事者,因书策见前辈议论,起为学之志者,亦岂能专纯?不专心致志,则所谓乡学者未免悠悠一出一入。私意是举世所溺,平生所习岂容以悠悠一出一入之学而知之哉?必有大疑大惧,深思痛省,决去世俗之习,如弃秽恶,如避寇仇,则此心之灵自有其仁,自有其智,自有其勇,私意俗习,如见晛之雪,虽欲存之而不可得,此乃谓之知至,乃谓之先立乎其大者。” [⑩] 排除私意,大疑大惧,深思痛省,摈弃一切秽恶,则仁、义、智、勇自显,这就是一种精诚专一、“纯诚专一”[11] 的境界。这种境界,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精神境界,[12] 换句话来说,就是诗化的境界。

但是,象山在《与朱济道》的三封信中,对“先立乎其大者”还有另外的解释:“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孟子曰:‘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人惟不立乎大者故为小者所夺,以叛乎此理,而与天地不相似。”(第一封)“此理于人无间然,昏明何事与天渊?自从断却闲牵引,俯仰周旋只事天。尊兄平日只被闲牵引,所以不能自立。今既见得此理,便宜自立。此理即是大者,何必使他人明指大者?既见此理,此理无非,何缘未知今是?此理非可以私智揣度傅会。若能知私智之非,私智废灭,此理自明。若任其私智,虽高才者亦惑,若不任私智,虽无才者亦明。”(第二封)这些表述是值得我们认真玩味的。这里的“理”毫无疑问是天理。而信中明确指出,“此理即是大者”。只有“立乎大者”,才不为小者所夺。这里的小者,就是“私智”,就是为外物所牵引而引发的情欲。为情欲左右之后,人就远离了天理。因此,“自从断却闲牵引”,去掉了对七情六欲五光十色的诱惑,就可以“先立乎其大者”。第三封信里的话说得更是力透纸背:“平居不与事接时,切须鞭策得炯然,不可昧没对越上帝,则遇事时自省力矣。”[13] 可见,象山的“理”就是“天”;而“天”就是上帝,“诚心求之”,“俯仰周旋只事天”,透露了象山先生明显的宗教倾向。正是这种宗教性的超越之“诚”,把象山的性情世界扩展得十分丰富,空明澄澈,高远无极。

那么,一个是外界的风吹雨打都不能动摇的“纯一之地”,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天理,二者之间是怎么逻辑性地搭挂在一起的呢?我们认为,其答案在《与冯传之》一信中:“天降衷于人,人受中以生,是道固在人也。又曰:‘先立乎其大者’,立乎此者也。居之谓之广居,立之谓之正位,行之谓之大道。非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则何以为大丈夫?” [14] 纯一之地,就是天贯注于人的“衷”,“道固在人”,言人人都具有天赋的“道”,用孟子的话讲就是善端,用陆象山的话讲就是本心,也就是象山的“天理”。[15] 不为外物所动,坚守“纯一之地”,不驰鹜于外,就可以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与天理融为一体,达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6] 心即是理的心灵超越与融合。天,固然降衷于人,是人的性命源头,但天生百物人为贵,人伫立于天地之间,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极具创发的力量,因而,“宇宙”与“吾心”通同为一,则天即在我的心中,而“我”也被完全“天”化。这种天与人彼此涵括,彼此包容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哲学的诗化。[17]

二、发明本心的“存”与“养”

所谓诗化的境界,愚以为首先是一种哲学的超越境界,其中必然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意味,是信念,是热忱,也是拳拳服膺追求理想的超迈情怀。与原始先儒孔子、孟子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为真理、道义始终不渝、终身追求的入世、救世情怀相比较,象山哲学的最大特色,在于“自作主宰”,“先立乎其大者”,天与人之间的贯通更加通体透明:“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18] 仁义之本心就是天地宇宙的精神,吾心与天心,人道与天道,就浑然成了一体:“天之所以予我者,至大、至刚、至直、至平、至公。……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19] 顺应了自然,不为外物牵引,永葆了我天生具备的这一颗赤子之心,涵泳其中而不外鹜,就保住了精神,收拾住了仁义的本心。“不惑于多歧,不蔽于浮说”[20]“不求名胜,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故通体皆是道义。”[21] 把天人性化,把自然世界诗意化,把哲学要义宗教化,从而构成了象山哲学天人合一、天人冥合的心理基础,这是象山哲学的根本之所在。因此,象山对先秦儒家哲学的宗教性,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挥。诗化境界的第二大特征,当是一种人生理想的提升过程。在先秦原始儒家那里,这种提升是道德践履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自我修养的过程,也是孟子善、信、美、大、圣、神各个层级逐步超拔的过程,反身而致诚,修身以立命,尽心知性而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象山对这一思想传统曾经有一个诗化的概括:“此理于人无间然,昏明何事与天渊?自从断却闲牵引,俯仰周旋只事天。”[22] 天与人熔融无间的关系,只是在于人不断地“断却闲牵引”,去掉庞杂诱惑,追求“纯诚专一”的过程。深究象山的思想理路,笔者以为,他确实是继承了先秦时期原始儒家的精髓。最近出土之郭店楚简的文献中有一篇《缁衣》,其文在篇章的排序与安排上,都与《礼记·缁衣》不同。北京大学李零先生以为,那是一篇直接记载孔子思想的文献。该文以“仪型文王,万邦作孚”之“孚”始,以“人而无恒”之“恒”结,全文结构紧凑,起承转合,掩映有致,把原始儒家的各种理论面向都建立在“咸有一德”之上。象山先生自称传承孟子,而孟子又深得孔子“心性”真传,此诚非虚言也。诗化境界的第三大特征,是超凡脱俗的化外景象,悠然飘荡、显隐于哲学化的表述之中。子静对象山精舍的精心描述展示的是一幅远离人间俗务,修养心性于蟠松怪石,奇峰万叠之间的琼瑶冰雪的画面。子静的哲学表述,往往紧紧扣住儒家心性之学的底蕴,援禅入儒,点石成金,别有洞天:“二十五日观半山瀑,由新蹊抵方丈已亭午。山木益稠,蝉声益清,白云高屯,叠嶂毕露,疏雨递洒,清风漻然,不知其为夏也,……。”[23] 这是自然的景观,但是,它们却是从陆子静的心中漂流而出,是其性情心志的投射,是“纯一之地”中理想境界的诗意化、直观化的表述。象山哲学的这一特殊境界,实际上也是直接传承了孔子思想的质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没有孔子由来已久的乐山乐水的传统以及道家精神的融汇,象山哲学的诗化性质,毕竟难以形成。

当然,象山哲学诗意化的最突出之处,在他在“先立乎其大”基础之上的心本论与发明本心。象山先生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一颗既可以向内收敛、自我反索,又可以向外扩展、自我显扬的心。这是人的本质。“心于五官最尊大。《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24] 又曰:“心官不可旷职。”[25] 人没有心的内在精神张力,就成了禽兽。心是人生命存在的根本象征。然而,“心当论正邪。”[26] 所谓正,系指自天而降,植根于人心中的“赤子之心”,它下可以使人的言行合乎道德准则,上可以下学上达,成就“无我”、“无物”[27] 的浑厚、纯一景象。所谓邪,就是出入于“利、害、毁、誉、称、讥、苦、乐”[28] 等牵引于情欲、陷溺于利害的物质欲望与主观成见(对此,后学杨简扩展为“意”)。

象山曰:“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29] 这就是心之正、心之理、也就是天理。象山曰:“吾所谓心,天之所予我者也。”[30] 弟子杨简反复追问“如何是本心”,象山数次回答,终不易其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31] 象山自谓自己是“因读《孟子》而自得之”[32] 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故其“本心”说实与孟子的四端性善论相去不远。这是一种愚夫愚妇皆天生具备的灵明纯善之端。在孟子,谓之“天爵”。象山的“本心”,在他的现实践履功夫中是一种以心见心、自我发现、自我昭明,更是自我实现的心理状态:

先生举“公都子问钧是人也”一章云:“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照物而已。”他日侍坐无所问,先生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某问先生:“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因谓某:“道果在迩乎?”某曰:“然。昔者尝以南轩张先生所类洙泗言仁书考察之,终不知仁,今始解矣。”先生曰:“是即知也,勇也。”某因言而通,对曰:“不惟知勇,万善皆是物也。”先生曰:“然,更当为说存养一节。”[33]

四明杨敬仲时主富阳簿,摄事临安府中,始承教于先生。及反富阳,三月二十一日,先生过之,问:“如何是本心?”先生曰:“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对曰:“简儿时已晓得,毕竟如何是本心?”凡数问,先生终不易其说,敬仲亦未省。偶有鬻扇者讼至于庭,敬仲断其曲直讫,又问如初。先生曰:“闻适来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敬仲忽大觉,始北面纳弟子礼。故敬仲每云:“简发本心之问,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答,简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先生尝语人曰:“敬仲可谓一日千里。”[34]

詹阜民收敛此心,日夜“安坐瞑目”,觉到了此心的“澄莹”,象山认定“此理已显。”在象山的指导下,杨简通过“断扇讼”,忽然大彻大悟,原来“此心无始末”,是“无所不通”的精神境界。象山曰:“义理之在人心,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焉者也。彼其受弊于物而至于悖理违义,盖亦弗思焉耳。诚能反而思之,则是非取舍盖有隐然而动,判然而明,决然而无疑者矣。”[35] 这就是陆象山先生提出的“发明本心”的理路。他的思路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天生具有一颗纯厚善良的赤子之心,但是后世环境的习染、驳杂的外物牵引,使人在不同程度上越陷越深,以至于不能自拔。因此,人就必须通过经典的学习、与师友的日常切磋,摈弃一切情欲、私心杂念而带来的遮蔽,日渐恢复到人之初始的赤子之心的状态。所以,象山曰:“知非则本心即复。”[36] “知非”的前提是“尊德性”,用简易、直截的方法系统地学习先圣经典:“《中庸》《大学》《论语》诸书,不可不时读之,以听其发扬告教。”[37] 但是,学习之前,“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然后令他奋发植立。若田地不净洁,则奋发植立不得。古人为学即‘读书然后为学’可见。然田地不净洁,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资盗粮。”[38]

在发明本心的方法上,象山提出了“存”与“养”两条道路:存,就是摈弃一切外在的干扰与“牵引”,反对一切不以尊德性为前提的寻章摘句时的考索功夫(道问学),认定“万物皆备于我”心,本心是世界最真实的本质存在,是认识的目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主宰。养,就是“廓然、昭然、坦然、广居、正位、大道、安宅、正路”[39] 之上的践履、涵养、完善,最终使本心与理同一,与天同一,“动容周旋中礼,此盛德之至。”[40]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41] 这正是发明本心的人学目的。

存心,一般来说,在养心之前:“只‘存’一字,自可使人明得此理。此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在象山先生看来,他之所以要提出“存”的方法,主要就是我们都不生活于古代先圣盛世,因此没有“蒙被先圣王之泽”,所以大家都害了精神、心理、道德上的毛病,“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42] 因此,存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强贼陷溺”,一边消除各种“陷溺”的恶习,一边“时时发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43] 象山由此而开辟了两条存心的道路:剥落、减担:“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44] “圣人之言自明白。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须得《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45] 存心是内心的反省,是由外向内的收敛、内索功夫;而养心则是由内向外的扩充方法:“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今吾友既得其本心矣,继此能养之而无害,则谁得而御之。如木有根,苟有培浸而无伤戗,则枝叶当日益畅茂。如水有源,苟有疏浚而无壅窒,则波流当日益冲积。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料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大抵读书,古训既通之后,但平心读之,不必强加揣量,则无非浸灌、培益、鞭策、磨励之功。或有未通晓处,姑缺之无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则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原深厚,则向来未晓者将亦有涣然冰释者矣。”[46] 这是一条说得非常清楚的养心路径,就是在存心去欲的基础上,日充日明,日夜涵泳,尊德性、求血脉,是一种“养大体”之“实学”。[47] 由此,象山先生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注脚”的著名观点,把阅读经典当作我精神扩充的手段,“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48] 于是,“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49] 顶天立地,“还我堂堂地做个人。”[50]

象山哲学之“发明本心”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体悟过程,还不如说是一种宗教性的信仰追求。其“打叠田地净洁”的主体心态,是只有在宗教性的赤诚状态下才能抵达的一种精神境界。因此,“发明本心”与“先立乎其大者”是彼此依持的,换言之,“发明本心”的“存”与“养”的过程,也就是“先立乎其大者”的具体操作过程,前者是途径,是手段,后者是归宿,是目的,二者实际上不可斯须分离,其最终的结果,既是哲学精神的诗化,也是人生境界的诗化。

[①] 《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80年1月版,第400页。

[②] 《与邵叔谊》,《陆九渊集》(卷一),第1页。

[③] 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173页。

[④] “纯一之地”,明显是对道家“纯任自然”与禅宗“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坛经·自心内善知识,般若三昧》)出神入化的涵摄。但是,在《陆九渊集》中,陆子静却不露痕迹,只说这是“尊德性”,就是知德、进德、积善、集义,在当时的学术界,就是针对朱熹“道问学”提出的批评。子静曰:“今谓学问思辨,而于此不能深切著明,依凭空言,傅著意见,增疣益赘,助胜崇私,重其狷忿,长其负恃,蒙蔽至理,捍格至言,自以为是,没世不复,此其为罪,浮于自暴自弃之人矣。此人之过,其初甚小,其后乃大;人之救之,其初则易,其后则难,亦其势然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于其端绪知之不至,悉精毕力求多于末沟浍皆盈,涸可立待,要之其终,本末俱失。……”(《陆九渊集》,第2页)纵观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笔者以为,陆九渊与朱熹之“尊德性”和“道问学”的斗争,本质上是宋代社会已经走过了唐代门阀等级的古典时期,商业化、城市化的兴起,导致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农民进一步脱离土地,自由化的程度有所加强,要求平等的呼声日益壮大的现实生活状况的反映。陆九渊“不求名声,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通身纯是道义”(第184页),“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447页),“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第482页)等等诸如此类的表述中,一直透露着道家与禅宗的意蕴。而众所周知,不立文字,不断胜负,明心见性的惠能禅宗的后来居上,本来就代表了下层贫民的呼声,是社会由古典时期向近代转化的重要标志。应该说,象山的哲学实际上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和历史背景。

[⑤]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3页。

[⑥]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502页。

[⑦]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4页。

[⑧] 《王守仁序》,《陆九渊集》(附录一),第537-538页。

[⑨] 《与曾宅之》,《陆九渊集》(卷一),第4 -5页。

[⑩] 《与傅克明》,《陆九渊集》(卷十五),第196页。

[11] 《与吴叔有》,《陆九渊集》(卷六),第89页。

[12]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8页。

[13] 《与朱济道》,《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2-143页。

[14] 《陆九渊集》(卷十三),第180页。

[15] 《陆九渊集·杂说》曰:“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之谓也。

[16]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3页。

[17] 象山哲学的诗化性质,笔者以为,还深刻地受到了《周易》思想的启发,其中特别是《易传》思想的影响。其“纯一之地”与“天理”的统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超越,实际上与《易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人上下相通,阴阳、刚柔、动静损益消息之思维模式是有学理上的联系的。据笔者初步统计,除了《易说》、《易数》、《三五以变错综其数》等专门章节讨论《周易》以外,《陆九渊集》一书中还有至少四十多处涉及到《周易》的各种讨论,而且其理论的归宿基本上都是“纯一之地”。例如,他说:“《履》德之基;《谦》德之柄;《复》德之本。得罪于《履》,得罪于《谦》,难以言《复》矣。”(《与包敏道》)这是典型的心性学《易》学,可谓别开生面。象山又曰:“天地既位,人居其中,向明而立,则左右前后为四方。天以气运而为春夏秋冬,地以形处而为东西南北,四数于是乎见矣。然后有四方。中与四方,于是为五。故一生水而水居北,二生火而火居南,三生木而木居东,四生金而金居西,而五生土而土居中央。”(《陆九渊集·三五以变错综其数》,第260页)把《周易》,特别是《彖传》的思想与象山哲学加以比较之后,笔者深以为,象山的天人观从《易传》里面吸取了很多营养。

[18]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2-483页。

[19]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1页。

[20] 《与詹子南》,《陆九渊集》(卷七),第96页。

[21] 《与包显道》,《陆九渊集》(卷七),第101页。

[22] 《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3页。

[23] 《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7页。

[24] 《与李宰》,《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9页。

[25]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35页。

[26] 《与李宰》,《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9页。

[27]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3页。

[28]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35页。

[29] 《杂著》,《陆九渊集》(卷二十二),第273页。

[30] 《序赠·赠丁润父》,《陆九渊集》(卷二十),第247页。

[31]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7-488页。

[32]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1页。

[33]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1页。

[34]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7-488页。

[35] 《拾遗·思则得之》,《陆九渊集》(卷三十二),第376页。

[36]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4页。

[37] 《与戴少望》,《陆九渊集》(卷五),第63页。

[38]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63页。

[39]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9页。

[40] 《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396页。

[41]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9页。

[42] 《与曾宅之》,《陆九渊集》(卷一),第4页。

[43] 《与戴少望》,《陆九渊集》(卷五),第63页。

[44]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8页。

[45]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1页。

[46] 《与邵中孚》,《陆九渊集》(卷七),第92页。

[47] 《与詹子南》,《陆九渊集》(卷七),第96页。

[48]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38页。

[49]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4页。

[50]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7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728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