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药学论文之中药西药论文10篇

药学论文之中药西药论文10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药学论文


  第一篇:中药制剂添加西药组分的思考


  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法以及红外光谱法对中药制剂中添加的西药成分进行鉴定,三种鉴定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都具备自身的优点与缺憾,通过研究人员的组合调整,将这三种方法进行结合处理,展开对中药制剂的西药成分检定实验,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1檢测方法的优越性对比

  1.1薄层色谱法

  实验人员开展实验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药品实时快速初筛,利用药品含有的各个成分吸附能力水平上的不同,让溶剂反复在吸附剂上进行流过操作,这种方法的使用,是为了让药品中的各个成分可以出现相互分离的结果。这种实验方法,在设备设置上比较简单,并且实验人员在操作上也比较方便,实验结果很快就可以进行显色,药品在处理过程中展开速度比较快,非常适合混合物的分离。与此同时,对药品成分辨率展现上也比传统的纸层析高出很多倍。


  1.2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使用过程中主要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不同极性的单一性溶剂或是含有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等流动相进行固定相的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以液体溶剂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技术,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重复性高且色谱柱可反复使用、自动化操作的特点,可用于高分子、极性、离子和热不稳定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有效成分测定方法。实验人员开展实验步骤时,需要将流动相泵进行安装,固定在拥有固定相的色谱柱上,柱中的各种成分被分离出来以后,就会自动流入经检测器中。检测器会自动开展检测上的步骤,对药品试样中的成分进行分析。这种实验方法,具备非常高的分离效能,灵敏度也较高。不仅可以应用在需要成分的鉴定上,鉴定过程中同样可以将其他成分进行测量。这种实验方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的优势在于对药品成分的分析速度较快。


  1.3红外光谱法

  这种实验方法是分子吸收光谱实验方法中的一种,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物质对红外光驱的电磁辐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测评的,不同的物质对红外光吸收能力各不相同,实验人员可以根据吸收能力上的差距来进行物质上的分析,这种实验方法是和化合物的定量以及定性分析在应用过程中特征性较强,鉴定速度快,基本不会对样品造成成分破坏。与此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对试样的用量也比较节约,操作方便,适合各种状态的试样分析。


  2临床实践

  2.1仪器与试药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Nicolet380红外光谱仪。检测药品盐酸芬氟拉明(批号10073-0002)、酚酞(批号0091-9601)、盐酸二甲双胍(批号200510284)、盐酸西布曲明(批号88060028)、参花清渴茶(批号070303,070503)、轻身减肥片(批号060802)。


  2.2方法与结果

  精密称取盐酸二甲双胍、西布曲明、盐酸芬氟拉明、酚酞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1mg的对照品溶液。取样品5片或粒研细,检测盐酸二甲双胍、盐酸西布曲明、盐酸芬氟拉明、酚酞的样品用甲醇10ml超声提取15min。然后用薄层色谱法快速筛选,检测盐酸二甲双胍,以氯仿-甲醇-水为展开剂,以10%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铁氰化钾试液-10%氢氧化钠溶液显色,检测盐酸西布曲明、盐酸芬氟拉明、酚酞,以甲苯-乙酸乙酯-异丙醇-浓氨为展开剂,在254nm下观察。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确认色谱条件,检测盐酸二甲双胍,以甲醇-离子对试液为流动相,色谱柱为C18柱。所检测的样品中轻身减肥片中含有盐酸西布曲明。


  然后用红外分光度法进一步确认,疑似添加西药成分的分离方法用低压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收集的馏分经水浴蒸干后进行红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分离盐酸二甲双胍柱层析以氯仿-甲醇为洗脱剂,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以甲醇-水为流动相,分离西布曲明、盐酸芬氟拉明、酚酞的柱层析条件为氯仿-甲醇梯度洗脱,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所检测的样品中检出参花清渴茶和轻身减肥片中含有药盐酸西布曲明红外光谱。


  3讨论

  对中药制剂展开西药成分的鉴定实验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开展实验步骤。同样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本次实验采用的样品是含盐酸西布曲明的中药制剂,展开了以上的实验方法研究,实验数据具有参考价值,此时得到的西布曲明的分子离子峰值是280,二级质谱在实验中显现的碎片现象是125,139,153,165,179,179。实验的结果与实际的分子的结构十分吻合。


  通过对各个实验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运用薄层色谱快速筛选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此外光谱的综合定性进行确认,发现红外光谱实验方法检测出的化学结构比较稳定,实验人员通过立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西药的纯度和含量进行分离。发现得出的结果均达到了红外光谱法实验上的要求。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对结果精准性进行确定,并且三种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三种实验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虽然各自具备各自的优势,但是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上,都能达到实验上的要求。并且将这三种实验方法进行结合处理以后,还可以让实验涉及的步骤得到相应的缩减,这也给实验人员减轻了很多的操作负担。由于中药复方所含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简捷、方便地研究其中的有效组分含量、赋与传统医药以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近年来,多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中药复方制剂含有的西药成分研究中应用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实验表明,这种结合上的处理方法准确有效,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使用。与此同时,实验研究人员应密切关注分析技术发展的新动态,不断研究能应用于中药复方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药药剂成分分析上的控制体系,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并积极推动中药与西药结合处理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姚羽,李慧义,张启明.检测安神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方法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3):224.

  [2]孙玉明,孙苓苓;钟大放.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某些中药制剂中的格列本脲[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3):326.

  [3]曾茂法,张学斌.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鉴定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的四种降糖药成分[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6(23):506.

  [4]徐远金,许桂苹.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减肥保健品中的西布曲明、吲达帕胺、丁脲胺和氯噻嗪[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12):1456.

  [5]刘吉金,李军.减肥食品或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盐酸西布曲明、盐酸芬氟拉明、酚酞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6):793.


  来源:科学与财富 2016年35期

  作者:韩夏


  第二篇:自拟中药方联合西药治疗中重度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指的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不完全可逆气道气流受限为特征的一种炎症反应,简称慢阻肺。慢阻肺急性发作期(AECOPD)指的是疾病过程中患者咳痰、咳嗽、气促加剧,痰液增多,呈脓性或者黏液脓性状,可伴随发热等炎性程度显著加剧的表现。目前,主要采用支气管扩张剂、茶碱以及糖皮质激素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肺功能恢复,但是由于存在不良反应使得患者全身应用存在限制,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AECOPD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5年9月入住我院的68例AECOPD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2例)与治疗组(36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中关于AECOPD的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及纳入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COPD发作期的痰瘀型纳入观察。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60~78岁,平均(64±8)岁,病程3~13年,平均(6.9±3.5)年;观察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65—79岁,平均(66±9)岁,病程2~15年,平均(7.8±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首先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持续低流量吸氧、积极抗感染(如头孢类、氟喹诺酮类药物抗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并联合布地奈德(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H20030986)2.0mg,雾化吸人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口服,药物组成:姜半夏12g、蜜麻黄10g、桂枝9g:全瓜蒌12g、薤白12g,生白芍15g、干姜10g、细辛3g、五味子6g、炙甘草5g,水煎服,日1剂一日2次,若痰黄、大便秘结、发热者加生石膏20g,痰瘀重者加丹参15g。

  两组均治疗7d后比较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呼吸困难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主要测定指标为第1秒用气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VC所占预计值得百分比(FVC%);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如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动脉血氧分压(PaO)等。


  1.4判定标准

  根据参考文献,临床疗效分为明显好转、缓解、无效、恶化,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好转+缓解)/总例数×100%。

  呼吸困难程度改善评分采用MRC评分法进行评定,满分5分,得分越高表明呼吸困难越严重。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0【=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及呼吸困难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呼吸困难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治疗组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评分分别为(436±1.29)分、(168±0.55)分,对照组分别为(4.48±1.54)分、(3.62±1.05)分,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65,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各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COPD患者一年内平均会出现1~3次AECOPD,其治疗费用占患者全年治疗费用的一半以上,AECOPD发作次数是COPD患者的独立病死因素,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密切相关。因此,有效治疗AECOPD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其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运动耐受性、改善健康状况以及预防并发症等长期目标。COPD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肺胀”范畴,《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指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以痰、热、瘀、壅为其特点,AECOPD患者多由于外邪袭肺,每感外邪诱发使病情发作加剧,感邪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因此应急则治其标,以清热化痰,宣肺降气平喘,活血化瘀,泻肺除壅为其治疗大法。徐建峰研究发现利肺化痰育阴汤能有效减轻AECOPD患者炎性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能与中药组方解毒利肺、化痰祛邪作用相关。黄怀焕等研究AECOPD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发现是否合并呼吸衰竭、气促程度、白细胞计数、APACHEⅡ、应用抗氧化剂、慢阻肺治疗依从性为影响AECOPD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因素(P<0.05)。汤杰等研究发现蠲饮泄肺方联合西药能更好地缓解AECOPD患者喘息症状,缩短住院天数,改善呼吸困难有助于细菌感染控制。魏岳斌等研究认为防己泻肺汤联合中药雾化吸入治疗AECOPD的疗效显著。


  本方为小青龙汤加减而成,其方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的经典名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的效方,祛痰降气对治喘尤为重要,方中麻桂为君,发汗解表,温肺化饮。姜辛为臣,协助麻桂发散肺寒,配芍药养阴,五味子纳气,半夏通壅开结,降逆下气,善治湿痰冷饮,咳嗽痰多,炙甘草补中益气。方中又加用薤白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两者何用涤痰散结,宣痹通阳。若痰黄、大便秘结、发热者加生石膏凉肺生津、清解热毒,痰瘀重者加丹参活血化瘀,全方合用可使痰祛结散,痰化热清,肺气畅达而诸症自除。

  现代药理学对小青龙汤的研究也表明,其可显著改善支气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管腔内炎性渗出物的阻塞减轻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小青龙汤来治疗AECOPD患者发作期,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在呼吸困难改善程度及血气分析指标方面也要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AECOPD患者肺功能的同时减轻其呼吸困难程度。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4期

  作者:王子栋 王海亮


  第三篇:中药与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


  药物性肝损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药物性肝病类型,初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影响临床预后[1]。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中药与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旨在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85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29例中药所致作为中药组,另56例西药所致作为西药组。中药组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25-66岁,平均为(43.12±2.65)岁。西药组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23-60岁,平均(44.05±2.49)岁。两组的年龄与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回顾分析入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分型标准,统计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特点(临床分型、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等。


  1.3诊断分型标准

  参照新英格兰杂志(NEnglJMed)[2]中关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进行诊断,并分为肝细胞损伤性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三种类型。实验室指标正常范围:谷丙转氨酶(ALT)为124-150U/L,谷酰转肽酶(GGT)为3-50U/L,总胆红素(TBIL)为3.4-17.1μmol/L。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

  本组85例药物性肝损伤中,29例为中药所致,占34.1%;另56例为西药所致,占65.9%,中药所占比例显著低于西药(P<0.05)。中药组的用药时间10-102d,平均为(28.5±10.6)d,西药组用药时间5-91d,平均(22.1±10.6)d,西药组的用药时间显著短于中药组(P<0.05)。


  2.2两组用药情况比较

  中药组29例均为口服中药制剂,其中,12例(41.4%)消核片,4例(13.8%)黄岑,3例(10.3%)柴胡,2例(6.9%)雷公藤,2例(6.9%)牡丹皮,2例(6.9%)何首乌,2例(6.9%)克银丸,2例(6.9%)其他。西药组56例中,12例(21.4%)为口服西药,另44例(78.6%)为静脉用药,其中,28例(50.0%)抗结核药,9例(16.1%)苯胺类,4例(7.1%)西咪替丁,3例(5.4%)阿莫西林,3例(5.4%)卡马西平,3例(5.4%)苯妥英钠,3例(5.4%)非甾体类抗炎药,3例(5.4%)其他。


  2.2两组肝损伤程度比较

  西药组的中轻度损伤率显著高于中药组,而重度损伤率显著低于中药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肝损伤程度比较[n(%)]

  2.3两组药物性肝损伤类型比较

  中药组主要类型为肝细胞型,而西药组混合型也较多,两组肝细胞型及混合型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两组药物性肝损伤类型比较[n(%)]

  2.4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中药组的TBIL、ALT及GGT水平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X+S)


  3讨论

  既往观念认为,中医药具有安全可靠、药物不良反应少或较为轻微等优点,但近年来,临床报道的中药所致肝损伤病例日益增多。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比例占34.1%,虽显著低于西药组的65.9%,但中药组的肝损伤程度显著高于西药组,同时,中药组的TBIL、ALT及GGT水平均显著高于西药组,这与朱连军等[3]报道一致,表明中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在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从用药疗程分析显示,中药组的用药时间显著高于西药组,表明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相对较快,而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相对缓慢,这也是导致临床重视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组肝损伤来源药物以消核片为主,占41.4%,此外,黄岑及柴胡各占13.8%、10.3%,而雷公藤、何首乌及牡丹皮等损伤明显较少,但也应引起高度警惕。西药组中,以抗结核药为主,占50.0%,此外,苯胺类也达到16.1%,肝损伤性强,与何书石等[4]报道一致。故临床用药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这类具有较强肝脏毒性药物的使用,如必须使用需严格控制剂量。从肝损伤类型方面,中药组主要为肝细胞型,而西药组肝细胞型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还有较大部分为混合型(28.6%),胆汁淤积型较为少见。而肝损伤分型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肝细胞型的死亡率较高,多在10%以上;胆汁淤积型临床预后较好,死亡多由于其他合并症所致,但胆汁淤积型以及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相比于细胞型更容易发生慢性化。


  总之,从客观角度而言,药物对于肝脏的损伤并不能避免,中药所致肝损伤相对于西药更少,但肝损伤程度更严重,主观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用药,通过避免使用肝脏毒性大的药物或者尽量减少用量,做到合理安全用药,确保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苏尊玮,廖宗琳.中药与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对比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2):137-138.

  [2]NavarroVJ,-relatedhepatotoxicity[J].NenglJMed,2006,354(7):731-739.

  [3]朱连军.中药与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对比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137-138.

  [4]何书石.中药与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3,(32):142-143.


  来源:延边医学 2015年13期

  作者:邓立芳


  第四篇:口服西药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以女性内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炎症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主要有下腹坠痛或腰骶部酸痛、白带多、月经多、不孕等[1,2]症状。慢性盆腔炎常因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或因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移所致[3]。常反复发作,病情迁延难愈,甚或导致患者不孕,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影响。目前,慢性盆腔炎单纯以西药治疗,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引起严重并发症,单纯中药治疗则疗程较长,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本研究进一步探讨西药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近期疗效,为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8例,年龄26~55岁,平均37.6±5.2岁,平均病程19.4±3.1个月。98例患者均符合《中国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诊断。临床表现为疼痛、下腹部坠胀以及腰骶部酸痛,并伴有月经不调或不孕症;进行妇产科检查时在下腹部有可触及的囊性肿物或轻度增厚物,并有压痛感或触痛感;进行特殊检查时,输卵管完全或部分堵塞,且输卵管积水。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各4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所有患者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排除有重要脏器的严重疾病,均无用药禁忌证。


  1.2治疗方法。观察组49例,仅予口服西药氧氟沙星400mg,每天2次,同时服用400mg甲硝唑,每天3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治疗组49例,在口服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治疗。中药灌肠方组成:莪术15g、三菱15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重楼12g、鸡血藤15g、泽兰12g、鸡内金12g、荔枝核12g、败酱草15g、丹参15g、赤芍12g、当归12g加入250mL水中浸泡30min之后用大火煮开,然后用温火煎煮至100mL。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灌肠方法:灌肠时,灌肠液应保持在37~40℃,睡前排空大小便,臀部垫高10cm,将肛管涂上润滑油后,插入肛门内15~20cm,药液在30min内从肛管缓慢注入压力适当。在灌注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尽量延长药液在体内的时间,过夜最好,月经期间不宜进行灌肠。


  1.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均消失,且辅助检查时显示正常;好转:患者的体征和症状有明显改善,进行辅助检查时盆腔的包块有明显缩小或附件的增粗程度有明显减轻,且盆腔积液消失或减少;无效: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均无改善,且辅助检查也无变化[4]。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43例,总有效率87.8%,观察组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67.3%。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本研究中以西药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明显临床效果。其中氧氟沙星属喹诺酮类,对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及沙眼衣原体等也有抗菌作用;甲硝唑对大多数厌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5]。两药合用对慢性盆腔炎的常见致病菌有杀伤作用。慢性盆腔炎具有“湿、热、淤”的病机特点,故中药灌肠方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中以败酱草、蒲公英、重楼、金银花有清热利湿、消肿凉血、抗菌消炎功能;赤芍、丹参、鸡内金活血理气、化淤散结,可起到镇静、镇痛作用;当归、鸡血藤、荔枝核、泽兰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温中通络;三棱、莪术能软坚散结、行气破血,增强消炎止痛作用。诸药合用则起活血化淤、清热利湿、理气止痛之功效[6]。本研究进一步表明西药配合中药灌肠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具有中药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荷莲,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2-244

  [2]陆芸,孙津津.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新医学,2002,33(12):733-734

  [3]周世梅,郭燕燕.实用妇产科学药物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56

  [4]陈丽华.中药内服及灌肠配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J].陕西中医,2007,28(3):287-288

  [5]郭燕燕,周世梅.实用妇产科药物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66

  [6]丁丽仙,黎梅1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1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236-241


  来源:健康之路 2014年2期

  作者:王丰


  第五篇:西药的中药化问题初探


  在现代,随着我国药物科学研究和制药T业的发展,我国不仅能制造和生产外国人最先制造和生产的药物,同时也研制和生产r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这些药物再按地域来源划分,称之为西药,显然是不合适了。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1]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医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丙药。[2]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1西药中药化的意义

  1.1促进中西药结合的发展: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这样研究的结果是中药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

  1.2使西药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西药的优点: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3]例如西药中的抗生素,都是针对致病菌而起作用的,凡为细菌感染性疾患均可考虑使用,而对机体状况、病变部位、病情等考虑较少;但按中医观点,不仅要考虑到病因,更要考虑到机体状况,从而选用相应特性和功效的药物。


  1.3丰富和发展中药学:现在中药(包括草药)大约有5000多种,而常用的西药比这更多,如果能对这些西药按中药特性分别归类,并用中医药术语表述其功效及使用规律,使其成为“中药”,这在数量上显然是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药学。[4]不仅如此,经过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就能弄清每种中药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经过药理和临床研究,就能确定其各成分的药理和临床作用。


  2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

  2.1理论上的可能性:中药药性范畴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以及功效、配伍规律等内容。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以及防治疾病维护健康规律的科学,二者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决定了两种学科结合的可能性。中药和西药作用的对象都是人体,不论中药还是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且作用对象相同,故二者具有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2.2历史上的可能性: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他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


  2.3实践上的可行性: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视阿司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60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道:“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有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O.5-1500mg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无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5]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无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清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3西药中药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从我国古代及现代对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功效的研究来看,其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是:对药物进行表观考察、临床效用观察及逻辑思考,进而加以总结和归纳。那么,对现代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也应遵从此种方法和途径,具体如下。


  3.1表观特性的考察研究:中药的表观特性,如气味、颜色、质地、性状等,基本是通过直观的考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对西药的表观特性研究,也是适用的,即通过实地考察,或闻、或看、或触摸、或推导,从而赋予西药以相应的中药特性。[6]这部分工作,对西药来讲,还是较易进行的,因其中很多在文献上已有记载了。如黄连素,黄色结晶,味极苦,水溶度较小,这实际已使其具备中药表观特性了。


  3.2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中药的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出来的。对于西药,已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对它们的功能、主治、毒性、副作用、禁忌等都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可以赋予它们相应的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3.3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例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7]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I、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有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


  3.4创立适合研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动物模型和指标来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很重要、并且很有前途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多优点,如能控制条件,进行对比研究,能将动物处死,作深入研究等。[8]但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模型和指标,还仅处于探索建立的阶段,也就是说,还不能很有效地用来研究中药的特性和功能,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进展还是鼓舞人心的。例如,用大剂量考的松所致小鼠肾阳虚模型,用温补肾阳的药物治疗时,有较好功效。如果何种西药能治疗的话,则能说明此种西药具有温性这一中药特性及补肾阳这一中药功效。[9]再如用大黄所致小鼠的脾胃虚寒证模型,如果何种西药能使动物的这种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那么它就是能对抗大黄苦寒性,而本身为温热性的药物了。在进行研究时,可设立多种药物的多种剂量组,又可将动物处死后进行深入研究,故为一种应当引起重视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岳凤先.试论西药中药化.医学与哲学,1982,3(1):33-36

  [2]岳凤先,高继刚.简论中西药学结合.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195-198

  [3]岳凤先,刘淑敏,潭建华,等.简论西药中药化.中成药,1992,14(8):44-45

  [4]吕士选,岳凤先.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3):177-179

  [5]孙雷,高华,吴伟康.对西药中药化的审视与反恩评析.中医药学刊,2004,22(2):256-257

  [6]蒋瑶.西医学中的西药中药化问题探究.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153-155

  [7]岳凤先,汪芳.西药中药化-新药研制的重要领域.世界科学技术,1999,1(4):24-28

  [8]岳凤先.医药学的未垦地•试论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研究.自然杂志,1983,6(10):758-761

  [9]岳风先,吕士选.论西药中药化研究的意义.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3):6-7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1年2期

  作者:徐苏平


  第六篇:中药与西药联用应注意的问题思考


  中药与西药联用,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和注意:

  1中西药基本特点和作用机制[1]

  西医药学建立在构成论基础之上,以分析为手段来探析机制,了解疾病,指导诊治用药,故治疗上或致力于消除致病因子,或抑制器官异常功能,或补充匮乏物质,从指导思想到投药操作,乃至实际效果,都是单向性、对抗性的。用药针对性越强,局限性和毒副作用也就越大。


  中医学不仅有明确的双重调节意识,而且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多重因素,所以即使针对性的用药,药物在体内发挥的实际效应,也是双重或多重的。以清热解毒药为例,此类药除有广谱抗菌作用外,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也常有良好的调节功效;柴胡的“和解退热”,即包含降低体温、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等多重效果。


  2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优势

  2.1协同作用增强疗效许多中西药联用后,能使疗效提高,有时呈现很显著的协同作用。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因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其血药浓度升高。

  2.2降低药品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2]某些化学药提取的纯品成分单一,治疗作用明显但毒副作用较大,与中药配伍既可提高疗效还能够减轻毒副作用。如氟尿嘧啶与环磷酰胺是抗肿瘤药,常产生呕吐、恶心等胃肠道反应。而海螵蛸和白及粉既能止血消肿,又能保护胃黏膜,现将它们配合组成片剂,可防止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反应,临床上治疗消化道肿瘤有较好疗效。


  2.3减少剂量,缩短疗程如地西泮有嗜睡等副作用,若与苓桂术甘汤合用,用量只需常规用量的1/3,嗜睡等副作用也可消除。

  2.4减少禁忌证,扩大适应证范围氯丙嗪治疗精神病时因对肝脏有损害,故肝功能不全者忌用。珍氯片(氯丙嗪,珍珠层粉,三硅酸镁)用于肝功能轻度不全、精神异常的患者,不仅对肝功能无损,且有一定的协同作用[3]。


  3规避和预防药物配伍禁忌

  中西药同服也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导致严重后果,应权衡利弊,避免盲目同服。简单举例如下:

  3.1中枢神经系统中成药虎骨酒、人参酒与苯巴比妥等镇静药不宜同服,因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

  3.2心血管系统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防风通圣丸与化学药复方利血平片、帕吉林不能同服。因前两种中成药均含有麻黄素,会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影响降压效果。中成药益心丹、六神丸不宜与化学药普罗帕酮、奎尼丁同服,因可导致心脏骤停。


  3.3消化系统舒肝丸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能解痉镇痛,而甲氧氯普胺则能加强胃肠收缩,两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互降低药效。复方氢氧化铝与丹参片不宜同服,因丹参片主要成分是丹参酮、丹参酚,与氢氧化铝形成结合物,不易被胃肠道吸收,降低疗效[4]。

  事物总是有双重性的,在利用中西药联用的优势治疗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要规避中西药配伍禁忌,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公孚,谢惠民.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2.

  [2]林永秀.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J].海峡药学,2003,15(2):88.

  [3]李大魁.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30.

  [4]潘传福.几种常见中西药混合服用应注意配伍禁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3):192.


  (收稿日期:2008.11.25)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9年1期

  作者:于璐


  第七篇:西药中药化之探讨


  大量临床实践发现,一些中药的基本内容已经开始在某些西药中出现。以治疗细菌感染性乳腺炎为例,以西医药学理论为依据,此时适合选用具抗菌性类药物治疗。但事实表明,一般身体体质好的女性患有急性乳腺炎时,更适合选用具抗菌性类药物来治疗,而那些平日身体体质较差的女性患乳腺炎或者是慢性乳腺炎时,虽然都属于细菌感染性患者,但却不适合用抗菌素药物。


  1西药中药化研究现状概述

  可行性及临床意义的探讨是西药中药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临床上西药的中药学特性,通常是将西药的临床效果经辨证分析而得出。如:维生素E之所以与中医肾脏紧密相关,关键在于其具有维护生殖器官的功效性和抵御其老化的作用,而且还被认为是温肾壮阳的好药,因此当泌尿生殖系因肾阳不足而引起系列病变时临床通常依据中医理论使用维生素E治疗,效果相当可观,这足以证实了维生素E温肾壮阳的功效。另一方式的研究是依据临床治疗效果总结中药样特性,通过统计已有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如:大蒜素和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利血平和寿比山治疗高血压患者以及头孢拉定治疗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不同证型的疗效。


  利血平具有味道甘甜、入肝经,性质寒凉的中药样药性;其功效表现为清泄肝火、平肝潜阳等。头孢拉定具有味道苦涩、性质寒凉、归肺等中药特性;其对痰湿症、里热炽盛证、火〔热〕毒证及痈肿疔毒等病证等有很好的疗效。大蒜素对心绞痛寒症患者效果非常好,但却对于热证患者的治愈率还不及二分之一,这明显证实了大蒜素是一种温阳补气的方药。寿比山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依据中医分型,结果显示对阴虚阳亢患者总有效率仅接近三分之一,而对痰湿壅盛患者总有效率可达八成之多,表明寿比山的性质偏温,对治愈痰湿症有很好的功效。


  2基于中药现代科学化的西药中药化可行性研究

  现有中药具备中药基本内容,而现有西药具备现代科学内容。如果能在保留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研究增加其各自所缺乏的内容,那么两者都将获有现代科学化中药。换言之,凭借现代科学化研究,在现有中药基础上令其再次获得现代科学内容,最终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依据来研究,在现有西药所具备的内容上另其也获得中药基本内容,最终成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这就是中药现代科学化的唯一两种方式。


  (1)中医药学发展至今一直延续着汲取非中药物质为中药的惯例,其研究技术已炉火纯青。

  (2)现有西药本身就是药物,这使得研究更方便。已有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资料,可供参考,特别是近几十年中西医结合所研究的相关资料,更具借鉴价值。

  (3)环境优势,中医集中在医院工作,对研究也带来了很多方便。基于医院病人、病种、检验指标较多的优势,能有助于在更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有效资源,如此对确定该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提供充足的凭据;另外,可以中、西医相互配合,也可同时好几个中医配合,如此则可获得更精确的资料,最终得到此类西药更准确的中药基本内容的确定。


  3西药中药化研究的意义

  3.1提高药物临床疗效,预防或减轻不良反应

  引起西药不良反应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大部分西药对人体的作用表现在不同的各个方面,因此情形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应根据临床症状的体征变化来确定药物用量,方可预防或减轻;再者由于不同患者体质各不同,在相同药物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和反应。对此情形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目前西医学界毫无对策。然中药主要通过结合患者体质情况来进行辨证论治的特色,正好补足了现代西药的缺陷。从而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预防或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3.2强化了中医证本质研究

  以现代科学为依据来研讨产生中医证的准确机理,进一步对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微观上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表征,这就是证本质研究的首要目的。如今中医学证本质研究之成果成为西药中药化研究的平台的可能性得到证实,如果经临床观察,总结出其中一类或一种西药的中药药性和功效,那么从辨证的角度此种或此类西药便可以使用。


  3.3药物功效和应用范围的延伸

  现今实验室及临床正日益暴露出其药物研究思路的狭隘性和纰漏。多数实验证实有效的药物,却在临床研究上或是效果很差抑或没有效果,所以重新重视起关于临床研究中的药物研究模式成为一种必然。临床实践。依据中医药理论学,同种病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不同的病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是常见而又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如果能总合出一种现代药物的中药学特有性质,在结合辨证用药期间同步进行不同病同一治疗方式等方面的研讨,且同时进行试验的求证,这样发现该药的其他功效成为可能,也进一步为延伸其治疗范围奠定了基础。


  小结:西药中药化极具可行性,不仅能提高药物临床疗效,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而且还能获得大量的新品种西药,使得药物功效和应用范围得到延伸,从而促进中西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开了一扇门。西药中药化研究需要的投资不多,但产生的效果却很快,具有客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新型的制药产业的形成而成为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吕士选,岳凤先.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3):177

  [2]贾海忠.论单体药物疗效的证型差异与西药辨证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1):15

  [3]陈天翔.阿托品之性味、功效、归经、升降浮沉特性[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8(8):567

  [4]王强,辛国芳.“西药中药化”何以举步维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1(3):212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2年6期

  作者:王颖


  第八篇:中药西药“隔离”用


  有些常用中西药是有配伍禁忌的,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避免同时使用。

  蜜炼川贝枇杷膏与感冒清。蜜炼川贝枇杷膏中含有大量蜂蜜,感冒清片中的退热成分与蜂蜜能形成复合物,会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使退热作用减弱。

  牛黄解毒片与土霉素。牛黄解毒片的主要成分有牛黄、雄黄、石膏、大黄等,其中含铁、铝、镁等离子,与土霉素类抗生素同服可产生络合物而影响吸收。


  复方丹参片与藻酸双酯钠。两者都具有活血化瘀、降低血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若二者联用,极易诱发内脏自发性出血,尤其是血小板减少且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消渴丸与优降糖。消渴丸是由黄芪、生地黄、天花粉、优降糖组成的,每丸含优降糖0.25毫克,若与优降糖(每片2.5毫克)同服,一日三次,优降糖就会超量,易导致低血糖休克。


  炎得平与螺旋霉素。中成药炎得平的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其抗感染作用是通过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而达到的。螺旋霉素能抑制穿心莲的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也就抑制了穿心莲的疗效。

  藿香正气水与苯妥英钠。藿香正气水中含有乙醇,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它能增加酶的活性,加速苯妥英钠在体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缩短,临床疗效降低。


  (摘自《健康报》)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A版 2011年12期

  作者:章远


  第九篇:中药和西药概念之内涵试探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自西方近代医药学传人我国后,从而出现了中药和西药概念的划分,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而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中药。而如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试归纳如下:


  按地域来源或产地来划分:即外国制造和生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我国首创的药物,比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赛若金(注射用基因工程干扰素a1b)等是西药而不是中药。


  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既人工合成的药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现在很多西药如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等药物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是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使用。


  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做中药或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卤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做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做中药。如今这种划分显然不合适了,如牛黄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是中药,而蒙脱石散剂、红霉素软膏却是西药。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

  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做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辨别病症的机理采用相应的防治方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②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既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升降浮沉等归经,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既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来表达,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淤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达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为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做中药。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西药概念内涵:①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取药物治疗的话,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药物已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②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做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为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做西药,若按其他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做西药。


  应澄清的几个问题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确定后,以下几个问题就易得到澄清:①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要从医药学理论体系讲,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他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做草药),因他们均为各自医药学体系内的药物。至于草药,既尚不具备一定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药物基本内容,而在民间确实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药物。不论草药还是如上提到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外的药物乃至西药,当经过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就可称做中药。如草药穿心莲,民间用其治疗痢疾,发烧等,近年通过研究已总结归纳出它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性味--苦寒,中药功效表示如清热解毒等,已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已可称之为中药。②一个药可称做中药又可称做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备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使用,但西医药学理论体系也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做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其他如氯化铵,甘草等,均可称做中药或西药。③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西药?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做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用其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性钝痛疗效较好,主要用来治疗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做西药。其他如黄连素,麻黄素等亦然。然而,现在不能称做中药,并不意味着永远绝对不能称做中药,只要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还是能成为中药的。④很多复方制剂,即有传统中药成分,又有西药成分,那么这类药是中药还是西药?比如消渴丸,成分为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即含中药成分,又含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因其内容,药物性能,功效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相适应,故可称之为中药。还有如感冒灵颗粒,成分有岗梅、三叉苦、金盏银盘、野菊花、薄荷油、咖啡因、扑尔敏、对乙酰氨基酚,因为它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所以也称为中药。


  中西药结合

  中药学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科学性,然而从微观阐述上又缺乏,而这正是西药学所具之优,而西药学整体综合性不如中药学,此却为中药学之优,因此,可用两大医药学之优互补不足,共同构成中西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生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疗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因此,中西药学结合,尤其西药中药化,是我们中西药学工作者和许多相关学科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努力目标。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28期

  作者:马建能


  第十篇:哪些中药西药不能同时服用


  1含碱性化合物的中药

  如硼砂、玄明粉等不宜与左旋多巴同服。因为此类中西药相遇,在消化液中,可使相当部分左旋多巴分子降解迅速,且不可逆地变成无生理活性的黑色素,从而降低疗效;此外,含生物碱的中药,如麻黄、黄连、黄柏、防己、元胡、苦参、乌头、贝母等,与胃蛋白酶、乳酶生等酶制剂产生沉淀;与碳酸钙、氯化钙、硫酸亚铁等金属盐类产生沉淀;与碘化物、碘化钠产生沉淀,因此都不宜同服。


  2含有机酸的中药及中成药

  如山楂、山茱萸、陈皮、乌梅、五味子、木瓜、青皮及其制剂山楂丸、保和丸、乌梅丸、五味子糖浆等,不宜与制酸药同服,包括氢氧化铝、碳酸氢钠、胃舒平、氨茶碱等,同服会因酸碱中和降低或失去制酸药的治疗作用;不宜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为有机酸所致的酸性环境能使乙酰化后的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不宜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同用,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另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甲氧基青霉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等。这些西药在酸性尿液中抗菌力降低;此外,有机酸与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合用,使后者分解失效;有机酸不宜与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长期合用,会增加西药在肾脏的重吸收,加重对肾脏的毒性;不宜与东莨菪碱、咖啡因及颠茄等弱碱性西药合用,会减少肾小管对这些药物的重吸收,使药效降低。


  3含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

  如代赭石、石膏、花蕊石、磁石、牛黄解毒片、脑立清、耳聋左慈丸、更年安等不宜与四环素类、左旋多巴类、红霉素、利福平、强的松、异烟肼、氯丙嗪等药同用,中药中所含的金属离子会与这些西药形成络合物,不易被肠道吸收,降低疗效;含钾的中药,如金钱草、牛膝、泽泻、萹蓄等不宜与安体舒通、氯化钾同服,同服后会出现药源性血钾过高症。


  4含大量鞣质的中药及中成药

  如地榆、五倍子、金樱子、虎杖、大黄、石榴皮、地榆槐角丸等不宜与含金属离子的制剂同服,如硫酸锌、碳酸亚铁、葡萄糖酸钙等,因为与此类药在消化道内容易形成难以吸收的沉淀,影响药物吸收;不宜与酶类制剂同服,因为鞣质与酶制剂中的酰胺键结合,改变其性质和作用。


  5含酶的中药及中成药

  如神曲、麦芽、谷芽、山楂丸、保和丸等不宜与抗生素类西药同服。因为抗生素能抑制酶的活性,同服后会使含酶中药的药效减低或消失,如需要同时服,服药时间需间隔2~4小时。


  6清热解毒类中药及中成药

  如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等,不宜与菌类制剂如乳酶生、整肠生、金双歧、培菲康等联用,因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服用后在抗菌的同时,还能抑制西药菌类制剂的活性。


  7含乙醇的中成药

  如藿香正气水、人参酒等不宜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氯丙嗪、奋乃静、鲁米那、水合氯醛等中枢神经抑制药同服,或服用上述西药后再过量饮酒,这些西药抑制乙醇代谢,使其分解缓慢,并与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叠加抑制作用,产生恶心呕吐、头痛、颜面潮红等副作用;含乙醇的中药不宜与降糖药同用,乙醇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降糖作用,使病人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和不可逆性神经系统病变;不宜与酶制剂同用,乙醇可使蛋白质变性,引起酶制剂失效。


  8含苦杏仁甙的中药及中成药

  如苦杏仁、桃仁、枇杷叶、橘红丸、枇杷露、蛇胆川贝液、感冒清热冲剂等不宜与吗啡、杜冷丁、磷酸可待因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同服,因为两者共同的毒性作用是对呼吸的抑制,同服后可导致呼吸抑制过强。

  总之,在我们的用药过程中,中西药结合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必须注意两者同时应用的合理性,应从物理、化学、药理、用药顺序、用药时间、剂量和患者个体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谨慎用药,才能达到理想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来源: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8期

  作者:吕文艳 李英丽 王晶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yaoxuelunwen/8618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