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论文(共2篇)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论文(共2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药学论文



第1篇: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精神病(psychosis)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精神病患者逐渐增多。精神病大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之后逐渐趋于慢性化,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如果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1]。目前临床上对精神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根据世界精神学会(WPA)的分类方法,将抗精神病药物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探讨本院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并为更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对本院2013年度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现状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1病历资料资料为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门诊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处方不论年龄、性别、就诊次数,去除住院、无效记录者(只记录姓名、年龄、地址,无用药记录)和其他无精神病患者等共计共3312张。男性1560张(47.10%),女性1752张(52.90%),男女比例为0.89:1,年龄9—80岁,平均年龄45.53±14.60岁。其中<15岁(少年儿童组)108例(3.26%),15-65岁(成年组)2184例(65.94%),>65岁(老年组)1020例(30.80%)。


1.2统计学处理用MicrosoftExcel统计并列出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包括用药处方张数、用药种类、用药方案、不同药品的使用频率。


2.结果


在3312张处方中,两类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用量统计如下:(1)单用1种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2115张(63.86%),涉及十种方案。见表1:表1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2)联用2种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1068张(32.25%),以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使用比例最高(12.11%),其次是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药(7.91%),再次为两种抗精神病药联用(5.59%)。(3)联用3种抗精神病药物处方有169张(5.10%),涉及5种联合方案,见表3:表3使用三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


3讨论


3.1性别因素:在本次统计的3312张处方中,男性处方占47.10%,女性处方占52.90%,男性处方数量与女性处方数量基本一致,略少于女性处方。有文献指出,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几乎没有性别差异。但同时也有资料指出,女性患精神病的比例大于男性。原因是女性在对待压力突发刺激时会伴随更明显的恐惧、焦虑、悲伤、且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而男性在压力情境下较女性乐观,调节能力较好。本次统计结果基本证明以上观点。


3.2年龄因素在本次统计中,年龄范围9—80岁,平均年龄45.53岁。其中<15岁(少年儿童组)占3.26%,15-65岁(成年组)占65.94%,>65岁(老年组)占30.80%。可以看出,成年人组比例远远大于儿童组,在成人组中,65岁以下组大于65岁以上组,是65岁以上组的2.14倍。笔者认为,引发精神病的原因中包括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在精神病发病中起决定性作用,15-65岁年龄段的人群多数正处于学业压力和工作压力之下。因此,这可能是该年龄段精神病患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当然,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也是精神病致病原因,但由于其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本文在此不予讨论。


3.3单一用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明确写明抗精神病药以单一用药为原则,在临床治疗上对于单一效果不好或针对同一疾病的不同机制药物合用可能有互补作用以及患者同时有几种精神症状时均可主张联合用药。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我院抗精神病治疗方案符合这个原则。根据列表结果,我院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比例为63.85%,远远大于联合用药的比例,也证明了临床治疗上给予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另外,从单一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及其用量上分析,使用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有6种,构成比为58.97%,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4种,构成比为3.69%,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的品种和构成比远远大于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其中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中奥氮平的使用比例最大,达到29.53%,利培酮为15.79%,喹硫平为8.12%。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与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认知改善作用,对隐形症状更为有效,对难治性患者疗效佳,并且很少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和迟发型运动障碍等运动功能的损害,对物质滥用也有一定疗效。本次统计显示了在本院抗精神病治疗药物中,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但是由于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的价格较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高,因此,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长期使用可能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本文主要是从合理用药角度分析,对于药物经济学方面,留待以后探讨。


3.4联合用药二联用药,本院在二联用药方面,以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症药物方案为主要治疗方案,达12.11%。笔者认为其联用目的主要是针对患者精神病症状得到基本控制之后的情绪变化问题。患者在其自制力逐渐恢复之后,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人群的评论比较敏感,可能会产生抑郁的症状,因此在必要时可能需要给予抗抑郁治疗。


二联用药方案中抗精神病药物与心境稳定剂联用也占据一定比例,达7.91%。这种给药方案可能是由于精神病患者服药后期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躁狂症状,因此临床上采用联合心境稳定剂来缓解患者的躁狂症状。


联合用药虽然有协同作用,不良反应的风险也随即增加,同时增加了患者自行服药的复杂性,使用药依从性降低。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及其他药物的比例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医师更加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内心感受,从用药方案上也可以体现出这一点。


三联用药三联用药的比例在本次统计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大约为5.09%。临床上采用三联用药主要是由于药物间有互补作用或患者同时有几种精神症状。根据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本院三联用药中,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药与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为主要联用方式。笔者推测可能是由于患者同时有几种精神状态,或是与二联用药类似,在主要的精神病症状逐渐减弱的同时,出现了新的抑郁或焦虑状态。从构成比上来看,这类用药的比率极小,只出现在个别患者身上。


3.5总结通过对我院3312例门诊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处方统计分析,可见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比例较大,正逐渐广泛适用于临床。抗精神病药物处方多数合理,但仍然存在少数不合理使用的处方,需要对专业精神科医师进行正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用药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效、合理、安全、经济的治疗药物,提高精神病人的生存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的问题。


作者:马骏


第2篇: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分析


精神分裂症属于十分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通过不同的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以往临床研究表明有多种影响药物治疗的因素,但均不够具体,还需要从临床中采用治疗前后情况对比进行分析[1]。本次研究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治疗,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法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3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范围在2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28±5.56)岁,病程范围在1-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23±1.58)年。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的诊断标准。本次研究的排除标准为:(1)经原始治疗仍无改善患者;(2)妊娠及哺乳期患者;(3)自杀或暴力倾向行为严重者。按照精神分裂治疗标准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总分减分率≥50%”将患者分为≥50%组75例患者和<50%组27例。所有患者中,有吸烟史患者为81例,饮酒史患者为94例,糖尿病史患者为32例,首次发病患者为15例,患者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rupted-in-Schizophrenia-1,DISC1)rs821597患者为95例。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同样的抗精神病类药物进行治疗,使用药物分别有齐拉西酮、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氯氮平等,用量及病例:齐拉西酮给予37例患者使用,用量为初始治疗:(20.23±10.98)mg/次,每日2次;奥氮平给予12例患者使用,用量为(20±2.35)mg/天;利培酮给予8例患者使用,用量为(5.65±0.94)mg/天;喹硫平给予12例患者使用,用量为(445.21±2.35)mg/天和8例患者用量(532.85±3.23)mg/天;氯氮平给予25例患者使用,用量为(427.54±72.35)mg/天。


1.3分析方法对患者治疗6个月后进行PANSS总分及个因子情况、睡眠质量、临床印象量表评分(CGI-S)情况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因素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因素,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精神类药物治疗情况治疗6个月后,评价患者的PANSS总分及各因子CGI-S评分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各分值均低于治疗前,VAS的睡眠质量和日间困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患者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均有所变化,以上几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影响抗精神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因素,得出影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因素有吸烟、饮酒、糖尿病、病程、类型、首次发病及DISCI(rs821597)。3讨论对患者实施不同给药方法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前后PANSS总分及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变化,这表示抗精神药物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状[2]。本次研究将患者按照PANSS总分减少率来评价治疗效果,将分析指标进行细化,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能够影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有吸烟、饮酒、糖尿病、病程、类型、首次发病及DISCI(rs821597)等,说明患者的以往生活习惯、患病情况及遗传均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


在分析出影响因素后,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给药方案,同时应该提醒患者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用药方面采用一代或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可以适当选择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药[3]。


综上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但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特别是发病类型、首次发病和病程方面均能够影响病情的严重程度,这也是治疗该病的侧重点。


作者:苏龙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yaoxuelunwen/8625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