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医学检验 > 新型溶血素对血常规指标检测的影响

新型溶血素对血常规指标检测的影响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医学检验


 确性和科学性。 结果 通过对两组血常规样本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样本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29.62±7.91)g/L,对照组为(124.12±5.49)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常规样本中的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血常规指标检测中,新型溶血素比传统溶血素更安全可靠。尽管在检测过程中,采用新型溶血素进行检测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偏高,但能够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纠正,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新型溶血素;血常规指标检测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090-03
  Effects of a new type hemolysin on blood routine test
  LIU Jianguo
  Clinical Laboratory, Yingt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Jiangxi Province, Yingtan 335000, China
   New type hemolysin; Blood routine test
  血常规指标检测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规性检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其中使用试剂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1]。溶血素是一种能够使红细胞溶解并释放出血红蛋白的临床检验试剂,而传统溶血素中往往有氰化物成分的存在。由于新型溶血素的成分中并不含有氰化物,具有无毒环保的优势,因此受到临床广大医师的极力推崇[2]。本研究分别采用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指标检测,就新型溶血素对血常规指标检测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进行研究,从而使临床医师对新型溶血素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使血常规指标检测更加准确、安全和环保,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实验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2~5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6例健康血常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以上所有样本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24~68岁;对照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26~67岁。在研究开始之前,就本次研究的详细情况向所有入选的体检人员进行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比较(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1.2方法
  1.2.1 仪器及试剂 ①仪器:研究中使用的两台血细胞分析仪均为SysmexF820半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②试剂:本研究中使用的新型溶血素其主要成分为95%医用级乙醇、甲醛、TritonX100及25 g/L的16-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属于无氰溶血素,由南京普朗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而本研究中使用的传统溶血素主要由0.5 g/L的硝普钠盐和5.5 g/L的氰化钾构成。检测过程中使用的稀释液是由山东兰桥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SYS稀释液。
  1.2.2 具体操作方法 由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医护人员进行具体操作。在观察组血常规样本中加入新型无氰溶血素,同时在对照组血常规样本中加入传统溶血素。在对两组样本经过合理的处理之后,将检测使用的两台相同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用稀释液稀释。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 使用同样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血常规指标检测。检测完成之后,对两组血常规样本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血常规样本中的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水平(Hb)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完成后,对两组血常规样本的检测结果分析比较后发现,观察组样本的血红蛋白水平(Hb)为(129.62±7.91)g/L,对照组为(124.12±5.49)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样本的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不同溶血素检测后各项指标情况对比分析(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血常规指标检测作为临床中最常用的一种检测手段[3],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是判定患者是否出现贫血、炎症、出血、感染等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4]。同时便于医护人员能够更加详实地了解患者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及干扰素等相关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提供有效信息。因此,提高血常规指标检测的准确性、降低相关试剂对操作人员安全的危害十分重要。
  本人采用的检测主要通过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及我国卫生部推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的方法对血液样本中的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其检测结果稳定,且安全可靠[5]。而传统溶血素测定血红蛋白则以修订后的卡篷法为主要依据,其原理是利用传统溶血剂中的表面活性剂使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得到溶解,将其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出来,从而将血红蛋白氧化成为高铁血红蛋白,再同溶血素中的氰化钾成分发生反应,生成较为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最后再根据光电比色法对血红蛋白的浓度进行检测[6],而传统溶血素中往往有氰化钾及亚硝基铁氰化钾等氰化物的存在。尽管它的检测结果比较稳定,但由于氰化物属于剧毒物质,可在生物体内产生氰化氢,使细胞呼吸受到麻痹从而引起窒息死亡。给操作人员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7]。同时当检验结束后,由于废液成分中含有氰化物,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常规指标检测成本。
  新型的溶血素是一种无氰溶血素,主要是由缓冲液和贮存液混合制成[8]。其中,缓冲液主要成分为磷酸二氢钠和柠檬酸,而贮存液的主要成分为16-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医用级乙醇及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9]等。由于成分中不含有氰化物,新型溶血素在血常规检查中更加安全可靠。其作用原理与传统含氰溶血剂较为相似,对红细胞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离散能力。能够使红细胞快速发生破裂,生成HCB-SET衍生物,530 nm特定的吸收峰,白细胞发生不同程度地收缩[10]。相关研究表明,血常规检测中新型溶血素溶解红细胞的速度较慢,通过新型溶血素获得的血红蛋白的稳定性也不如传统溶血素[11],检测效果一般,但是通过适度调整该项目的数值,同样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7]。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使用新型溶血素进行检测的样本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29.62±7.91)g/L,而使用传统溶血素的样本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24.12±5.49)g/L,使用新型溶血素进行检测的样本的血红蛋白水平(Hb)明显高于传统溶血素。两组血常规样本在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计数(PLT)方面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在对血红蛋白水平的检测过程中,尽管新型溶血素得到的产物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差,无法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但是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样能够保证其检测的准确性。与传统溶血素相比,具有无毒无污染等优势,使血常规检测变得更加安全可靠,检验后废液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需要对废液进行额外的处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丽娜,朱军民,丛延广,等. 2型猪链球菌溶血素及其抗血清的免疫保护活性研究[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 36(11):1194-1196.
  [2] 陆华,谭海明,黄姗,等. 常见血常规指标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率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3, 26(7):642-644.
  [3] 姜春善,尤昕,金春花,等. 酶化学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评价[J].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328-329,332.
  [4] 林婷婷,杨晶,李志清,等.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的原核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鉴定[J]. 微生物学通报,2011, 38(6):878-883.
  1, 27(4):374-376.
  [6] 黄小琪,李明芬,林英辉,等. 不同检测系统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912-1914.
  [7] 任敦春,宋旭. 职业健康检查中血常规抗凝管应用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1,38(5):448-449.
  [8] 李仲笑,陈嘉骥,陈思颖,等. 两套Beckman-Coulter血细胞分析系统间检测结果的偏差评估和可比性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7):1343-1344,1347.
  [9] 韩弋戟,黄润华,郭明琴,等. 血细胞分析仪不同检测模式精密度性能评估及比较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2, 25(4):390-391.
  [10] 徐云娜,王越,王怀立,等. 肺炎链球菌溶血素致幼鼠感染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2):937-93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yixuejianyan/8597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