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其他教育 > 语文德育的创新教学途径和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分析

语文德育的创新教学途径和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分析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一、“周周练”、“双周考”、“月月试”背景下的语文课堂

  如今,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为了“分数”,为了短期的“效率”,也不得不加入“周周练”、“双周考”、“月月试”的“大流”中。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大刀阔斧地删枝裁叶后,“整理”成若干“知识点”、“考试要点”,并以各种考试的方式“逼”着学生复习、记熟,反复强化,目的就是要在各类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教师教学关注的是“这个考不考”、“是否有教的必要”,“不考就可以不教,以节约时间”;学生学习关心的是“这个我学了是否会考”、“不考的是否可以不学”。面对这样的语文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说不出的“痛心”。我们的语文课堂本应该是多么的诗情画意,琅琅书声,抑扬顿挫,情意兼美,给予学生的是道德的理趣、情操的陶冶、智力的潜移、美感的默化,而现在,这些都已成为一种奢望。

  “以考促学”是教师的法宝,而且事实证明,在短期的“分数”上,这样的“效果”是可以立竿见影的。而人的阅读体验、审美情趣、精神人格,在这种标准化的测试中,是要为“做题”腾出空间与时间来的。如此的教与学,将“培育人”的教育初衷与目的全然抛弃,不仅与语言文字本身的文化与智慧相背离,即使对于考试,也是一种极大的曲解。

  其实,“考试”本不是祸根。考试是选拔人才一种相对公平的方法或者说是工具,但不能把方法与工具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应试”也没错,“应试”也是一项素质。任何统一化的考试,都需要一定的应试能力。但教学一切为“应试”,就成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许多语文课堂,尤其是毕业班的语文课堂,基本是以“试题的讲练强化”为主要形式。只见“题”不见“文”。于漪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撰文指出:“阅读教学‘不闻读书声琅琅,但见习题如海洋’,见段不见文,见层不见段,文章被肢解得面目全非。作文教学套路一套又一套,模式翻新又翻新。名曰量化、科学,实则躯壳在,灵魂失。教师茫然,学生更是不知所措,兴趣大减,语文水平提高受挫。”这样的教学是将语文“工具化”、“应试化”了,使语文教学日益失去了鲜活的水分与生机。近30年过去了,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应试教育”的功力更见“深厚”了,发明了“答题公式”、“解题万能钥匙”、“写作格式”,誓将应试进行到底。而文章不仅“见段不见文”,而且已经演化到“见题不见文”,阅读的目的只是为做题,为应付考试;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把题型分类化,逐一讲解,逐一强化。“将本作为检测手段、选拔手段的考试推向不恰当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应试泥沼”中怎会培养出“思维活跃,富于理想,自学能力强,善于吸收各种新的信息,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勇于改革创新的现代人”呢?

  语文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育智,更要育德、育美。否则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仅仅是考试的机器,而且是占用学生最宝贵的青春生命把他们强化为考试机器。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一篇文章《我交给世界一个孩子》中的一句话:“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的老师该如何回答呢?试想:我们的孩子花1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只做一件事,就是考试;读了16年的书,只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

  二、语文“应试功利泛滥”谁之过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的答案可能归咎到教育体制身上。比如,国内各大院校的选拔主要还是看“分数”。即使自主招生考试,开拓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新渠道,但与国外高校在国内的招生相比,我们还是更注重“分数”,而不是“能力”、“个性”、“人文精神”。基于此,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必然对“分数”分分必争,而社会上也往往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或一名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因此,许多人,包括许多老师也往往认为不改变这样的教育体制、不进行自上而下的考试制度改革,要改变“应试功利泛滥”的局面,真正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将是一句空话。

  而我们的语文老师,面对数理化英语等学科的强势围堵,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也面临着被学生、被家长,甚至被学校边缘化的境地。我就曾亲历一个校领导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旁敲侧击地表示:语文花再多的时间,提高是缓慢的,分数的差距是不大的,而同样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数学或英语上,会更见成效。面对这样的言论、这样的急功近利,作为语文老师,感到深深的无奈与悲哀!

  教师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重要,也是冲在最前线的执行者,是最辛苦、最痛苦、也是承受压力最大的群体。然而,即使有许多的无奈、许多的不得已、许多的借口,我们都无法推卸肩负的责任!

  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育德”与“应试”是否就是完全对立的呢?我们语文关注了学生“德”、“智”、“美”的素质培养,就一定得不了高分、出不了成绩吗?语文是否也只能通过“大考小考”才能“考”出好成绩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应试功利泛滥”的实质是无限度地侵犯教师和学生的休息权,侵犯学生的课外活动权和非考试科目的学习权。在试题越来越灵活的今天,违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一味地死教死考,也是难以出成绩的。只有那些深得新课程、新课标精神之妙的教师才能真正教出成绩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

  每一个时代,无论在怎样的体制下,都会涌现出一代代的教育名师、教育大家。就像于漪、钱梦龙老师等,他们不仅不怕考,也正是考让名师成为了名师。他们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成绩”,更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塑造。他们以亲身的实践,告诉深陷“应试泥沼”的语文教师:“我们的学生不缺少聪明、机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他们更需要的,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对美好生活的感知能力,是对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为功利执着追求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担当精神,引导学生不懈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追求。”

  当前“应试功利泛滥”固然有教育体制、评价环境等客观原因,但与语文老师的观念、心态、行为也直接相关。我们只有跳出“应试功利”的泥沼,真正着眼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熔于一炉,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母语的教学才能焕发出持久的活力与魅力。

  三、突围需要“志”、“力”、“物”

  语文教学只有从应试包围圈、功利包围圈里突围出来,才能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反思“游洞”的经历,悟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的原因在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要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志”、“力”、“物”三者合一。语文教学要突出应试功利的重围,语文教师也必须有独立之思想、教书育人之志、传道解惑之力,以及“外物”之辅佐。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面对来自学校、家长、社会“崇尚分数决定成败”的压力,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的思想。在各门学科中,几乎没有一门学科能够像语文学科那样,给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等以如此深刻的影响。因此,面对各种应试之风、功利之风、崇外之风,语文教师要冷静,内心要有所坚持,要能“咬定”育人、育心、育德不放松,要坚持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不能功利地“求快”、“求高效”。用于漪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独立的教格”。没有独立的教格,面对应试的强大洪流,往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最终只能深陷“应试泥沼”而面目可憎、无法自拔。

  其次,突围,需要语文老师具备“尽吾志而无悔”的精神。语文教师之志,应是传承母语之志,以育人为本。无论哪个民族,母语教育都是植根于这个民族从古至今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是与民族精神生死相依的。一个民族如果把母语的教育窄化、畸变为考试的内容,绝对是一场灾难。母语在今日遭受“外来语”的围堵,承受考试的逼压,要突围,要让学生热爱母语,让社会重视母语,必须要“育心”、“育人”,用母语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去滋养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促成学生生命的成长。也许,在这个过程中要承受失败,承受短期内“分数”提升缓慢,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任何一位名师的成长,都是在不断改革、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中曲折前进的。于漪老师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曾被老教师评价“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儿你还不知道”,但于老师把这句话作为一生教育教学工作的警句,时刻鞭策自己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不断反思,终成一代名师。学生时代,于老师就立志要“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时至今日,82岁高龄的于老师,只要谈到语文教育、学生学习,便精神抖擞、文思敏捷。我想,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尽吾志而无悔”的精神体现。有此精神,面对日益将学生的生活与思想禁锢的“应试包围圈”,我们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地走近学生,理解他们的情感与需求,真正为他们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培育他们成为“独立、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应试的机器”。

  第三,有了思想、志向,还需要具备与之相应的实力,才能真正突出重围。语文教师之“力”,是指专业能力。我觉得,从语文学科角度,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以下三项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教学能力。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谓“欲流之远者,必固其根本”,语文教师的根本是能正确解读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学作品,能体会、品味不同作品的文化内涵,能引领学生进入文字所创设的世界中,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拘囿于教材、教参,而应有更广阔、更深入、甚至是“跨界”的阅读,并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经验。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与作家的生命、心灵息息相关,语文老师的阅读要能触摸到作家的性灵,才能焕发出文本本身应有的魅力,才能以“情”、“意”、“美”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写作能力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必须成为作家,或是一定要写出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是要将写作作为一种教学生命成长的方式。可以写教育教学的反思、阅读的感悟、教书的心得,这是一种自我积累、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而且,要相信“学生的作文是可教的”,并能在实践中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本身要有写作的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写作与思维、写作与生活阅历之间的关系,才不会将写作作为一种概念和技巧强加给学生。至于教学能力,众说纷纭,而我觉得于漪老师的一句话最简短精辟:“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试想,只会在课堂上讲“这个会考”、“我们该这样一步步解题”的老师又怎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呢?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狭隘为“应试教学的能力”,否则语文的课堂只能走向穷途末路。

  要从“应试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语文教师本身的“深思”、“大志”、“实力”是关键,如能有外力的辅佐,则能“事半功倍”。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联合颁布了“两纲”;上海市教委编撰的《中学语文实施“两纲”培训者课程讲义》;上海市的德育实训基地的实训等等,这些文件与措施,都是帮助我们语文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从应试教育中突围出来的“外力”。在这些外力的帮助下,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师能从“周周练”、“双周考”、“月月试”的围困中全面突围,成为真正的“人师”、“导师”,让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栋梁之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2331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