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其他教育 > 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

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摘要: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负有重任。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语文教育定位不明确;从教材编写到具体的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试评价不够科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讲解语文课文的套路,将课文与语文实践、语文知识结合起来;逐步完善考试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困境;策略

  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之后,正在全面进入的第三个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经济,将成为信息时代经济的重要特征,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特征。今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当然还是各种实力的竞争,但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具体化为知识的竞争。目前已经显示,今后将进一步显示这样的现实:三流国家出产品,二流国家出技术,一流国家出知识,超级国家出标准。这意味着,谁能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各种标准、规范,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谁能最大限度地拥有最新的信息,谁就将在经济竞争中取得主动权,谁就将拥有财富。对个人或单位来说也是如此。知识和信息将成为自身在这个竞争性的社会里立足、提升以及与他人抗衡所必备的首要条件。因此,对国家或单位来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至关重要;对个人来说,知识水平的高低和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否至关重要。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对人才的培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的。国民素质集中体现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那么一个文明国家的国民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简而言之,即德、智、体。不过,德、智、体的内涵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更与深化。

  德,过去一般理解为喜爱真善美,憎恶假恶丑,讲究文明,崇尚真理和科学。这是全人类的一致要求,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样理解固然不错,但是当今更强调人文精神,强调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忽视个人发明创造的时代”,将是“集成创新的时代”,个人只起基础的作用。一切科学上或工程上的重大发明创造和成果,必须通过综合集成和集体协作才能获得。

  智,过去一般理解为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动脑动手的实际能力,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这些认识也是对的,这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有所作为的基石。但从新时代的需要看,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人们往往将培养研究能力理解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更需要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须知发现问题是一切研究和发明创造的起点。

  体,过去一般理解为健全的体魄,而且认为这是最基本的条件。这个认识也不错,但从新时代的要求看,更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要学会包容和大度。换句话说,要做到身心健康。

  德、智、体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特别是在小学、中学阶段,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孩子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世界观的时期,可塑性很强,需要抓住这个时期,加强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中小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担有这个责任,而语文教学在其中承担着特别重要的任务。因为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而在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与素养,就是母语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对我们来说,就是中文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因此,著名语言学家兼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强调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吕叔湘、苏步青二位教授的看法应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二、语文教学之症结及其原因

  时代对每个国民的母语语文水平和修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普遍感觉到,社会的整体语文水平、广大国民的语文修养呈现下滑的趋势。即使在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和科学院里,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少数教员、研究员和个别领导,在写作、说话中,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把握不住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词汇贫乏,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在严肃的法律条文中也都存在不少语言问题。上述情况表明,目前国民普遍的语文素养跟21世纪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出现这种种问题,绝不能怪罪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从当前多数教师的生存状况看,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最辛苦,教学工作量最大,可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报,多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令语文教师非常伤心和悲哀的事。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语文教育的定位始终没有明确。直到目前为止,语文学界还存在“语文教育定位在哪里”的争议。

  有人侧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

  有人侧重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有人侧重强调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任务,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感悟力,正确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感为支点;

  有人侧重强调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任务,认为“文”与“道”应该统一,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艺术审美能力。

  语文教育定位不明确,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定位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上,但对怎么理解“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并未作出明确的说明。再者,关于定位问题的诸多争议,加之传统教育观念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致使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一直不是很明确。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

  第二,语文学科,从教材编写(包括课文的选择)到具体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具体说,所选的课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的讲解不能让学生茅塞顿开,因而不能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和对语文课文的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将上语文课视为一种负担,之所以还硬着头皮上课,只是为了日后应付语文高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语文学科和别的学科不同。别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外语等,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生不好好学就不懂;语文则不同,由于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语文课文都看得懂,如果课文本身不能吸引学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如果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不能超出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讲解使自己有收获,学生当然就会对语文课采取冷淡的态度,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第三,目前的高中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也就是说高考成了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就给学生教什么。如果我们的高考试题很科学,真能科学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即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都很合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应试教育就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但是,就目前大陆语文高考来说,并没有达到真能科学测试出考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的应试教育就会把语文课引向斜路。

  笔者认为,以上三条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不能令人满意之症结所在。北京大学前副校长、历史系郝斌教授于1998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次“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致辞中就认为,大学生、研究生的语文水平一代不如一代,呼吁与会者要好好探讨这个问题。曹文轩教授也曾发表过这样一段谈话:“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比如说,大学生写论文时病句连篇,知道有错,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1]

  三、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策略探讨

  (一)明确语文教育的定位

  要明确语文教育的定位,前提是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一般来说,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语文修养与语文水平,主要是就他的书面语修养和水平而言的。一个孩子进学校学习,特别是进入中学学习,主要是要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这样,他才能读书,才能不断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才能用娴熟的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母语是个“习得”和“学得”兼而有之并彼此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孩子通过习得(听说),对母语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对母语的语感。进学校主要是学书面语,当然也会反过来规范和提高口语听说能力。而书面语的掌握主要不是靠“习得”,而是靠“学得”。因此,整个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这一基础性的任务。根据上述观点,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具体说应该是:

  ●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并逐步养成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来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

  ●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

  上述三个任务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第一个任务,即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这种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这三个方面。

  在语言理解方面,无论读或者听,都要让学生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并能品鉴一篇文章、一席讲话:它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

  在语言表达方面,无论说或者写,要让学生做到得体、到位,具体说,要让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

  在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方面,无论是看别人的或是自己的文字,能凭语感初步判断一个句子的正误与好坏,一个词语使用上的恰当与否,并能有改正的能力。

  学生有了这三方面的语文能力,就能切实掌握好书面语。如果圆满地完成了上面所说的语文教学任务,达到了语文教学目的,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就会得到切实的提高,他们也就能更好、更快地接受高素质的教育。

  要实现与达到上述语文教学的任务与目的,需要做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写作;第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一席讲话,它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第三,需要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上述三方面工作中,第一方面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应该说是一种好的传统,但光靠这一条是不够的;第二方面的工作也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开窍”;第三方面的工作之所以必要,因为它将有助于老师教,有利于学生学。第二、三两方面的工作,是当今语文教学高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地方。以下仅就第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作些说明。

  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语文知识,其目的并不是真要学生系统学习、了解、掌握所讲的语文知识;讲授语文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便有助于教师讲解课文和进行作文或练习评讲,以便有利于学生学,具体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语感,能更好地进行表达,减少语病。总之,对学生来说,学语文方面的知识,不是为了死背一些知识,死抠一些概念,而是为了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起到点拨、启动的作用。根据这个目的,对学生来说,知道一些有关语音、文字、语法、词汇、修辞、作文法等方面的最起码的知识,哪怕只是知道一些名词术语就行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知识教育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只起辅助的作用,也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总之,当前语文教育界,明确语文教育的定位,明确语文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并取得共识,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根基和依托,课文选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语文教学任务的实施和完成。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精心挑选。

  笔者认为,从小学到高中,必须把“要符合童心的发展和需求、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能启迪学生对未知的追求、对语言美的感悟”这一点作为选文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所选的课文(不求全部,但求多数课文)应该是:能唤起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2];在语言文字上,得经得起分析,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美的欣赏,对语言魅力的感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从内容上说,能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当前的教材中,有些课文选得不错,经典篇目,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祝福》、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新的选文,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等,无论就内容或语言文字看,都很适合作为语文课文。过去的教材中,有些课文不能达到上述要求。有的选文,内容可以,但语言上经不起推

  敲;有的选文,在某个历史时期可能还是不错的,但时代性太强,不适合继续作为课文。

  中小学教材实施“一纲多本”制,这是一个好政策。各出版社积极性很高,纷纷组织编写班子,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这其中也隐含着危机,那就是有的出版社积极性那么高,并不是真正出于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而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最明显的证据是,编教材赶时间,根本不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来编教材。

  编写教材必须了解,中小学生还不是成熟的读者,他们的阅读、表达带有鲜明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最爱用哪些字词说话、造句,最爱阅读什么样的课文;什么样的语文活动最适合他们,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到了初中,到了高中,又会有什么变化。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目前都还没有作系统的调查统计和认真的分析研究。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研究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并能凭借语文信息网络的现代化手段,从内容到形式能尽可能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同时考虑到不同的方言区学生在说话写作上的不同情况,我们就能迎来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春天,学生对语文就会爱学,学生乃至整个国民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就一定会逐步地、大幅度地提高。

  (三)改变讲解课文的套路

  笔者认为,必须改变过去把课文讲解注意力只放在作者介绍和作品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的分析上的套路,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课文讲解跟语文实践脱节,跟语文知识讲解脱节的做法。课文的讲解必须注意语言的运用,包括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句式的运用等。

  无论阅读和写作,就语言运用说,不能不注意词语的选择和锤炼。一说到词语的选择与锤炼,许多学生甚至少数教师,可能认为应该多用些漂亮、华丽的形容词,其实不然。要纠正学生的这些想法,并且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该怎么选择和锤炼词语,就应该结合一些课文的讲解来解决这些认识问题。譬如,语文课本里选用的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在词语的选择上就很讲究,很见功夫。《背影》里有这么一段: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拣定”“嘱”“警醒”,都是很普通的词语,但用在这里都很到位,让人感到质朴而有神韵,字字传情,真切地表现了父爱。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里的“拣定”改用“找”或单用“拣”,好不好?

  (2)在“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里的“靠车门的”这一修饰语似乎也可以去掉,但作者用了这个修饰语,用意是什么?

  (3)将“嘱”改为“要”“叫”怎么样?为什么用“嘱”好?

  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全文的主题。

  再如《荷塘月色》里有这么一句: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作者把月光比作流水,因此后面用了“泻”字。如果把“泻”换成“照”就变得平淡无奇了。由此可知,用词要前后照顾,不仅要准确,还要求新鲜、生动,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句子中动词是关键,用得贴切,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的“泻”,以及上面讲到的“拣定”“嘱”就都起到了这种作用。

  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是一篇很出色的小品文,语言质朴,很有感染力,特别是在修饰语的选用与锤炼上很见功夫。比如其中的一段: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作者用了许多修饰成分(包括定语和状语),而且用得十分用心,用得十分贴切而有表现力,很注意前后的照应。教师就应该结合课文,讲讲句子中修饰成分的作用以及使用修饰成分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1)“在灯下”这个状语能否不用?为什么?

  (2)“不断地”这个修饰语能否不用?为什么?

  (3)“我原想弄死它”里的“原”起什么作用?

  (4)“但它鼓动着翅膀,极力地挣扎”这句话能否改为“但它鼓动着翅膀挣扎着”?即如果把“极力地”删去,效果如何?为什么?

  (5)在这段话里有两处都用到了“在我手中”这个修饰成分,这有什么作用?

  (6)“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里的“那样”是否可以换成“十分”或“非常”?为什么?

  (7)前面说到飞蛾时没有用“小小的”来形容它,为什么后面说到飞蛾时要用“小小的”来形容它?

  (8)最后一句能否改为“我就放了它”?“忍不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再如,《桃花源记》第一段: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中学生必读的千古名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和现实相反的不可实现的理想图景,强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词语的选用十分见巧,极富表现力。文章开头第三句的“忽逢桃花林”的“忽”,就用得非常精当,就有必要跟学生讲讲。我们知道,桃花源完全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因此作者也有意把桃花源写得虚无缥缈,神奇多变,忽现忽隐,从而突出桃花源不同现实的特性。“忽逢桃花林”的“忽”恰好有这种表达效果。它与前一句里的“忘”字相应,不但把通往桃花源的路点染得空灵剔透,飘忽不定,而且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恍惚神情也衬托了出来,同时也为文章最后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了伏笔。

  在阅读或写作中,句式的选择也是要很注意的,而这方面的教育也要融于课文讲解之中。譬如,文言文里有一种常见的句式:“……者……也。”如何才能使学生了解这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呢?一种办法,是将它作为一种纯知识来教,脱离课文单独给学生讲解这种句式。当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会举大量例子。另一种办法,结合课文来讲解。譬如,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篇散文里,作者以他老练的生动之笔,层次分明、细致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的景色,抒发了他寄情山水、以山水为乐而又有些抑郁的、委婉细腻而复杂的感情。这篇散文在虚词的运用上有极大的独创性,在采用骈文句式的同时,一连用了21个语助词“也”,并每每与“者”字相应,构成“……者……也”的句式。教师就可以结合这篇课文来给学生讲解“……者……也”句式。在文言文里,“……者……也”这一句式,都用来表示陈述、判断、解释的语气。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大量运用这一句式,每每对景对情下判断,作解释,这很合乎一州之长的太守的身份,同时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忽起忽落、高低跌宕的旋律,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在欢快中所蕴蓄的抑郁的抒情气氛。第二种讲法显然比第一种讲法好,这样讲,不仅使学生学得进去,不会觉得是负担,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从这一名篇中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又如,鲁迅的《祝福》里有对祥林嫂的一段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特别注意句式的运用。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但包含长定语的单句──“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为什么?

  (2)“(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里的“比她更长的”这个修饰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下端开了裂”这一句能否删掉?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4)“(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是一个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包含长定语的单句──“(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为什么?

  在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为什么”“能不能”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所需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引导学生思考鲁迅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

  我想,语文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进行语言运用和语文知识的讲解,把“为什么”“能不能”之类的问题讲清楚了是会让学生得到实惠的,会使他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样的语文课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这样讲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过去,学生不爱上语文课,我们往往责怪学生,并要学生“端正态度”。不错,学生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问题是,怎样让学生真正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态度从何而来?靠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与要求吗?靠老师抽象的说教吗?应该看到,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只能来自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来自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来自学生对语文课文积极的情趣体验和感情陶冶之后所产生的强烈的阅读愿望,来自对未来的憧憬和美的想象。这就是说,态度需要由情感来驱动,而情感需要由兴趣来驱动。如果语文课文、课外阅读文选、语文教学实践能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课产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与喜爱。因此,把握学生的心灵,激发、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这是教育部门、语文教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高水平的境界所不能不注意的。

  (四)逐步完善考试方式

  语文教学必须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逐步扭转语文教学成效甚微的局面。当然,造成目前语文教学不良状况的根子,还在应试教育上。应试教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目前的应试教育很成问题,因为目前的高考很有问题。不改变应试教育的路子和办法,语文教育的改革将寸步难行。然而目前这一问题又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我们可以先做一些局部的努力和试验。譬如,每年高考都有测试考生是否写错别字的考题,形式往往是“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成语/词语是”或“下列有错别字的一组成语/词语是”,其结果是引导语文教师挖空心思去帮学生搜集可能容易写错的成语和词语,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当然也有助于学生克服写错别字的毛病,但这是治标的办法,而不是治本的办法。今后是否可以不再出这样的客观题,而是换一种方式:规定在答卷或作文中写多少个错别字就要扣多少分。这样,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得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在写作中防止出现错别字,随时注意纠正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此外,高考语文试题应适当增加语言应用方面的主观题,减少客观题。

  参考文献:

  [1]桑哲.语文: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者母语规范化的责任承担者──访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J].语文建设,2005,(1):42—44.

  [2]童庆炳.语文改革,任重道远[N].青少年报,2003120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2339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