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文教资料 > 当代百家姓地理的历史成因

当代百家姓地理的历史成因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文教资料


  众所周知,姓氏的分布具有地域性。袁义达先生在《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里把中国当代前100个大姓按地区分为12组,即华北东部、华北北部、华北中西部、东北、华东南部、华东北部、西北东部、西南北部、华中东部、华中西部、华南东南部、华南南部。该书还研究了宋、元、明三朝姓氏分布,这为当今姓氏地理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胡阿祥先生的《中古时期郡望郡姓的地理分布》研究了两晋南北朝和唐代的郡望郡姓,也是一篇重要文章。


  当代前百位大姓的地理分布格局不是几百年间形成的,而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基础。下面按华北(含东北)、西北、西南、华中、东南(含华东、华南)五个地区叙述,各区按姓氏来源比例定名。


  华北夏、狄混合区


  华北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东北汉族主要是近百年内从华北迁去的,所以和华北实为一区。


  春秋时代的齐国,国君开始是姜姓吕氏,齐国大族有国、高、崔、田等,后来田氏篡齐。中古时崔姓郡望有博陵(今河北安平)、清河(今山东临清),所以姜、吕、高、崔、田是华北大姓,近代以来又扩散至东北。春秋时山东有淳于国,后代以淳于为姓,唐朝时为避宪宗李纯的讳,改姓于;《后汉书・东夷传》记载九夷有于夷,汉代东海、琅邪的于姓出名,有于定国、于吉,所以今山东、东北多于姓。鲜卑勿忸于氏等改姓于氏,增加了华北的于姓。孙武、孙膑都是齐国人,中古郡望有乐安、琅邪、太原,今仍集中在华北。


  儒家的祖师孔子、孟子都是鲁地人,所以山东多孔、孟二姓。孔子祖先是宋国人,宋姓源自宋国(今河南商丘),所以宋姓主要分布在华北东部。


  三晋是韩、赵、魏,这三姓主要还在华北。韩(今山西河津)、魏(今山西夏县、河南开封)、董(今山西万荣)、贾(今山西临汾)、虢(今河南三门峡市)等小国都是春秋时被晋国吞并的,虢、郭同音,郭由虢来。所以郭、贾等姓主要分布在华北中西部。范氏原为晋国六卿之一,后来逃亡于齐国,在古范县(今山东梁山)繁衍开来。战国末年,韩国上党太守冯亭降赵,冯姓源自韩国冯地(在今河南荥阳)。《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阎也是晋地,阎一直是晋地大姓。张姓源自晋国张城(在今山西临猗),所以战国秦汉之际张姓都在三晋,张仪、张苍、张耳是魏人,张良是韩人,今日张姓仍然主要在华北。李姓也源自三晋,赵有李牧,魏有李悝,中古时期赵地与陇西李氏最贵,但直到李唐之后,李才成为第一大姓,其中包括突厥、契丹、波斯、高丽、回鹘、党项等很多民族。


  任氏源自任国(今济宁),中古郡望有乐安、蜀、西河、江夏,乐安郡任氏多数可能是任国后裔,西北任氏可能有其他来源,《史记・秦本纪》有秦人任鄙。


  据《元和姓纂》卷五,常氏源自卫国常邑。《汉书》卷七十记载汉初的常惠为太原郡人,唐代郡望有怀州(河内郡)、德州(平原郡),奠定了今日常氏的华北分布基础。


  武氏在先秦主要在中原,《史记》有陈(今河南淮阳)人武臣、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武涉,后武臣自立为赵王。山西武氏在唐代又出了武则天,武氏今主要分布在华北。


  据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卷十,郝氏出自赫胥氏。《后汉书》郝氏人物在上党、太原、云中,辽西乌桓有郝氏,《周书》记载匈奴别种稽胡有郝氏,所以今郝氏主要分布在华北。《晋书・匈奴传》匈奴贵族四姓有乔氏,《晋书》卷九十乔智明为鲜卑前部人,今乔氏主要在华北,这和乔氏中来源于匈奴、鲜卑的一部分有很大关系。据《魏书・官氏志》,匈奴族贺赖、贺兰部改姓贺,使得今贺姓主要分布在华北的西北部。南方的浙东也是贺氏集中区,但这是六朝的会稽贺氏之后,不是北族所改。


  除了明确记载外,还有大量塞北民族通过各种方式默默无闻地融入北方汉族多个姓氏,这里无法详述。


  西北戎、夏混合区


  西北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国和西域交通的门户,大量西域移民来到中国后定居西北。他们以原先的国名或姓氏为姓,来自中亚曹国的姓曹,来自石国的姓石,来自康国的姓康,来自米国的姓米,来自史国的姓史,来自安国的姓安(这六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所以今天中国西北的曹、石、康、米、史、安等姓多是西域移民的后代。还有其他多个民族改姓为上述几姓,比如《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乌石兰氏改石氏,后晋石敬瑭为沙陀族。


  唐朝曹姓郡望有谯(今安徽亳州)、高平(今山东微山)、济阳(今河南兰考)、乐安(今山东高青),都在东方。唐朝史姓郡望有临淄、北海(二郡在今临淄、潍坊一带)、京兆(今西安),前二者源自东方的史官,后者可能是西域移民,如开元年间突厥阿史那氏改姓史氏。


  中古时期,河东薛氏最出名,河东薛氏出自西南的蜀族(刘淑芬:《北魏时期的河东蜀薛》,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所以今薛氏主要在西北。


  秦姓源自秦国,杜姓源自杜地(今西安),马氏无疑来源产马的西北地区,汉代著名的有扶风马氏,这些姓氏仍然以华北为多。


  西南夏、蛮混合区


  西南第一大姓是杨,杨姓出自杨国(今山西平阳),为什么主要分布在西南呢?这要从秦国说起。秦灭巴、蜀,迁徙关中、山西的移民去开垦那时还比较蛮荒的四川。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了汉魏时期的西南各郡大姓,我们从来源上可以把这些姓分为四组:(1)来自秦地的白、甘、杜、任、秦等;(2)源自晋地的杨、赵、韩、魏、董、蒲、蔺、冯、马、范、阎、郭、翟、狐、柳、隗、张等;(3)源自楚地的景、邓、陈、谢、何、楚、蔡、黄、吴等;(4)土著姓氏相、雷、爨、镡等。晋系最多,主要因为晋人临近秦国,是最早被秦人征服的外族,且河东人烟稠密,需要移民。


  如果说杨姓还是遍布全国的大姓,那么罗、唐、邓、曾则是地道的西南四大姓。罗姓源自罗国(先后在今湖北宜城、枝江、湖南汨罗),唐姓源自唐国(在今湖北随州),邓姓源自邓国(今湖北襄樊),曾姓源自曾国(今湖北随州),这四国在湖北北部,都灭于楚国。这四国在春秋时处于华夏分布区的西南边缘,所以在华夏族从中原向四方扩散后,这四个姓进一步扩散到今西南地区。罗氏、曾氏很早就进入湖南,所以在中南地区也是大姓。《后汉书》卷八十六的板蛮七姓第一是罗,说明罗姓中很早就有蛮族。


  秦晋两地是东周秦汉时人口最多的地区,所以来自那里的杨姓成为西南第一大姓。楚国的人口比不上秦晋,所以来自楚地的罗、唐、邓、曾是西南次一级的姓。西南土著民族的人口又比不上楚人,所以本土的段、雷等姓只能更少。段氏是大理国的王族,自然繁盛。《后汉书》卷八十六有南郡蛮雷迁,雷姓也是西南民族的大姓。


  华中楚、夏混合区


  一、楚人土著姓氏


  楚王祖先曾经以熊为氏,楚庄王后代以庄为姓(东汉时避明帝刘庄的讳改姓为严),楚王后代的熊、庄、严、屈主要分布在华中东部和华东,属于楚地东部。楚国发祥于湖北,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楚王东迁,保有东楚和南楚(今苏、皖、赣、湘、浙北、鲁南),所以很多楚国王室流播到楚国东南部了。


  《华阳国志》卷四记载郡大姓有龙、傅、尹,应该都是土著姓氏。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西南五姓蕃部,曰龙、罗、方、石、张。”宋代龙衮著《江南野史》卷六、卷七记载唐末江西永新县龙氏为豪族,卷六记载永新县尹氏自晋代以来有几百家。据《三国志・吴书》记载,东汉末年江西已经有大姓彭氏,彭也是湘川大姓。江西和西南姓氏的吻合早于“江西填湖广”,原因可能是战国秦汉时期楚人的东进江西。


  黎姓有两个来源:(1)先秦黎国(今山西长治)人之后,《周书》卷四十七河间郡县(今河北任丘)人黎景熙可能属于这一支。(2)黎族(古称俚)之后,黎族古代在中南地区广泛分布,《汉书》卷十六长沙国相黎朱苍应该是黎族。今天黎姓主要在南方,多属后者。


  《晋书》卷八十九有长沙郡浏阳县易雄为寒族,《宋史》卷四百五十六筠州上高县(今江西上高)易延庆为大族,易姓至今仍然集中于湘赣。《陈书》卷八记载始兴郡(今粤北)人侯安都“世为郡著姓”,今粤北湘南仍为侯姓集中区。至于华北的侯氏,有华夏、鲜卑两个来源,后者据《官氏志》多为南北朝时鲜卑族胡古口引(即古口引、古引)氏所改。


  华中的龚、谭、彭、文源自苗蛮诸族,《后汉书・南蛮传》西南板蛮七姓有龚,又中、澧中(今澧水上游)蛮族有覃(即谭)氏。《南史》卷七十三龚颖为遂宁郡(治今四川蓬溪)人,很可能是板蛮之后,宋代龚姓蛮族又见于黔、湘等地。《宋史・溪峒传》:“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今湖南西北部)。”据《宋书・豫州蛮传》、《南齐书・东南夷传》、《魏书・蛮传》,两湖蛮地区有文氏,今日文氏主要分布于中南、西南地区。四川的文氏有一支可以追溯到西汉的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县)人文翁,据《汉书・循吏传》,他在四川大力传播儒家文化,终老于蜀。


  二、中原南迁姓氏


  周姓源自周王室,周亡后聚居在河南,以汝南为郡望。汉唐间崛起的郡望有庐江(今安徽中部)、武陵(今湖南西北)、义兴(今江苏宜兴)、浔阳(今江西九江),因为较早在长江流域繁衍开来,所以不必像后期移民那样南迁华南,今日仍主要在华中。袁姓出自陈国,汉代郡望也是汝南,今日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周姓的地理变迁十分类似。


  萧姓源自萧国(今安徽萧县),中古郡望是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南朝梁、齐王族萧氏是迁到南兰陵县(今江苏丹阳)的移民后代。《宋史》入传萧姓8人,除1人不明籍贯外,6个江西人,1个温州人,可见宋代萧姓已经多在江西。


  胡姓源自胡国(今安徽阜阳),邹姓源自邹国(今山东邹县),中古时期以南阳邹氏最有名,所以今主要分布在华中。


  丘氏分布于华中、东南,与六朝吴兴丘氏有关。据《元和姓纂》卷五,江南丘氏源自汉末南迁的扶风丘氏。


  东南夏、越混合区


  华南、华东在上古时期是越人之地,中古以后才慢慢变为汉族地区。这里的汉族多是发源于中原、经江淮地区迁来的,所以可以合并为一区。


  一、中原南迁姓氏


  春秋时徐国(今江苏泗洪)被吴国灭亡后,徐人逃至今赣北、浙西、山东,所以今徐姓广见于华东。赣地的徐姓又分化出余姓、涂姓,《陈书》卷二十九有新吴县(今江西奉新县)洞主余孝顷。今涂姓集中于江西,余姓则西迁流布到湘、川、云、贵等广大地区。


  《吕氏春秋・察传》记载宋国有丁氏。唐代,丁氏郡望为亳州(今安徽亳州)、曹州(今山东菏泽),仍近宋地。丁氏很早就南迁江东,《三国志・吴书》载丁奉为庐江郡安丰县(今河南固始县)人,《晋书・丁潭传》又有会稽郡山阴县(今绍兴)人丁固。


  陈姓源自陈国(今河南淮阳),郑姓源自郑国(今河南荥阳、新郑),蔡姓源自蔡国(先后在今河南上蔡、新蔡、安徽凤台),蒋姓源自蒋国(在今河南淮滨),戴姓源自戴国(今河南民权),夏姓主要出自河南中部(《史记・货殖列传》称颍川郡是夏人后裔聚居地),江姓源自江国(今河南罗山),许姓源自许国(先后在今河南许昌、叶县),沈姓源自沈国(今河南平舆),黄姓源自黄国(今河南潢川),南方的梁姓主要源自南梁国(今河南汝州),叶姓源自叶国(今河南叶县),潘姓源自番国(今河南固始),赖姓源自赖国(在今湖北随州),谢姓源自申国(今河南南阳),廖姓源自蓼国(今河南唐河),钟姓源自钟离国(今安徽凤阳),除赖、廖、谢外,其他诸姓都是从河南东南部迁到东南地区的,因为从这片地区越过很低的江淮分水岭,就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古时期陈郡谢氏是南朝贵族,所以后裔在东南。廖、赖二国紧邻桐柏山,在唐、罗、邓、曾四国的东部,所以和后者分道扬镳,迁往东南。


  《南齐书》卷三十九《刘绘传》记载南齐初年南康郡(今赣州)就有赖某,说明赖姓很早就迁往华南,唐代赖姓郡望有松阳(今浙江丽水)、南康,奠定了今日赖姓主要在华南的格局。


  魏晋颍川钟氏,唐代郡望有颍川、南康。叶姓在魏晋南北朝还不出名,《三国志・吴书》有都尉叶雄,情况不详。唐代郡望有临海、南康、松阳。岭北的赣州(南康郡)成为中原姓氏南迁的一个集结地,他们从这里再迁往岭外。赖、钟、叶、潘都不是南朝的一等望族,这可能是他们迁往华南的主要原因。


  六朝时何姓郡望有蜀、陈、东海、庐江,何姓分布的广泛和来源有关,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卷五说韩国为秦灭亡后,“子孙分散,江淮间以韩为何,遂为何氏”。韩作何很正常,上古音韩为han,何为har,读音很近。


  二、江东土著姓氏


  吴姓源自吴国,顾姓源自越国。《元和姓纂》卷八引《顾氏谱》说汉初东瓯王摇别子为顾余侯,为顾氏,顾氏自古聚集在江浙。


  朱姓是江南大姓,汉初就有朱买臣。邾国又作邹国,则朱、邹二字上古可通用。


  陆姓和朱、张、顾在孙吴时就是江东四大姓,《史记》记载秦代陆贾是楚人,陆、六同音,陆姓可能源自六国(今安徽六安)。


  《元和姓纂》卷五说汪氏是汪芒氏后裔,《国语》韦昭注汪芒氏世代守卫封山(在今浙江德清),靠近徽州,所以徽州自古是“十人九汪”,现在汪姓分布地以皖南为中心。《陈书》卷十有新安郡休宁县人程灵洗,程姓早已是徽州大姓。


  黄姓中很早就有越人,《汉书》卷十七有瓯骆族黄同,《三国志》卷六十有山越帅黄乱,今黄姓主要在华南和越人的加入有很大关系。


  《陈书・陈宝应传》说陈氏“世为闽中四姓”,可见陈为福建大族在南朝时期已经奠定。


  林姓源自中原,孔丘弟子林放为鲁国人,林氏在上古及汉晋时还不是名族。隋代有饶州鄱阳县人林士弘占据江西,唐代已是福建著姓,《新唐书》有莆田人林攒、林蕴。


  毛姓集中于华东的原因是:(1)山越毛姓,《三国志・贺齐传》有歙贼毛甘;(2)东晋时荥阳毛氏南迁江东,《晋书》卷八十一,“自(毛)宝至璩三叶,拥旄开国者四人,将帅之家,与寻阳周氏为辈”。


  结论


  经过几千年的复杂演化,现代两个不同姓氏的人可能拥有同一个祖先,而同一个姓氏的两个人可能没有共同祖先。大姓的来源尤其多样,因此大姓没有单一的起源地。姓氏地理学的研究极其复杂,本文只能概述百家大姓的地理变迁简况:


  1.华北的姓氏除了近代扩散到东北外,很少向外扩散。不仅如此,华北、西北还接受了大量塞北与西域姓氏。而中原的姓氏则广泛地散布到华南、华东、华中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1)中原处于古代中国的核心,地势平坦,战乱最多,人口易于流动。(2)中原靠近南方,人少地多的南方楚、越之地吸引了中原民众前往拓殖。


  2.西南地区的大姓主要来自关中、河东、湖广三地,也有一些土著姓氏。


  3.华中地区的大姓以楚地土著为主要来源,但是周、胡、萧、邹、廖等属于中原南迁姓氏。


  4.东南和华南地区的姓氏主要来自中原和吴越土著。华南地区和中原地区隔着华中地区,但是华中地区源自楚人土著姓氏的比例却比华南多,原因主要是:(1)豫、皖、苏、浙、赣五省几千里平原相连,提供了移民大扩散的地理基础,尤其“豫―皖―赣大通道”使得中原移民顺利流往闽、粤及更外部地区。而两湖地区和中原隔着伏牛―桐柏―大别山脉,所以没有接受那么多中原移民。(2)华中地区的楚人汉化较早,而岭南在南宋时期仍然被视作瘴疠流放之地,长期没有开发,所以宋元以后来自岭北的移民会超过岭南土著。虽然华南汉族的血统里流着很多越人的血液,但是在大姓地理上看不出太多痕迹。本文来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wjzl/7166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