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 > 汉代青州农业经济初探

汉代青州农业经济初探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


 青州是汉代农业发展较发达地区之一,由于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宽松的国家政策,其农业继先秦之后到达一个崭新的阶段。农业进步主要体现在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进一步发展,而青州铁官的发达又促进了生产工具的革新。多种经营的生产部门使农业生产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使青州成为汉代比较富庶的地区。

 

  青州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北渤海以南的一片区域,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的北部广大地区。青州得名较早,在禹贡中曾记载:海岱惟青州[1]《周礼》则记载:正东曰青州,盖取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以名也。[2]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周初姜太公因辅佐武王平定商纣有功,被封于营丘,国名为齐,青州始归齐地。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其均为齐国属地。汉初,齐地为高祖庶长子刘肥的封地,为同姓诸侯封国。西汉元封五年始设青州刺史部,辖区基本包括前同姓诸侯国齐国的属地。两汉治所均设在临淄。刺史制度沿袭秦制,本是一种中央派遣官员对地方进行监察的制度,十三州最初只是刺察地方的官吏及强宗豪右,随着刺史更名为州牧,其地位逐渐提高,行政职权就愈加重要,州部逐渐演化成为一级行政机构。

 

  青州从距今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起,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历经其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为精耕细作,至两汉时期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终于进入到了一个辉煌阶段。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该地区出土考古资料,力图从如下几个方面,尝试对汉代青州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探讨。

 

  一、农业环境

 

  1.自然地理条件青州地处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

 

  青州地形中部为突起,为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部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西部和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区。多样的地形导致其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多变,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海陆间气候差异较大。众多的因素影响,使山东境内农作物种类十分丰富。史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1]青州地理条件良好,气候适宜,这里历来就是农业发达之地。在青岛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中,其中一个窖穴出土了约1立方米的朽粟,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水平有大进展,已有相当多的余粮储藏。[3]

 

  青州地区的水资源很丰富,主要的河流有黄河、济水、大清河、小清河、淄水、潍水、胶水、巨洋水等,此外,还有泉湖薮泽星罗棋布的分布其中。黄河从青州西部流淌而过,至千乘郡入海;济水从其中部,北流入海;淄水、潍水错综交织,胶水、巨洋水从青州东部也就是今山东半岛北流入海。所以说,青州可谓是水流交错,河网纵横。根据《尚书·禹贡》所述,青州所处的胶莱平原、胶东丘陵,其土壤肥力在当时的九州中位居第三位。关于这里土壤的种类,太史公曾赞曰: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可见其土质柔和、土壤中腐殖质含量高而且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汉代青州地区最有名的水利工程是东海引巨定[4]巨定,又称巨淀,即今山东省广饶县东北的清水泊。秦汉时期,巨定还是一个大湖,淄水、时水、女水等河流汇聚于此,北出为马车渎,向东北流入渤海。《史记·河渠书》东海引巨定一语中的东海是否指东海郡呢?经明代顾炎武考证,东海疑是北海之误。[5]因为巨定在巨定县,属北海郡。东海郡远在180公里之外的鲁南地区,中间有山地横隔其间,不可能从巨定引水灌溉。从巨定引水灌溉农田的,是北海郡。这项水利工程是汉武帝时兴修的,可灌溉农田万余顷,与关中的灵轵渠、成国渠等齐名。

 

  2.青州地方长官对青州农业生产的贡献青州是齐国故地,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汉代齐国也是较重要的诸侯王国之一。因此,在公元前106年设立青州刺史部之后,汉朝政府在青州刺史和郡太守的人选上,总是择优使用。如汉昭帝时,身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刘德守青州刺史[6]刘德贵为皇亲贵胄(楚元王之后,封阳城侯),能被派刺青州,朝廷对青州的重视可见一斑。

 

  地方长官推动青州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或安良除暴,创造安定生产环境;或抚恤灾民,尽力挽回损失。如东汉琅琊人王望,自议郎迁青州刺史……道见饥者,裸行草食,五百余人,愍然哀之,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廪粮,为作褐衣。王望的举动虽犯了专命之罪,但终帝嘉意议,赦而不罪[7]臧洪,以洪领青州刺史……时黄巾群贼处处飙起,而青部殷实,军革尚众。和欲与诸同盟西赴京师,未及得行,而贼已屠城邑。……洪收抚离叛,百姓复安。当时黄巾军攻城夺邑,焚烧官府,致使州遂萧条,悉为丘墟,臧洪在其任内的两年里,积极治理,青州呈现出新的面貌,遂群盗奔走,被袁绍改任为东郡太守。[7]李膺,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守令畏威名,多望风弃官。青州的郡守县令迫于李膺的严明,大多听到李膺来青州的消息后就弃官而走了,其为官清廉程度可见一斑。[7]伏湛,更始元年,拜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人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宾客百余家。伏湛此举表现出其忧国忧民、造福一方的为政之道。[7]

 QQ截图20160415105817.png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于推广

 

  1.铁农具的推广使用农具是农业生产的必备工具,也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农具的更新与进步体现了农业技术发展的水平。铁制生产工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是两汉时期农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有效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盐铁论》卷一《本议》篇在论铁器的重要性时曾说到: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8]

 

  两汉时期,青州地区是汉朝重要的冶铁业作坊基地。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在全国设立的四十多处铁官,青州地区占其中6处,约占总数的1/7。这6处铁官是:济南郡的东平陵、历城,齐郡的临淄,东莱郡的东牟,千乘郡的千乘,胶东国的郁秩。1976年,在章丘龙山镇东平陵故城内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一处,面积约4.2万平方米,发现有冶铁炉残迹、铁渣、铸作模范、铁器等。铁器约有50多种、350多件。其种类之全、数量之多、铸造之精良、保存之完好,不仅为山东地区所仅见,在全国亦属罕见。[9]铁官遍及整个青州,连偏远的胶东半岛也有,表明青州地区产铁之多和冶铁业的普遍发展。青州冶铁业的发展为铁制农具的流行与改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而促进了青州农业的发展。在汉代的农具种类中,铁犁的广泛使用和改进,是两汉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最重要成就。在高密市汉代城阴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铁犁。它们形状呈三角形,刃部较锋利,使用过痕迹明显,长度达27厘米,最宽处在其肩部,宽19厘米,厚2.5厘米。[10]

 

  2.牛耕的使用西汉初期,经过秦末长期战火洗礼,导致社会经济凋敝,牲畜数量比较稀缺,牛耕尚不普及。究其原因,《盐铁论》卷三《未通》篇说: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淮南子·主术训》也说: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11]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汉初,蹠耒而耕一直是重要的耕作方式。但其不但耗费大量人力,且效率极低。为了大力推广牛耕,国家颁布法令禁止杀牛,凡杀牛、盗牛、盗马者,要受到很重的刑罚。到武帝初年,情况已经大为改观,民间牛马的数量有了很大增加,许多地区牛马成群,这就为牛耕技术的普遍推广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从黄河中下游出土的汉墓实物及大量汉画像石来看,青州地区为汉代较早的使用铁制农具和实行牛耕的地区之一。

 

  汉代的牛耕常采用耦犁法即二牛合耕法,需要两头牛协同拉犁。具体操作方法是:一人在前牵牛;一人扶持犁把;一人掌握犁辕入土的深度。这种锄耕方式在民间被称为二牛抬杠。后来,人们对耦犁进行了改造,将犁箭改造成活动式的,可以灵活控制耕地的深浅,不再需要专人掌辕。随着耕牛的驯服,一般也不再需要专人牵牛。这样,到西汉晚期,二牛三夫的犁耕法逐渐被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所取代,大大解放了人力。

 

  三、粮食种植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1.粮食种植业的发展适宜的农业环境和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使青州的粮食种植业获得极大发展。旱地作物主要有粟,也就是谷子。粟属于耐干旱贫瘠作物,性喜高温,适于青州地区的自然条件,种植历史悠久,因而成为青州地区最早获得栽培的作物。在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距今五千多年的粟物颗粒,据其发掘简报称:窖穴内出土了体积达1立方米的粮食,经鉴定是粟粒。由于这座窖穴占据了房屋内面积将近二分之一,因此这座房屋可能是当时的一座粮仓[3]汉代粟是青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记载:显宗时,王望任青州刺史,遇到州郡灾害,道见饥者,裸行草食,五百余人,愍然哀之,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廪粮,为作褐衣。以上两则发生在青州的事实说明,汉代粟是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缺少则人民饥饿,开仓赈粟也说明,这里大量生产粟类作物,有大量的储备。但粟也有其缺点,那就是产量较低,无法满足众多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

 

  青州地区也重点发展小麦生产。青州种麦的历史悠久,周代的齐地就是小麦的主要生产地。《说文·齐部》云: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12]可见汉字的本义与农作物有关,是指麦苗丰茂、吐穗齐平的意思。战国时代齐地小麦种植已很普遍,孟子在探论人生哲理时,也用的生长情形来做比喻,《孟子·告子上》曰:今夫牟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又不同,悖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这说明麦子在齐鲁大地已为常见之农作物。笔者认为,战国以降,青州范围内一直大面积种植小麦。《淮南子·坠形训》中说:济水通和而宜麦,说明济水流域种植小麦,济水流域正好是青州的西部平原地区。《资治通鉴》中曾有记载说:永光元年(43)宁津三月,陨霜杀桑,伤麦;秋,陨霜害稼,诸路皆饥[13]这说明在西汉后期,宁津在一次霜冻灾害中,冬小麦受到霜冻而致灾。宁津位于今天的鲁西北平原上,汉代属于青州刺史部的范围。从以上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两汉时期,青州的小麦种植面积较广,遍布平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区。

 

  水稻是汉代青州又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好温喜湿,水源丰富的青州地区适宜种稻。两汉时期,青州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扩展。《汉书·地理志》记载:正东曰青州……谷宜稻、麦。青州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考古发现也证明青州种植水稻的历史较早。北京大学的严文明先生在山东烟台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时,于栖霞杨家圈遗址中发现有稻壳及稻壳痕迹,当地在汉代属胶东郡,位置为北纬37°15’,他认为此地为已发掘史前栽培稻作物的最北界限。[14]两汉时期,青州的水稻种植又有所发展。大经学家郑玄是北海郡高密人,年轻时家贫,《后汉书》卷三十五记载他客耕东徕假田播植。《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居处部八》云:密州高密西有郑玄宅……墓侧有稻田万顷[15]从上可以看出,尽管水稻在两汉时期的青州不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个别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汉代青州的桑麻种植业尤其值得一提。《史记·货殖列传》云: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渔盐,《汉书·货殖传》亦云:齐、鲁千亩桑麻,两则史料都指出了青州地区分布着大片的桑田和麻田。青州自古盛产蚕桑和丝织品,桑叶饲蚕是使齐纨鲁缟等织物所发展的基础。《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6],说明当时桑树种植的普遍和广泛。青州的丝织业历史悠久,而桑蚕业的发达又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禹贡》中记载青州贡蚕丝: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盐铁论》卷一《本议》载文学言: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耳。说明齐、阿之缣在汉代非常有名。《论衡·程材》也说: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16]汉代青州女子以娴熟的技巧和辛勤的劳动纺织出一匹匹布帛,刺绣出一匹匹锦绣,使青州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绸布帛生产地,民间生产的布帛成为畅销全国的走俏商品。汉代还在临淄专门设置生产宫廷服官三所,称为三服官。到汉元帝时期,齐三服官作工人数达几千人,一岁耗费数巨万钱,并织作冰纨、方空榖、吹纹絮等精细的丝织品。有的丝织品薄如蝉翼,透明如水,被评为织物中的上品。

 

  桑麻是纺织业的原料,由青州汉代纺织业的发达我们可以推知,两汉青州种桑、养蚕、植麻的丰富。受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及运输能力,纺织业必须靠近当时的原料产地、因此综合上述青州各地有关桑麻种植的记载、纺织品的出土情况、汉代纺织画像石的分布、三服官的设置地点等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汉代青州桑、麻的分布十分广泛,从地形上看,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地周边和平原过渡的地带上。

 

  畜牧业是汉代青州农业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青州畜禽饲养有着五、六千年的历史,门类齐全,品种众多。汉代青州发达的粮食生产促进了饲养业的发展,文献中多有记载,在墓葬中出土也较为丰富。《汉书·地理志》曰:莱夷作牧,厥篚檿丝。颜师古注曰:莱山之夷,地宜畜牧。檿,檿桑也。食檿之蚕丝,可以弦琴瑟。可见,青州地区自古以来就被证明适合畜牧业的发展。《汉书·地理志》曰: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薮曰孟诸……其畜曰鸡、狗,谷宜稻、麦。《汉书·公孙弘传》载: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后汉书·承宫传》记载: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7]从以上史料可见,汉代青州民间养猪是很普遍的,猪应是当时肉类的主要来源。近年在青州地区众多汉墓发掘中,出土文物也可见证。在章丘洛庄汉墓发掘中,出土陪葬坑发现了10头完整的家猪遗骸,并有水牛出土,当为祭祀或陪葬之用。[17]长清双乳山汉墓出土的器物箱内也存放着大量的牛、羊、鸡等家畜、家禽以及大量的鱼等。[18]在出土的汉画像石图像中,也有牛的形象,一般是和牛耕相结合。在章丘汉墓的汉画像石中,出现了牛、羊头图案多处。马在汉代是主要的畜力,很少作为食用。在洛庄汉墓陪葬坑中,出土20余匹完整的马骨遗骸,对于研究当时畜牧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7]

 

  四、结论

 

  总的来说,青州地区的农业粮食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蚕桑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且得以持续开发,从人口上说,西汉是口三百四十四万八千,东汉是口三百七十万九千。这两个数字与全国人口约六千万(西汉)、五千六百万(东汉)相比,在人口减少的大趋势下,在东汉初省并郡国使青州辖域缩小的情况下,青州人口不降反升,与其粮食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人口统计数字说明,东汉青州经济水平比西汉时有了较大提高,这又主要体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

 

  青州农业发展也有些不利环节,如与西汉时比,东汉青州辖地减少,由六郡三国减为二郡四国。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的第一个增长高峰期,人口的增长使得农业生产用地与墓葬用地发生冲突。而有汉以来,一直盛行着厚葬之风。据《后汉书》记载,自光武帝中兴以来,多次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第薄葬送终之义[7]可以看出汉代流行的厚葬之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王莽篡汉及东汉末年,青州均为战争频发地区,受到的影响也较大。

 

  综上所述,青州是汉代较为富庶、农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作者:江浩 来源: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nongyejingji/18587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