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城镇建设 > 长江经济带沿江小城镇建设研究 ——基于湖北省

长江经济带沿江小城镇建设研究 ——基于湖北省

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城镇建设


  一、引言


  2014年9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以长江流域区域城市群为中心,以沿江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将长江经济带打造为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小城镇将作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完成中国城镇化转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湖北省长江经济带肩负着促进长江中游经济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责任,但由于沿江经济与社会资源尚处于分散割裂状态,存在武汉“一市独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小城镇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湖北省巳明确提出,必须改变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发展不协调的局面,制定长江城市群连绵带的合作发展战略,提高湖北省沿江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


  长江干流流经湖北省范围内的武汉、黄石、宜昌、荆州、鄂州、黄冈、咸宁、恩施8个地区,涵盖48个县(市、区)。长江经济带小城镇对沿江岸线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有效促进了湖北省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一批沿江特色城镇快速成长为县(区)域中心,一些小城镇园区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小城镇建设已初显成效。(1)城镇群带规模明显,城镇化条件优越。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共有50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基本形成大规模的小城镇带状结构。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拥有东临长三角,西联成渝,北靠中原城镇群,南临长沙、株洲、湘潭的优越城镇化发展条件。(2)城镇经济实力较强,发展基础良好。2012年湖北省沿江乡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30_3亿元,明显高于湖北省乡镇的平均水平。(3)区域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初步显现。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各乡镇近年来明显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得到了全面提升,城镇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明显增强。(4)注重挖掘岸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一些沿江乡镇开始大力开发岸线资源、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沿江产业建设。


  在已有研究中,Lipton(1977)认为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主要矛盾是城乡发展的差异化。GarreauC1992)、Stohr等(1981)针对城镇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McGee(1989)对城市边缘村庄及城乡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行分析,提出了Desakota模式,强调建立在区域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以此实现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Chenery等(1975)对100个国家的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后,提出城镇化应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式。也有学者从劳动力和资本使用效率的角度研究经济落后地区城镇化的路径,认为本地中小企业和外地大企业能真正实现对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推动(McCormick,1999)。刘伟(2006)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地区及41个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差异展开实证分析,认为长江经济带内部差异显著,且差距有加大的趋势;李桢业、金银花(2006)分析了长江流域城市流强度与第兰产业的关系,认为长江流域城市群经济带已经发展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外向联系的髙级阶段。陈雯等(2013)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的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演变,提出城镇密集区都市圈相互交融的新型一体化城镇网络的发展思路;何一民(2001)采用规范分析描述了长江上游经济带城市的发展问题,并提出要大力发展长江上游特色小城镇。也有研究直接涉及湖北省沿江经济带小城镇建设问题,如李博(2011)基于湖北省长江沿岸部分城镇调査数据探讨了沿江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杨梅(2012)以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宜昌、荆州等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使用经济绩效、居民生活等7个指标综合评价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质量。


  已有文献较少专门探讨长江经济带小城镇建设。鉴于此,本文以非均衡理论为分析框架,利用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湖北省沿江48个乡镇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推进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江小城镇建设的可行路径。


  二、分析框架与样本描述


  (-)分析框架与指标设计


  非均衡发展理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一种理论选择,由于区域与国家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该理论在区域开发与规划时经常被引用和借鉴。“非均衡”发展视角下的湖北省沿江经济带小城镇建设,要求妥善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可以考虑选择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沿江小城镇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成集聚能力较强、规模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的县域经济副中心。


  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本研究认为人口与区位优势、产业结构与服务功能是沿江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水运条件是沿江小城镇成长的特色与优势,沿江工业园区建设、沿江重大项目的布局及新技术与产业转移等,都以沿江经济带小城镇的港口建设和水运条件为首要考虑因素。本研究设计了14项指标对样本小城镇建设状况进行测量。总面积、城区面积、总人口、城区人口4个指标测量的是小城镇区域和人口规模状况;用港航水运设施年吞吐量衡量沿江水运条件;用工业(物流)园区规模测量小城镇的经济开发程度;用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测量样本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来资金、第三产业个体或私营企业数量指标测量的是样本小城镇工业化和产业发展状况。作为县域经济节点的小城镇具备不同程度的集聚力与影响力,不同城镇在发展基础和条件上都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14项指标基本概括了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和主要特征。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沿江小城镇是指临长江区域、处于沿长江开发前沿的县、市(区)所辖范围内,除县级及以上政府所在地以外的所有乡镇。根据这一总体界定,2013年4月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江经济带处通过分层抽样方法对48个沿江建制镇进行了长江经济带沿江城镇建设情况调査。48个小城镇包括以小池镇为代表的21个东部城镇,以董市镇为代表的9个西部城镇和以赤壁镇为代表的18个中部城镇(见图)。


  表1给出了沿江样本小城镇各项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初步观测到湖北省沿江城镇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江乡镇城镇化水平不高。从48个乡镇情况看,城区人口占乡镇总人口比重最低的为5%,城区面积占乡镇总面积的比重普遍更低,其最小值为0.2%,最大值仅为19%。总面积指标的离散程度比较大(标准差为52.68),但人口比值和面积比值的标准差都非常小,分别为0.16和0.04,且人口比重基本呈正态分布,说明湖北省沿江城镇化程度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小城镇在人口聚集、非农就业和城区扩容方面的功能发挥尚不充分。


  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江小城镇经济基础还很薄弱。48个乡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21.71亿元,各城镇之间的差距明显(标准差为17.04),偏度系数呈现正偏态分布;样本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指标差别也比较大,最大值达58.53亿元,有的城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0。经济发展指标差距最大的是第三产业个体、私营企业数量(标准差为1188.88)。沿江小城镇居民生活还不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最大值仅为2.46万元,均值为1.6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最大值仅为1.25万元,均值为0.84万元,各镇差距不大(标准差均小于0.5),偏度和峰度系数均呈现出收入值分布比较集中,收人水平大体相当。在资金投人


长江经济带沿江小城镇建设研究  ——基于湖北省

  方面,沿江小城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值为10.45亿元,最少的为2亿元;实际利用外来资金均值为4.03亿元,一些乡镇甚至无外来资金。即使是工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其工业发展中也存在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较弱、工业规模较小等问题,工业经济总量严重不足。


  1.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江小城镇的长江黄金水道运能亟待开发利用。沿江城镇样本中有77.5%的小城镇都拥有年吞吐量在万吨以上的港航水运设施,最大值为5000万吨,不少小城镇的水运设施还在建设或规划中,一些有码头建设条件的小城镇还没有建设规划,统计数据中偏度系数呈现明显的非正态分布,且陡峭程度异常,说明沿江小城镇在水运设施基础条件和开发利用方面巳表现出巨大差距。


  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江小城镇未能形成带动沿江发展的优势产业带。48个样本乡镇中,46个乡镇有工业园区或物流园区,15个小城镇工业(物流)园区超过10平方公里,非正态分布和陡峭度均说明湖北省沿江小城镇园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产业支撑带动不够是制约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长江水路运输运量大、能耗小、成本低、占地少、污染轻等比较优势在湖北省沿江经济带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水运资源开发对沿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研究针对数据中48个湖北省沿江小城镇样本的14项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实现降维处理提取出几个具有特殊意义且能够反映多个变量间关系的公因子,计算其权重系数,并对样本乡镇测评和排序。利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的14项指标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14个变量的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前5个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74.34%,因此可以用前5个公因子的变化代表整个相关变量的变化,对48个沿江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解释。5个公因子的方差依次占全部方差的23.48%、17.51%、14.1%、10.64%、8.62%。本文选取这5个公因子来代表14个原始变量,以达到降维的目的。


  因子分析生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因子载荷矩阵展示的是原始变量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基于载荷矩阵可以解释各个公因子的含义。结果表明,公因子1(“经济实力”)主要涵盖

区人口。公因子3(“水运设施”)指港航水运设施年吞吐量。公因子4(“居民收人”)主要涵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公因子5(“工业园区”)指工业(物流)园区规模。


  5个公因子可通过软件输出得分实现排名测评,综合测评则需找出各因子的权重值进行计算,综合评价值Z%XK,其中1F,为权重,F,为因子得分。因子分析中公因子所反映t=l的变量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出评价指标对评判对象的相对影响程度,因而可以利用该方法从样本中直接确定权重。最后结果为lF3=0.19;r4=0.14;lT5=0.12。


  样本中48个沿江小城镇建设前10名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4所示。董市镇综合水平最高,该镇是宜昌市工业重镇,统计结果与实际发展情况基本相符。在表4未列出城镇中有27个综合得分明显偏低,说明湖北省沿江小城镇建设不均衡问题非常突出。


  从各影响因子看,综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沿江城镇,其经济实力均较强,其中7个小城镇均位列经济排名前10;这10个城镇的人口与区域优势并不明显,但除蕲州镇和百里洲镇以外水运设施因子得分大部分较高,沿江区位优势明显;综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沿江城镇居民收人因子得分一般,仅5个小城镇得分排名前10,其他均处于中下等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沿江城镇中仅2个小城镇工业园区因子得分能够位列前10,有3个小城镇(田家镇、蕲州镇和百里洲镇)的这项得分排在最后几位,可见湖北省沿江小城镇应在提高居民收人和发展工业园区经济方面加大力度,以推动小城镇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聚类分析


  样本城镇数据综合测评结果确定了重点城镇范围,而聚类分析能够基于公因子得分结果将所有样本城镇按照发展水平层次进行分类,为不同类别小城镇提供不同性质的发展策略依据。表5给出了以48个城镇为观测变量进行聚类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样本小城镇聚类为3种主要类型。


  第一类:均衡领先型。这一类型仅有董市镇。该镇在48个小城镇中综合得分最高,并且经济实力排名第一。居民收人和工业园区得分处于上等水平,人口与区域得分和水运设施得分均超过平均水平。近年来董市镇积极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发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


  指标呈均衡发展态势,整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第二类:特色发展型。主要包括综合排名位于前列,经济实力较强的17个小城镇。这一类可进一步分为3个子类。第一子类的小池镇、蕲州镇、潘家湾镇位于综合得分排名前5位。观察其影响因子得分,虽然小池镇的经济实力和居民收入得分仅处于中等水平’但其人口与区域得分排名第一(见表4),水运设施和工业园区因子得分也较髙,可见小池镇的区位优势明显,沿江基础设施完善’沿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蕲州镇虽然内部发展平衡性有些不足,其水运设施、居民收人和工业园区得分均列最后10位,但其经济实力和人口与区域得分较高,传统经济占据较大比重且实力较强,需要从水运建设和园区经济进一步挖掘蕲州镇沿江经济潜力。潘家湾镇综合发展水平比较均衡,五大因子得分均处于中上等水平。这3个小城镇都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第二子类的百里洲镇、白洋镇、富池镇、李埠镇、田家镇综合得分排在前10位。观察其影响因子得分,百里洲镇的水运设施和工业园区因子得分均处于倒数第一位,但其经济实力、人口与区域、居民收人得分较高,说明其沿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但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白洋镇和李埠镇的经济实力、水运设施、居民收人和工业园区得分均位于中上等,但人口与区域因子得分处于最后5位,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富池镇的经济实力、水运设施和居民收人得分较高,人口与区域和工业园区得分位列中等,发展比较均衡。田家镇的经济实力和水运设施得分较高,人口与区域得分排名中等,但居民收入和工业园区因子得分处于最后5位,可见其经济基础良好,沿江优势明显,但经济结构尚需调整优化。第三子类是以段店镇为代表的9个城镇,综合排名均位于中等以上,在五大影响因子表现方面各有优劣,需进一步挖掘其优势和特色,弥补劣势,逐步实现综合协调发展。


  第三类:后发失衡型。这一类主要包括小城镇建设综合排名位列中等以下、经济实力较弱的30个小城镇,并可以进一步分为3个子类。第一子类的韦源口镇综合排名虽然处于第21位,但水运设施和工业园区因子得分较高,沿江经济优势明显。然而经济实力得分处于最后1位,经济发展失衡现象较为严重。第二子类为管窑镇等综合排名位列下等水平的12个乡镇。虽然这些城镇各自在人口与区域、水运设施、居民收入、工业园区四大因子中的某个因子得分排名上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但经济实力排名均处于下等水平,沿江优势没有得到利用和发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第三子类主要为向阳湖等综合得分排名位于中等水平的17个小城镇。这些城镇在人口与区域、水运设施、居民收人、工业园区四大因子得分排名上比较分散,经济实力排名基本都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总体呈现失衡特征。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城镇在小城镇建设水平上表现较大差异,其原因是:(1)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较大,一些经济强镇享有武汉、宜昌、鄂州、黄石等湖北大中城市的辐射效应,经济发展遥遥领先;(2)产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强镇在发展支柱产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而经济实力较弱的城镇工业化程度普遍较低;(3)-些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城镇间的差距,经济强镇被列为全省重点镇,多方面的政策或项目支持对促进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五、结语


  通过对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样本数据的描述、测评和聚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湖北省沿江小城镇发展明显领先于全省小城镇整体水平,沿江城镇的沿江优势得到一定发挥,但存在割裂分散、经济薄弱、产业层次低、航运能力不足等问题。(2)在沿江小城镇建设的测评指标中,经济实力因子权重所占比重最大,人口区域因素和居民收入是沿江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运基础设施良好的小城镇更具发展优势,沿江小城镇的工业园区规模也多与水运条件密切相关。(3)沿江小城镇建设巳经初步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类型和资源优势,涌现出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势头强劲的明星乡镇,但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在发展实力和资源特色上存在较大差异,沿江小城镇发展不均衡问题比较严重。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以发展重点城镇为核心,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2)以梯次推进为原则,实现城镇均衡协调发展。(3)以优势产业为动力,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4)以交通设施为引领,构建港口、园区联动机制。(5)以内涵式城镇化为目标,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6)以长江经济带战略升级为契机,加强区域协同合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chengzhenjianshe/26433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