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伦理道德 > 韩非并非“非道德主义者”辨析

韩非并非“非道德主义者”辨析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伦理道德


  法治与德治之争,是先秦百家争鸣尤其是儒法之争的重心所在。儒家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强调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法家与此相反,它反对以道德治理国家,班固讲“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汉书?艺文志》),提倡“法治”,至韩非而发展到极致,提出“务法不务德”的主张。因此,韩非自古以来就被指为“刻薄寡恩”,诸多学者都认为他属于“非道德主义”者,其思想理论一直饱受争议。对此,本文不敢苟同。

  一、韩非为什么提出“务法不务德”

  儒家推行“仁政”,强调“为政以德”,即用道德和礼法规范人们的行为。虽然儒家并没有否认法治的作用,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但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来说,儒家是重德治而轻法治的,这是因为,儒家认为,仅仅依靠法治无法达到道德的完善这一人生最高目标,因此需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只有通过推行德政,才能建立高尚的道德,可见德治最重要。与儒家的看法不同,韩非认为,人性是自利的,它无法成为道德和德治的依据,于是,他明确提出“务法不务德”的主张。其理由如下:

  1.仁政效率低下

  “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圆之木,千世无轮”。(《韩非子?显学》)自直之箭,自圆之木,虽不多见,为什么人有车可坐,有矢可射?这是因为,人们懂得用“隐栝之道”对木材进行加工。韩非举例说:“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韩非子?难一》)舜去纠正弊病,一年纠正一个错,三年纠正三个错。像舜这样的人才有限,舜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可是,天下的过错却没有尽头,以有限克服无限,其效果毕竟轻微。这表明德治是劳而功缓,法治则不然,“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韩非子?难一》)在韩非看来,奖赏和惩罚能使人们的行为合乎规范。

  2.德治不合时宜

  在当时道德沦丧之乱世,仅仅提倡仁义教化,对于治国来说可能无济于事。儒家尚德,言必称尧舜,法先王。韩非指出,儒家德治思想只适用于上古,而不能适用于当今。“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韩非子?八说》)历史是变化发展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上古民众不争,是因为人民少而财有余,所以不用厚赏重罚,民众自然治理得好。到了韩非生活的时代,时势完全不同,纷争祸乱源于人多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上古时期民众无法自治,争斗不可避免。儒家想用上古之德治理教化今世之民,显然不合时宜。因此,韩非提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假如仍然以先王之德治理当下乱民,而不知变通之理,就像守株待兔那样可笑。

  3.施善不得善

  儒家的伦理道德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这与法家的法治思想不相容。韩非认为,人情虽有亲疏远近,而法治则求公正公平。《韩非子》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却要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罪。对儒家来说,窃羊这件事固然对他人造成危害,但儿子去告发父亲,就会破坏父子之间的人伦关系,其危害比窃羊更严重,因为儒家提倡的是父子相隐。韩非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鲁国有个人跟随国君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丁官。韩非认为,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儒家伦理有悖于国家公利。儒家的仁孝伦理与法治原则时有冲突,以儒家道德行世,有害于法治的公平正义。

  儒家认为,富者施予贫者是一种应然的德行,但韩非反对这种看似公平实则不公的行为。有人用力多且节俭,自然能够自足完备;有人奢侈而怠惰,因此贫穷而不能自足。如果让富者施予贫者,那就是打击用力和节俭的人,不利于鼓励人们积极进取。韩非力求确立公平原则,主张以自足自力为德,抨击儒家所谓的仁爱,并不能禁锢现实之恶,反而破坏了自食其力的公平原则,“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国有无功得赏者,则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为私善,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故奸私之臣愈众,而暴乱之徒愈胜,不亡何时?”(《韩非子?奸劫?s臣》)由此观之,仁爱只能助长贪鄙、懒惰之徒,使整个社会陷入善恶不分、是非不定的境地。如果实行法治,则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避免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发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惠爱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劫?s臣》)。

  4.仁爱教化不具有普遍性

  韩非并非完全否认道德教化,但他认为,人性的弱点难有根本的改观。韩非也承认社会上存在君子,但慨叹依靠人之自觉为善的君子数量实在是太少了,一国之内寥寥无几。他以孔子为例:“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韩非子?五蠹》)即便孔子具有完满的理想人格,听之者也只有72人,更多的人无益于受教。“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韩非子?五蠹》)期望人人自觉地向善,这是不切实际的,而通过制法使人不敢为恶,百姓无不听从不敢为非,因而可在普天之下生效。“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的善行,需要维持那种人们不敢为恶的局面。如果依靠人的自觉行善,举国找不出多少人来;假如形成不敢为恶的局面,则可以使全国发生效力。治理国家就要采用多数人普遍遵守的措施,不能采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这是基于国家主义的立场,总之,韩非主张任法而不任德。   正是基于几点认识,韩非对儒家的仁政主张进行了全方位批驳,并提出了“务法不务德”、法治至上的主张,提出了在英明君主所统治的国家里,应该废除书籍所记载的文献经典,而用法令作为教育内容;应该摒弃先王的陈词滥调,而用执法的官吏做老师;应该制止私养的刺客的强悍,而把上阵杀敌当做勇敢。这样,国境内的民众,那些游说的人一定会把自己的言论纳入法令的轨道,做事的人一定会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有实际功效的农业生产上,施展勇力的人一定会把自己的勇敢全部用在从军杀敌上,这才对国家发展真正有利。

  二、韩非并非“非道德主义者”

  所谓“非道德主义”,《伦理学小辞典》中对它的定义是:“一种摒弃道德规范,否认道德的存在及其社会作用的伦理学理论和思潮。”[1]韩非子的思想似乎具备非道德主义的特征。然而,“非道德”并不等于“不道德”,他虽然指出人性的实质在于利害关系,并非肯认或鼓励私欲的膨胀,而只是反对腐儒所谓的“圣王”和“德化”之论,亦非完全否定伦理道德本身及其社会价值。

  1.重视国家利益

  韩非虽然承认人有自为之心,但并不赞同人们为了追求个人的私利可以毫不顾及社会国家的利益,以致“私利行而公利灭矣”(《韩非子?五蠹》)。韩非认为,世人所重者为“私德”,而非“公德”,“公”“私”相对而存,矛盾由此产生。“夫立名号所以为尊也,今有贱名轻实者,世谓之高。设爵位所以为贱贵基也,而简上不求见者,世谓之贤。威利所以行令也,而无利轻威者,世谓之重。法令所以为治也,而不从法令为私善者,世谓之忠。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刑罚所以擅威也,而轻法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世谓之勇夫”。(《韩非子?诡使》)韩非认为,现在让臣子听从君主,是君主的当务之急。但那些忠厚老实、纯朴诚信、做事专心的行为,却被说成是贫陋无礼。严格遵守法度,认真听从政令,却被说成是愚笨。尊敬君主,害怕犯罪,却被说成是胆小。言论适合时宜又有分寸,行为符合法治又恰如其分,却被说成是没有出息。对君主没有二心而不从事私学,听从官吏而遵循教化,却被说成是浅薄。反而有些人不接受君主的召唤,却被称为正直;不接受君主的赏赐,却被称为清廉;不接受君主的制约,却被称为平等。有令不听从,却被称为勇敢;对君主毫无益处,却被称为厚道;缺乏上进精神,为人与世无争,却被称为仁义;为人持重而妄自尊大,却被称为长者;私立学派,结帮成群,却被称为师徒道统;安于现状,无所事事,却被称为善于思考问题;损害道义,追逐私利,却被称为机灵;凶险浮躁,反复无常,却被称为聪明;轻视爵位俸禄,不服从君主统治的,却被称为俊杰。凡此种种,表明世人标榜之德行乃与韩非认同之德行存在很大差异。

  2.制恶而兴善

  韩非并非否认完全否认道德自身的作用。韩非也追求善,只是在求善方法上与儒家存在差异。人性皆狭自为心,仅靠人自觉修养绝难以求善,他认为,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章士死之,人情有好恶,故重赏罚以惩恶扬善。人们的道德行为不能依靠道德教化的途径去建立,法治才是确立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他反对儒家通过仁义教化求善然后制恶,提出先制恶然后以求善。

  韩非认为仁爱不足以惩恶,人之德行无法通过教化获得,如果使人向善不为恶必须与利害结合起来,就要以威刑作为工具,通过赏罚使人们的行为合乎伦理。韩非举例加以论证:“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韩非子?五蠹》)有一个不才之子,父母训斥他不改;师长教诲他不听;相邻讽骂他不为所动,后官府对他绳之以法,他深为恐惧而后改其行。由此可观之,民娇于爱而听于威,伦理教化难以使其有德,以法约之可正其行。因此,韩非强调威刑,通过制恶以求善。

  “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以其所难止其所易。故君子与小人俱正,?I跖与曾、史俱廉。”(《韩非子?守道》)这就是说,古代善于守道的君主,用重刑禁止轻罪,用人们不敢违反的法令制止人们容易犯的罪行,所以君子和小人都安分守法,盗跖和曾参、史?p都一样廉洁。韩非意在通过法律约束惩治坏人,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从而达到求善的目的。

  3.因利而兴德

  韩非并非否认道德,但他认为道德的基础在于经济。富国强兵是一种现实原则,法家的思想兴趣和价值追求即在于此。韩非并非一味任法,而是主张刑德并用。如何禁恶,提出威刑;如何兴善,需要赏利。满足人的欲望并加以利用,从而养德。韩非对德行的理解基于其国家主义立场,与富国强兵的实利主义精神相结合,在他看来,耕种与军功即是有德的行为,符合治国之道。百姓耕种,可以富裕;百姓为国征战,可以封功授爵。百姓富足安乐,则邪恶暴乱就不会出现了。吕思勉说:“法家之治,虽若严酷,而其意实主于利民”[2]。

  4.韩非个人道德理想之践行

  韩非作为法家,其理想追求是建立一个君贤民富国强的国家,并且身体力行,锐意改革,不畏惧可能出现的危险,这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立身操守值得称许。“堂?G公谓韩子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无取焉。’”(《韩非子?问田》)韩非答道:“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齐民萌之度,甚为易处也。然所以费先生之教,而行贱巨之所取者,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故不惮乱主?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惮乱主?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见民萌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乡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先王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韩非子?问田》)

  在那个礼崩乐坏,争霸求统一的时代里,法家的地位比儒家更突出,因为他们是政治的实践者,而韩非并非媚主之人,亦非酷吏。值此奸臣当道、忠良难进之时代,如韩非之“法术之士”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形势。儒家以仁义之说教育人心,改良社会固然值得钦佩,而法家能直面现实,不畏强权,舍生取义的历史使命感尤为崇高。有此道德理想者焉能称为“非道德主义”者哉?仅此而言,即可证韩非绝非寡情之人,恰恰相反,在韩非洞察世事的冷峻面目之下,包藏着一颗济世济民之心。“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注:本人所引韩非原文皆出自线装书局版.韩非子,201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lunlidaode/15071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