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伦理道德 > 《道德经》中以老子为第一人称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中以老子为第一人称的哲学思想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伦理道德


  品读经典可以说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乐事,煮上一壶香茗,在丝丝茶香中回味那些智者的话语,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思想的跳动,或许经典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吧,把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带入他们眼中的世界。再一次捧起《道德经》我试着用另一种视角去解读老子,希望会有不同的感觉。“道”作为整个《道德经》一以贯之的主要内容有着深刻的内涵,在这里主要是把《道德经》中以作者本人为第一人称的章节提取出来,并以之作为切入点,从“我”“吾”这样一种主体角度去体会“道”的玄妙思想,以一种更切身的视角去思考“道”的深刻含义。

  口中念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样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又并非是通常意义的那个道,可以给这个抽象的道命个名字,又并非是通常所说的那个名,它是天地的母亲,寂静而寥廓,独立存在而永远不变,周而复始的运动着。这样的“道”一直在我的心中、脑海里萦绕,一股强烈的力量引导者我推开那道众妙之门,进入另一个世界。

  推门而入,一幅恬淡自然的景象出现在眼前,蔚蓝的天空绵延到山的另一端,天空中浮着几丝云彩,空气中飘来阵阵淡雅的香气,或许是那些奇花异草在摇曳时吐露出来的吧,这里的房子错落有致,有一些百姓正在劳作,在他们的脸上看到了久违了的淳朴自然的笑容,有一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的意味。不远处一个小亭子里,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好像听谁在讲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老子摸着他的胡子讲着他的智慧之学。

  一、吾有三宝

  “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五十八章》在这里,老子特别珍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条原则,慈即仁慈、仁爱;俭即节俭、不奢侈、不肆为;不敢为天下先即谦让、不争。由于仁慈所以勇敢,由于节俭所以富有,由于不与别人相争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长官。在这里,老子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作为每一个个人,心中都要存有这样的信念:仁慈之心让人心境宽广,胸怀天下,以仁慈之心观照万物,此大爱足以让它战胜想要破坏这种状态的一切,成为最勇敢的使者;节俭之心让人保持一种克制的意志,不肆意妄为,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显著的成效,一以贯之,自身所拥有的就会越来越广大;不敢为天下先可以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不争之心对待别人,不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把自己融入到整个世界当中,以他人的幸福为努力的方向,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就自然的成为先于别人的器长。老子向我们指出,慈是勇的基础,俭是广的基础,后是先的基础千万无能本末倒置,舍弃了慈的勇只能是粗暴的勇,舍弃了俭的广是非正义的广,舍弃了后的先只能是狭隘的先,这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死矣”。老子他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人就要像“道”一样。“道”是广大博爱,崇尚节俭,谦虚不争的,人作为“道”产生的“万物之灵”也应该效仿大道,用这三宝来保持自己内心的一片宁静的麦田。

  二、道的特性

  接着老子循着刚才的方向接着向人们讲述了“道”的特点。“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三十六章》事物都有矛盾的两面性,“反着,道之动”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正是“道”的特性,事物的损益、善恶、有无都是相对而生的,因此,对于万物而言有时损害它它反而得益,有时让它得益它反而受损,损和益是相待而生,相互作用的。别人教了我,反过来我也教了别人,别人做了不好的事情,得到了坏的结果,我就要以此为鉴,让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要顺“道”之性,辩证的看待事情,不要陷入僵化的泥淖之中。

  正是因为“道”的这种特性,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些矛盾双发的辩证关系和转化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自己沉溺在好运、幸福而乐不可支的时候,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极度的好事极有可能向它的反面发展,所以这“使我介然有之: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荒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货有余,是为道夸,非道哉!”生活上的种种让老子顿然领悟到一个道理,事物的一方面发展到了非常满的时候,就会有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趋势,过犹不及。朝阳最明亮的时候它就跃出了地面,田地过多了就会出现荒芜的现象,仓库过大里面就显得空虚。所以,我们要把持一种朴素的心境,不要让事情发展的过于极端,要使它们处于一种持中的状态,这样才能事物才能更好的保全自己。在自身的发展中也要谨记这样的道理,明白“满招损,谦受益”,这样自身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反之,则停滞不前,甚至是每况愈下。

  三、宠辱无惊

  但是事实上很少有人完全的做到,老子说人们总是受各种欲望的支配而不能很好的把持自己,这就是与大道相背离的,老子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个“朴”字最能描述“道”的特点了。世人由于欲望对宠和辱都十分在意,所以纷纷做了很多的事来趋宠避辱。但道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以道观之,宠和辱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就是由于太在乎自己的所得所失了,才会受到这种荣辱的困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惟吾有身,苟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矣。”《十二章》,平常的人都有这样弱点,得宠或受辱就会惊喜或惊惧,看重心中的忧虑就像看重自身一样。就是由于自己对患得患失十分的看重,才使得我们会为此忧虑,如果能把这些想法都抛弃,完全不去考虑自己的得失,而把自己置于整个的天下当中,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心胸自然就宽广了,这样就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完全的与万物,天地为一,这样的人就快乐了,世界就和谐了,在“道”的观照之下,万事万物彰显一幅祥和的景象,在这种忘我的高度,心系天下,内心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这种大道的精神也就在此刻升华。   四、绝学无忧

  其实困扰大家的除了这种宠辱观之外还有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学说,它们纷繁复杂,让很多人迷失了原有的方向,人们内心很多自然可贵的东西都被这样或那样的所谓的智慧之学淹没了,那些学说都是背离天道的,离自然越来越远,以至于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欲望,巧智,这些东西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人们失去了本真的状态,人们走入了歧途而浑然未觉,社会的秩序也变得混乱了,这是十分危险的。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抛弃那些教人巧智的学说,所以老子慨叹,道:“绝学无忧,……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晦,飘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认为当今流行的学说是对是错很难区分,容易给人以错误的引导,世俗的人都觉得自己学习了知识,对什么都清楚明白、无所不通,但其实他们离“道”已经很远了,我们应该回到那种茫然无知的婴儿那样淳朴天然的自然状态去,做到返璞归真,婴儿的状态是离“道”最近的,它率性而为,依道而行,之后人们就离道渐行渐远了。人作为“道”的产物,应该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回到那个自然无为的状态,把那些不是自然的东西抛弃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样的自然纯真的社会才是完满的。

  五、认识你自己

  现在的人们都试图认识更多的事物,获得更多的知识,以至于在那些繁杂的认识中忽略了对自己的认识,而使自己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自己本来是内化于自身的,但是人们往往要舍近求远,前赴后继的去认识那些自己以外的东西,真是很有讽刺的意味啊!老子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道理,我觉得很是贴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也,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类比论证,世间最易明白的道理,人们往往不去认真研究它;世间容易做的事,人们往往不屑去是做。而世间最容易被理解的道理才是真正的真理,而最容易做的事往往是最需要做的事。接着说到人,人最容易了解的莫过于自己了,但是人们都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身的缺点和错误都视而不见,反而对一些自己之外的东西津津乐道。但是了解“道”的圣人往往能正视自己,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所以他们才能努力的改正它,以后就不会犯错了,可是很多人都不能认识他自己,他和自己竟然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着实是十分的可笑。依道而行的圣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也要努力的认识自己,经常的擦拭心中那面镜子,使它更加的明亮。

  老子的向人们讲了他真实的感受,真切的希望人们可以反观大道和自己,让人们活得更加的自由和真实,其中的思想真是非常的丰富,给人的启示也是意味深远的。老子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哲学中很有特色的一家思想,哲学作为“思想中把握的时代”也很有预见性,人们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就面临着自身的虚无,而老子就给人们提出了一种更自然的生活方式,可见在那个朴素的时代老子就有这样深刻的认识是多么的可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lunlidaode/15098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