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浅析现代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与时俱进

浅析现代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与时俱进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传统高校教师权威角色地位的消解与弱化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不管如何倡导教育的民主,高校教师实际上始终是居于权威者角色地位的。因为传统的高等教育重知识教育,而知识教育更多的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知识的学习带有很大的强制性,这便使我们的教育重结果甚于重过程,重教育者对知识重要性的看法甚于重社会、市场对知识的需要,重稳定的知识甚于重新兴的知识。而教师是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的年龄与经验使其成为知识的高位者,这样便在学校生活中确立了其中心权威者的角色地位。具体来讲,教师的权威者角色地位结构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传统权威。教师的权威者地位有着漫长传统的渊源,如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等;第二类是感召权威。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局限在与有限的几个教师交流,同班伙伴之间的交流机会和时间都微乎其微,教师排他地占有着学生的尊敬和崇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教师偶像般的权威崇拜;第三类是法定权威。在传统的教育制度化进程中,教师被社会赋予了强制性的高权威地位,传统教学过程中课程的选择、学习进度的安排、学习方法的采用等都由教师大锅饭式的决定,因而教师就把握了教育的方向性,造成了法定权威者地位;第四类是专业权威。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则是此权威的最好注释。高校教师往往是在某专业、某领域有一定专长的权威或领军人物,在学生眼里,这类教师在自己学习的专业中就成了权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倡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种新的教学结构和关系中统一起来。即主张在法律上、人格上以及在真理面前和对未知领域的探求上,师生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互动的。同时,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发生变化,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发生变化。于是,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受到了强力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教师的权威角色地位正在逐步弱化、消解,甚至丧失,适应社会发展,转变高校教师角色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现代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与时俱进

  1.高校教师传道方法的与时俱进

  (1)由单纯的知识传输转向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学术上的权威者、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习惯于用信息单向传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被动式的、死记硬背式的。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反映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无动手能力,缺少实践锻炼。而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原来过度强调学生被动式接受与记忆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过度依赖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提倡探究式、互动式的研究性学习,力图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的探究,而不再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

  (2)由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转向为学生学习服务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和信息激增的时代,现代科学知识不但内容极为丰富,而且发展势头迅猛,更新速度惊人,仅凭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是远远跟不上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是随着大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日益多样化,高校教师的知识传授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高校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者的角色地位也将日益弱化。深刻意识到这一点,高校教师应自觉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如何利用已有知识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如何养成主动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高校教师要最终实现由知识的传递者角色向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角色的转化。

  2.高校教师授业观的与时俱进

  (1)既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高尚的品格去影响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去影响人。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刻,从教师提供的各种影响中,大学生全方位地汲取着自身人格成长的营养,完善着自己的人格。当前大学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不断走向人格完善。

  (2)既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更要尊重和培养学生个性

  21世纪是强调个性化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在个性的驱使下尤其强调自己的价值观,那么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高校教师,理所当然要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选择人生的最重要因素,尊重学生的自由独立、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即便是有的学生追求权力与地位、收入与财富,也不能以狭隘的目光去鄙弃,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3.高校教??解惑观的与时俱进

  (1)由“先知先觉”到“学习伙伴”

  由于网络的普及,知识的快速更新,教师已无法做到先知先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已无法实现。高校教师应将自己视为大学生的“学习伙伴”,以学习参与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学习伙伴”的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体验、观念和情感,分享知识、经验与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精神交流的平等,达到了共享、共识、共进,实现了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式的共同发展。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使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动态过程。

  (2)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往往只是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服务的,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在新形势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情境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方式,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方式,促进大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与时俱进

  1.以动态与创新为特点

  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大爆炸而出现的人们掌握新知识能力的局限和知识陈旧速度加快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已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依据时代发展的步伐形成以动态和创新为特点的知识结构体系。

  2.有效整合整体知识结构

  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在符合高校教育教学要求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在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和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现代高校发展目标的整体知识结构。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作用,使其专业知识在总体的知识结构中处于常新、发展的状态。要突出高校教师知识的层次结构,使各层次既有独立的体系,又互相支持,整个知识构成教师在各自学科的发展中的创造力和后劲。

  3.自觉强化自身学术修养

  高校教师必须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按照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来培养学生;其次,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高校教师还承担着学术科研的重任,必须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做出突出的科研成果,引领本专业学术科研发展的方向,通过亲身的实践来影响和引领高校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方向。

  总之,无论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是时人的“春蚕”“?t烛”“园丁”“人梯”之喻,都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及时转变观念,调整角色,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己在高等教育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567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