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男子悲秋”古代文学意象社会心理探析

“男子悲秋”古代文学意象社会心理探析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悲秋”意象简析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从字词上分析,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宋玉在《九辩》中有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悲秋作品。后来,诗歌在悲秋的主题中也逐渐固定了对秋天落叶萧瑟意境的稳定表达模式,如《淮南子?缪称训》说:“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所以秋天这种凄凉的意境中尤能激起文人墨客敏感多思的性情:仕途坎坷,报国无门,“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诉衷情》);英雄暮年,生命短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感叹历史的兴亡:“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从上文可以看出,悲秋的主题意象主要有忧国忧民、命运多舛、时间飞逝、抱负难伸等。所以士人们悲秋的根本审美原型便是“英雄迟暮”。男子悲秋自古以来得到各家的认同,如《淮南子?谬称训》中说过:“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士人心情不管是感社会衰落还是悲命运坎坷,其实都是壮志难酬的男性所自我创造出的暮年英雄形象。

  二、产生“男子悲秋”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心理

  中国古代文化属于农耕文化,所以季节的变化对农耕民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是很大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季节的交替可以使人心动摇,而春秋两季则更为突出。那么秋季的内隐含义是如何产生而传承千年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的呢?首先这与秋季的农业生产是分不开的。

  秋季是农业生产中收获的重要季节,而男子在生理方面的优势与传统农业的生产相吻合,他们成为了社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说文解字》中解释:“男,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同时,作为田间劳作的主要承担者,男子自然也成了与农业劳作相关的一切社会事务的主持人,主要包括劳动方式的组织、劳动者的再生产(人口生殖)、畜养耕牛、产品贸易以及其它与农事有关的社交活动。经济上的主导也就决定了两性中男性为统治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男性也必然要需要肩负更多更大的社会和家庭责任,需要努力维持和建设自己的家族、部落或者国家。所以,在秋季这一决定一年辛勤劳作能否丰收的季节里,做为责任人的男性会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压力而使其对秋季有更多的感怀。

  其次,古代农业文明的季节和政治军事紧密相连。军事是与生产同等重要的举国大事,《孙子兵法》首篇首句便说到:“兵者,国之大事”。作为军事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男子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巩固。汉末刘熙在《释名》中也提到:“男者,任也,任功业也。”《后汉书注》里:“男者,任也,立功业以化民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男性不管是劳动生产还是政治军事上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要担负相应的责任。另外,“古时繁重的徭役也是春、秋两季开始征发的,并且以秋天为主。……战争也总是要在秋天来进行……处死犯人的时间就是在秋天”。还有,唐代士人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般于秋季八九月上路,以赶在十月到京。所以秋天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男性是各种社会事务的主要当事人。面对战争、徭役、科举,他们也必然在社会要求下倍感压力,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也在所难免,面对多事之“秋”,怎能不为所动。

  最后,从节日这个文化层面也可以找到男子悲秋的证据。秋天最重要的节日是重阳和中秋。“重阳节本起于禳灾,由于它的出现较晚,汉代才被正式确立,所以,直到东晋刘宋时期,重阳这天还带有忧郁的色彩”。“中秋节是人间团圆的佳节,离乡背井之人则更添故土之思。”

  另外,男子悲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孔颖达在《十三经注疏》中提及:“女是阴也,男是阳也。秋冬为阴。春物得阳而生,女则有阴而无阳,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春夏为阳。秋物得阴而成,男则有阳而无阴,故秋士感阴气而思女。”秋天风景萧瑟,并且也接近一年尾声,寒风乍起的季节里使人更容易联想到人生暮年,壮志未酬的感慨配合着惨淡的秋景,不免会生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之心,这也吻合了阳气渐衰的秋季为什么男性会悲秋。所以,对于在社会中处统治地位的男性来说,一年之中的秋天,它的时序性正好与人的一生中处于巅峰状态但即将走向下坡路的中年相对应,萧瑟的秋季和由盛转衰的暮年相互映照,情景共通,也就产生出男子悲秋这一长久不衰的文学主题及意象。

  三、结语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中占有重要位置。文学意象是主观的作家的情感与客观的社会生活画面的统一, 是形与神的统一, 是意会与言传的统一, 也是离与合的统一。对男子悲秋意象背后社会心理层面的分析,不仅能够增加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入更加透彻地理解,而且还能够对人类心理机制进行探究。人不仅是自然动物更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双重因素影响下的审美心理可以从文学意象这样一种特殊形式而表现出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692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