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从《庸吏庸言》看巴蜀地方社会

从《庸吏庸言》看巴蜀地方社会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刘衡根据自己的为官经验写成了《庸吏庸言》、《蜀僚问答》、《读律心得》以及《自治官书》四本书,以供后人借鉴效仿。我认为在这几本书中,最能反映刘衡治世之道的就是《庸吏庸言》,最能反映巴蜀地方社会现实的也是此书,因此拟就此书来探讨刘衡的治世方略及巴蜀地区的社会现实。在书中刘衡表达了自己爱护百姓的心愿,提到“此外一切词讼案件,傥敢受百姓一文,维神其殛;吃百姓一饭,维神其殛;故纵书差索扰,维神其殛;或遇事不肯尽心,任其延宕,以致拖累,维神其殛。”(1)而刘衡之后的一些治理方法,如剪除蠹役、门丁也确实践行了自己初上任时的诺言。

  一、蠹役横行乡里

  在《庸吏庸言》一书中,刘衡曾提及“安民之道,除蠹为先。天下无不爱民之官,而爱民之政不能下逮者,良由蠹等内外勾连,牢不可破,务以阻挠而?格之。”(2)也曾说过“照得安民之道,除蠹为先,而衙蠹之凶,差役为甚。”(3)由此可见,在有清一代,巴蜀地区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蠹役横行乡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衡才在他的书中特别提到严禁捕役妄?告示、不用差役传案票稿、禀严束书役革除蠹弊由、札各牧令严禁蠹役由等告示。至于蠹役在巴蜀地区如何猖獗、他们都干了哪些坏事,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读完本书,我们会发现,在刘衡笔下,巴蜀地区的蠹役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把事态扩大,喜欢波及多人多家,当捕役拿票捉贼的时候,往往将票内无名之人,捉影捕风,到处吓诈,甚至假报窃案,牵连无辜。因为波及的人越多,也就有越多的人会给他们钱财,因为很多人被牵连之后都希望拿钱消灾。蠹役的这种行为,无疑给地方治理带来的很大的威胁,因为被牵连的人往往倾家荡产,富户之家一经诉讼,也会沦为贫民。无怪乎,刘衡曾在他的书中说到“蠹役之害民,甚于盗贼,盖盗贼既畏事主之喊?,尤惧官差之捕获,役则藉官势以肆恶,一票到手,吓诈百端,大而命盗案件,罔陷无辜,赃可栽诬,供能逼串,其小焉者,首赌不必起有赌具,禀奸不必获在登时,承缉则任指窝火,吊赃则妄称销寄。”(4)

  当然,除了喜欢扩大事态,收受钱财以外,蠹役还常干的一件事就是当他们缉拿贼犯的时候,他们喜欢用锁链将犯人锁起来,,因为有些犯人是不必锁起来的,为了摆脱枷锁,有些犯人就会给捕差钱财,让他们拿掉锁链。此外,捕役碰到人命大案前往查验之时,往往多带丁役,仗着人多势众向被告人证任意索诈,动辄费钱数十千或百数十千。因此,往往一路毙之案,案内牵连邻证数十人,甚则延及二三十里内之富户。

  既然蠹役有如此多的危害,那么刘衡会怎样去治理这些人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在《庸吏庸言》,作者是怎样处理的。我认为,治理蠹役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严惩不贷,只有建立了这种奖惩制度,捕役才会害怕,才不敢任意妄为。当然,对于严惩蠹役这个方法,刘衡是十分认同的,他认为书役需要有人约束。“俾知畏法,不敢放胆肆行;倘稍有犯,立予严惩,免致酿成案件,则可以保百姓之身家。”(5)其次,刘衡多次提及衙蠹之害民,甚于盗贼,大抵役为甚,书次之,因此他本人知道应该以去除蠹役为先,因此,刘衡采取了一种裁员的方式来解决蠹役人员过多的问题。“只留经制数十名,其余概行革黜,不留一人。其留者,榜示城乡,榜内载明“此榜无名者,俱系革黜”字样,并当堂将留者姓名掣签,掣得名次,注册,以次差遣,不许役等于差票上自行签名,送案求标。”

  至于捕役往往缉拿票内无名之人,勒索钱财一事,刘衡也是有察觉的,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规定“嗣后捕役不带本县印票,及印票内无名之人,凭空指为某衙门某贼所扳,向尔索诈者,准被告之人立即着人赴县鸣锣。”(6)对于捕役妄用锁链一事,刘衡更是专门列款于告示之后,希望以此来约束那些无视律例的捕役。“捕役及一切差役到乡,承票唤人,所唤之人虽系票内有名,但姓名之旁并未朱标“锁”字,或票钤有“不锁”二大字图章,而该差竟敢妄行用锁,索得银钱始行开放者,准被害人到案时口禀,以凭追赃,算息给领。”(7)

  对于捕役拉帮结派,到外地查验命案一事,刘衡更是以身作则,“所有相验命案,因恐带人稍多难于查察,不得不恪遵定例,止带仵作一名、刑书一名……此外从未多带一人,自携小菜一包,饭则随时鬻之市肆,其书差一切夫马饭食俱系捐发。”(8)

  谈到去蠹,还有一个策略不得不提,那就是博采良谟告示。刘衡在书中说道“本邑公正绅衿耆老,既生长于是邦,自见闻之较切,本邑何利当兴,何弊当除,果有真知灼见,即速公同确议,剀切禀陈,本县将嘉纳焉。抑又思之,为治以去蠹为先,邑内谁为教唆词讼之人,及有无拜会结盟,容留?匪,窝贼开赌,横行乡里,为民害者,毋论绅士耆民,准其承递密函,本县密延入署,询问明确,立即密?讯办。”(9)

  二、蠹役与门丁相勾结

  上一部分我已经提到了蠹役横行乡里,那为何不把门丁也放在第一部分,而是另立一个部分?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顾虑到文章布局,不想把第一部分写的太长太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门丁是一个独立的群体,在《庸吏庸言》这本书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认为蠹役与门丁的结合理应拉出来。那么蠹役跟门丁是怎么勾结的,他们的结合又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在《庸吏庸言》中,刘衡提出“本府查设立门丁以供传宣出纳律例并无其文,夫宾客寅僚往来传帖各衙门设有柬房,即跟班茶房可兼其事,何庸专设门丁”。(10)可见这一疑问表明刘衡对于设立门丁一事持反对意见。至于蠹役与门丁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刘衡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蠹役刁书,刚开始的时候不敢公然舞弊,而是先跟门丁探听消息,日子久了,自然串成一气,官员的一言一行门丁都会告诉蠹役刁书。此外,刘衡指出“盖官本爱民,断无忍于纵役之理,即役亦本畏官,断无敢于害民之事,无奈有庇役助役,为之线索者,则官所用之门丁是也,役有过则弥缝之,微劳则张大之,丁以役为爪牙,役结丁为耳目。”(11)并提出“本府管见,以为欲除蠹役,先驭门丁,未有信用门丁而独能翦除役弊者。”(12)可见,在当时的巴蜀地区蠹役和门丁相勾结的情况是很普遍的,而当时的朝廷命官刘衡也确实特别讨厌蠹役与门丁勾结的现象,并且想竭力阻止他们的暗中勾结,为百姓谋事。在本书中,对于如何慎用门丁,该不该废除门丁不用,刘衡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革门丁而不用,固征实力实心倘系冲途万不得巳。计莫如用一无用之人,如耳聋口吃之类,只令传帖并不假以事权,不干与公事,不与书差熟识接谈,如此则官能自做,而刁书蠹役失所凭依德政可以下行民隐不难,上达事一而功十矣。”(13)并且提出了不用门丁的解决方案,将所有书役送进案件及发出案件章程附在了《札商各牧令官须自做慎用门丁由》之后。   三、民风好讼

  在《庸吏庸言》这本书中,刘衡提到了“内开川省词讼之多,甲于他省,且近有京控之案,总由吏治疲玩,以致民俗?张。差役因之舞弊,讼棍由此乘机,控案因而日增。”(14)并且找出了州县官之所以迟迨的原因,即民之无畏心也。他认为使民畏官的方法有二:“首在于公,公则一准于理,理之所在官之刑赏。”(15)“其次,殆莫如勤。勤则励精图治,案无留牍。事必躬亲,既自具严厉之精神,即显露严凝之气象。如是,则畏官矣。”(16)

  既然川省民风好讼,而一经诉讼,花费巨多,甚则使民倾家,刘衡自然会想办法劝民息讼。他在书中提到“若实在被人欺负,只要投告老诚公道的亲友族邻,替你讲理,可以和息,也就罢了,断不可告官讦讼,在讼棍必劝你说他熟识衙门,不消多费可以替你告官出气。若依本县府看来,这话万万听信不得。”(17)因为告官是要花费钱财的,花费时间的,不管最后是输是赢,你的家产已先典卖空了,你的身子已先折磨坏了。总之,只要投告亲族和息,就算吃点亏,总比见官较有便宜。

  四、巴蜀人民好轻生

  在《庸吏庸言》这本书中,刘衡曾提到“川省愚夫愚妇,往往因亲邻些小事故,遽尔寻死。或吊颈,或投水,一念之差,片时毕命。在死的人心里,妄想我只拚了一条命,便可以害他受罪,至少也叫他破财。要晓得,自己寻死,谓之轻生,律例内并无抵命之条,连板子都不打的,何能害人受罪?”(18)只是百姓心里不清楚,不过刘衡深谙此道,知道轻生对人民没有什么好处,便劝人民不要轻生。刘衡知道全尸的可贵,他告诉人们,若死后尸体还要经过官府的检验,那么这个人便永远不得超生,这对尸体是不尊敬的。他还提到现在的地方官个个清正,不会因为你轻生而同情你,更不会因为被告欺压百姓,就要求被告给你一些钱财。因此,你的轻生,并不能让别人破财。此外,如果你死后,你的亲人特别多事,去衙门状告他人,地方官可以按照律例治他的罪,重的会遭到流徒,就是请的也会受到枷杖之苦。果真如此,那么尸亲不但不能讹诈,还要连累受罪,这样看来那死的人岂不是白送了性命?

  至于如何劝解人们不要轻生,刘衡想到了本地绅耆及读书明理之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务望绅耆及读书明理之人,遇邻里中有气忿想去寻死的,立即苦口苦心,将本府此番劝谕告示,向他劝解。劝得一人,便是救活一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德孚桑梓,泽及儿孙,天保佑尔,理固足据也。”(19)在刘衡看来,劝民切勿轻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当地人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那些德高望重的绅耆及读书明理之人的帮助。因为德高之人,更容易受到人民的尊敬,人民也愿意听从他们的教导。

  五、结语

  刘衡是一个爱民的好官,他深深的记得自己上任时的誓言,不受百姓一文,不吃百姓一饭,最重要的是身为官吏刘衡能够以身作则,不与蠹役同流合污,想尽办法不让差役去打扰百姓的生活,他就是后世为官的一个成功的表率。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一睹刘衡为官的风采,是因有《庸吏庸言》这样一部传世的官箴佳作可以供我们来欣赏。不可否认,《庸吏庸言》的整理出版让刘衡的美名传播于后世,不过,它还能带给我们更大的价值,通过《庸吏庸言》这本书,我们可以去窥探那个时代的巴蜀社会。在书中刘衡描绘了很多关于巴蜀地区的社会现实,如蠹役、门丁勾结为奸,民风好讼等等。我认为对于目前的官箴研究来说,刘衡的《庸吏庸言》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利用其进行研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40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