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心理学 > 大学生生活心理学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大学生生活心理学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



       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感觉特别迷茫和无助,不知道自己改做什么,能做什么,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运用积极心理学去解决,让他们从大一开始就用积极心理学引导自己,积极阳光地对待大学生活,学有所用,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生生活心理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调查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活延续了中学时期群体生活的模式,并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扩张,丰富了群体生活的内容,扩大了群体生活的范围,由中学时期简单的宿舍集体生活转化为包括宿舍、班级、社团等等方面内容的群体生活。同时,各种问题矛盾也显现出来,如宿舍中个人利益冲突、班级中责任分配不均、小团体主义等等。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适应不了生活环境、心理情感判断有误、学习态度转变等问题,若不及时作出适当的自我调整,将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活以及自我人格的培养[1]。


  二、调查目的


  随着大学校园的社会化,大学生也逐渐融入社会化进程中,从社会人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文化层次较高,促进大学生在高层次文化环境中更好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趋于成熟;另一方面,大学生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时间难以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压抑情绪的推动下引发多种心理问题。因此,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调查大学生群体生活状况意义重大,探究大学生群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有助于各大高校更好地管理大学生。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1.调查内容


  本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本地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的调查,分析群体生活中大学生的个体心理,探究社会交往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具体来看,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对群体生活中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调查;


  第二,对社会交往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表现的调查;


  第三,大学生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多层效应。


  2.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和个体访谈法,对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本论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当地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600份问卷。


  文献综述法:本论文将中国知网作为数据库,搜集与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和社会心理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涵盖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群体生活中大学生的个体心理,探究社会交往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成因[2]。


  个体访谈法:在问卷的结尾处设置深度访谈选项,愿意参与的调查对象自行留下联系方式,在完成调查问卷得出结论之后对这些调查对象进行深度访谈。


  四、结果


  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的心理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人格养成和工作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群体生活所产生的群体效应给大学生带来积极的作用,使其产生归属感。但同时群体心理的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限制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五、讨论


  1.群体生活中的大学生个体心理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自我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仍不成熟;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变化波动较大;抽象思维发展迅速,但主观片面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辨别真伪的判断力。群体生活中的大学生个体心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1自利性偏差造成的对他人的否定和对自我的认可


  自利性偏差,又叫自我服务偏见,它是一种强烈的主观主义表现,是指人们看待自己往往是从好的方面来看,比如取得成功时,总是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却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在大学生群体生活中,这种自利性偏差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大学生都给自己过高的定位,对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盲目地认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这种过度自信的表现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满足感,相反地,对其他同学产生极度的不信任和不认可的感觉,渐渐地自己就会被大多数同学孤立起来,从而陷入心理困境中难以自拔[3]。这样,大学生也就无法在大学群体生活中与其他同学、朋友、老师和睦相处,也就无法搞好人际关系。


  1.2自我否定造成的极度不自信


  与自利性偏差相反,大学校园中有部分大学生存有强烈的自我否定意识,造成极度不自信的恶果,具体表现为:对宿舍、班级、社团等举办的各种活动、比赛有强烈的排斥感,坚决不参加。通常这类大学生会把自己的世界和外界隔离开来,与同学和老师少有交集,每天独来独往,不善交际,不与人交流,更不会与朋友交心,把自身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经过对这些大学生的研究,我们发现,事实上这类学生在心底是极其渴望融入群体生活中去的,他们有参与活动的意识,却总是不能付诸行动,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以下心理状态:第一,担心自己的表型不好,被同学笑话;第二,担心自己完不成任务,拖累其他同学;第三,没有勇气将自己展现在所有同学面前;第四,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总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总而言之,出于多方原因,这类学生在大学群体生活中表现普通,在同学和老师眼中只有平凡的印象;还有部分学生自暴自弃,自卑情绪极其强烈,最终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复杂,还可能会沉迷网游。


  1.3渴望被他人认可


  “镜中自我”理论中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想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到的。在群体交际中,大学生首先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其次想像他人对自己的形象是怎么评价的,最后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自我感。就好像人们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大学生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面“镜子”中发展自我意识。现在大学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宿舍、班级、社团等举办的各种活动和比赛数不胜数,为善于展现自我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这些学生通过展现自我,获得其他同学以及老师的认可和赞赏,提升自我认同感。然而,有部分同学急于博得他人的赞美,使用方式不当,结果反而让大家产生厌恶感,适得其反。


  2.社会交往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体现


  大学是学生由校园迈入社会的最后一堂必修课。不同于中学校园的局限性,大学校园是一个彻底开放的“小社会”,人际交往也不像中学时期那样简单,以宿舍和班级为主要交往群体,大学校园中交往群体更为广泛,还包括社团、党团等群体,尤其是社团外联部,还会真正接触到社会上的一部分群体[4]。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图中,通过多个群体的信息交流,社会化观念逐渐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形成。与此同时,群体生活中大学生社会交往心理的复杂性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一些不适当的交际观念。


  2.1大学生对人际关系认知不透彻,使得自身人际关系不和谐


  随着对大学校园环境和大学交往群体的熟悉,大学生逐渐显现出由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会关系不同带来的多种心理感受,在这里我们简要分析三种社交反应。第一种:大部分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对人际关系认知不透彻,还停留在中学时期对人际关系理想化的幻想中,对待周围的朋友、老师、同学,都带着这种理想化的色彩,以理想化的标准来要求对方,不允许人际交往中掺杂理想之外的任何杂质。随着交往时间的推移,交往对象可能会逐渐显现出自身的一些缺陷,这个时候,大多数大学生就会感到失望,与想象中的人际交往不同,双方之间就会产生隔阂,引发危机。第二种: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位置,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和对方作比较。其中,一些大学生骄傲自大,“唯我独尊”,将自己置于最高的位置,对周围其他人淡然处之,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实际上,这种人不过是把自己推上了孤立的地步,在群体生活中不能形成稳固的人际关系圈,在他人眼中就像滑稽的表演者;另一些大学生则相反,妄自菲薄,过分看低自己,一心以为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害怕与人交往。第三种:少数大学生希望能成为众人瞩目的“名人”,希望得到交往群体的认可,这类人在自己犯下错误的时候通常将错误推脱给别人,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交往群体中其他人的反感,最后在交往群体中难以自立。这三种社交反应都是由于大学生对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认知不透彻,无法自如地在群体生活中与他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自身人际关系不和谐。


  2.2大学校园普遍存在小团体现象


  大学生正处于由校园到社会过度的重要时期,对社会化的人际关系缺乏理性的认识。在群体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对于和自身情感利益相投的个体积极拉拢,形成一个小团体,对抗与自身利益相向的个体或团体,对其造成情感和利益上的损害。这种小团体主义思想在大学校园滋生,是群体生活中产生矛盾的根源。比如在宿舍群体生活中,尤其是女生宿舍,特别容易滋生小团体主义思想,宿舍内部形成不同“阵营”,孤立个别同学。这种宿舍内部团体排斥个体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宿舍群体生活的和谐,给个体到来严重的情感创伤,长时间如此,个体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宿舍内出现“杀人”“投毒”等事故。不管是在宿舍,还是在班级中、社团中,都特别容易滋生这种狭隘的“小团体主义思想”,特别不利于高效对大学生的管理,而且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3重名利,群体交往常具选择性


  社会渗透理论认为,在群体交往中,人们会根据自身利益的需求选择性交友。在大学校园的宿舍生活、社团活动、推荐入党和班级评优中,有不少重名利的同学存在投机心理,这部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就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群体进行交往,并且在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只考虑自身利益,只把对方当作是自己实现利益目标的工具[5]。一般具有投机心理的学生都会把交往目标锁定在学习成绩优异或是班干部的身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和班干部属于班级中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的信息面广,交际圈广,和他们交往,自己获取荣誉的可能性也会增大。这种功利性极强的投机社交理念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的风气,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总结


  大学生心理在群体生活中有多层效应:第一,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利于增强群体的集体意识,但从众心理会使大学生的依赖性变强,盲目从众,个性发展收到抑制;第二,社会趋同效应,大学生个体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中,会忽略自身观点,服从多数人的观点,使群体活动逐渐失去其真实意义;第三,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当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一致时,大学生往往表现得积极主动;当群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发生矛盾时,自我意识会凸显出来,相应的,大学生群体意识就会被忽略。


  作者:石瑶

  第2篇: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迷茫的问题


  大学生群体当中,真正出现病理现象的学生大概在10%左右,而90%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忽略了。他们觉得大学生活很迷茫,过得并不幸福。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度过自己的大学四年。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了运用积极心理学来关心和解决更多学生的实际需要,让他们充实无悔地度过大学四年,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一、大学生当前的学习和生活现状


  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举行了一个社会调查,题目叫做“你幸福吗?”同样的问题让当今大学生来回答,估计答案会让我们失望。因为很多大学生几乎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根据多年大学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我对大学生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第一次真正的独立生活,让很多娇生惯养的学生极其不适应。再加上各地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相处,出现交际障碍。第二,完全自由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无所适从。从小学到高中,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老师和家长安排好的。到了大学,除了上课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一部分学生就开始放纵自己,逃课,打游戏,最后导致多门挂科,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第三,荒废学业。缺乏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很多学生开始放纵自己。最后到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几乎什么都没有学到。这类学生的共性就是:大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大二的时候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大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大四的时候发现自己荒废了四年,一问三不知,专业知识不会,基础知识也不会,充满了挫败感。针对这一现象,我提出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从进校开始,就用这一理论引导自己,给自己的前程点亮一盏灯,充实、自信、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跟传统的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自从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以来,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少部分有心理疾病的人,忽略了更多正常大学生的幸福度和满意度。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关注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一门学科。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倡导的,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塔尔·宾夏哈尔博士开设了“积极心理学”“领袖心理学”两门课程,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哈佛学生认为这两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塔尔博士认为同一个客观事实换一种不同的观念来看就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效果。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学生的困惑和迷茫


  1.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开设积极心理学的课程。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以三种方式进行,第一,开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第二,对有问题的学生启动干预机制;第三,全新范围内开展心理讲座。这些都离预期的效果很远,所以我建议学校提高对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的重视度,由选修改为必修,这样会让受众更多更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就能够更好地运用相关理念来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


  2.翻转课堂让学生变换角色,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3.开展有关积极心理学的讲座。多次深入开展相关讲座,将积极心理学的精髓灌输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学会这门课的内容,遇到事情学会积极地看待,从多方面去分析,留下对自己有用的,摒弃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东西,从而更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


  4.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去咨询。比如大一新生进校的时候,因为对所有的东西都是陌生的,容易情绪低落,这个时候就必须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才能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而且关系到高等院校合格人才的培养及全民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30%。而大学生因为心理不健康导致的问题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所以全面关注大学生健康势在必行。我们要从学生的常态入手,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思想理念去生活和学习,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


  作者:叶小素

  第3篇:加强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大学生生活园区的出现是高等教育实行一系列改革的产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弹性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的执行,大学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生活园区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以及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这个区域里共同生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逐渐导致班集体的概念弱化,而以宿舍为单位的观念正在建立,由此生活园区的教育功能逐步显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阵地向生活园区逐步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


  一、当前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生活园区主要指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施以良好影响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1]。近年来,各高校花了很大工夫在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构建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生活园区的工作体制,配备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逐步推进了党团活动进生活园区的工作开展等,大学生生活园区正在比较和谐稳定地发展。但是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


  1.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侧重于园区管理,育人工作不够明显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生活园区都是由物业公司和高校一起管理,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增强高校生活园区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实践性。物业公司介入后,学生宿舍的条件确实大有改善,学生公寓的功能更加齐全,设施也更加先进。但是物业多以管理为主,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在宿舍内的行为举止,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道德上的教育,使得管理者与学生形成了“管”与“被管”的矛盾,学生也很难理解管理者的良苦用心。并且,后勤服务企业由于其自身的企业属性,与以“育人为主”的新型公寓文化建设目标存在冲突,很难完全担任起育人的教育功能。


  2.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共性轻个性


  大学生生活园区是高校育人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小环境”,这个环境中的主体来自四面八方,家庭背景不同,个性也是千差万别。园区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比较单一,以整体教育为主,忽视了大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学生长时间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就会感觉枯燥乏味,而且不一定符合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以致反感。现在各个高校也是由于不断扩招,导致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数目不断增加。辅导员平时的工作较为繁琐,工作时间也基本花费在处理事务性工作当中,深入生活园区进行个别交流、谈心的时间很少。


  3.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性,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是通过几次集中地教育学习和活动来维护生活园区的正常秩序,仅做到学生不闹事,不出事。园区内的各种服务也仅停留在搞好园区卫生环境和安全保障工作,对生活园区的育人特点考虑不够。学校很少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学生现实需要来做一个生活园区的系统的工作安排。每当国家出台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和传达工作精神时,学校就组织抓一抓,开展各类教育工作,但是结果往往是口号响,声势大,而忽略了活动有没有真正达到效果,并且事后就松懈下来,这种重形式的教育方法在多数学生心目当中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生活园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的必要性


  1.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后勤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学分制的普遍推行,大学生生活园区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据统计,学生在宿舍里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学生大部分的生活、交际、娱乐,甚至学习任务是在宿舍进行的[2]。作为重要场所,大学生的生活园区更是加强第二课堂和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大学生生活园区无疑应当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极其必要的,这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合格的现代人才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园区思想文化建设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刻影响


  园区的思想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个性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园区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3]。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4]。生活园区应当发挥主阵地作用,让学生们在这里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讨论政治敏感问题,帮助他们区分恶善,认识真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识别能力。生活园区内由于大家年纪相仿,文化素质接近,大家可以在生活园区交流学习经验,传递学习方法,好的氛围也能让生活园区成为大家情感交流和倾诉的好地方,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顺利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保障


  各高校中思想教育工作者主要指辅导员。实行学分制后,辅导员管理的自然班被打散,每位同学一张课表,班级成员也有一定的流动性,这就使得原有的以班级为主要建制,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班级集中活动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冲击[5],辅导员把工作阵地转向生活园区也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只有深入生活园区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生活园区为基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家”里,才能全面掌握学生在园区的思想动态,进行思想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


  三、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1.积极实现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改变


  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但应当把教育和管理都转为服务,做到“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把生活园区建设成为学生舒心愉快的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能再是仅仅把学生看成是管理的对象,也不能把自己看做比学生高一等,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宽容的教育氛围,尊重学生的合理建议,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更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不仅如此,还可以打破生活园区与学校其他部门的界限,利用起学校的整体资源,把工作放到生活园区里面去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而共同做好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科学把握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在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值得每一位思政教育者思考。目前高校的教育内容集中在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我们可以积极吸收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知识,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6]。生活园区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主要场所,应当加强大学生的集体观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园区通过做宣传、开讲座,以及团训甚至个别心理辅导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客服心理障碍,化解心里矛盾,增强他们承受挫折和积极与人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


  生活园区,就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我们还可以在生活园区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习惯和行为。比如通过表彰、评优,或者开展“星级文明宿舍”评选活动,通过身边的模范作用让大家在生活园区感受榜样的力量和氛围,来规范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改善寝室脏乱差,浪费水电等现象,文明做事,礼貌做人,从而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3.灵活拓展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和工作方法[7]。在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当灵活创新,而不是单单进行乏味的说教,要从学生当前的思想动态出发,掌握大量有代表性的现实材料,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交流和对话的方式去感染学生。在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劳动实践、加强校级交流、完善生活园区的党团组织和加强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等教育方法来得以实现。


  4.全力打造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靠队伍、靠人才。”[8]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彻落实,队伍建设是关键。辅导员担任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物业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应当辅助辅导员,形成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配备生活园区的辅导员,并设立工作和休息的固定场所。同时,抓住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这支队伍,他们是生活园区的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把这些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吸收进来,让他们的榜样在规范管理和加强教育工作中协助做好工作的生力军。


  同时,应当加强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创造深造条件,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后勤服务人员的培训,培养其服务意识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注重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多教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能力,多鼓励,多帮助,少批评。


  作者:饶婷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1594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