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易学的哲思——人类理性的导引

易学的哲思——人类理性的导引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前 言


说到易学,我想最基本的认识应该有,那就是:它是哲学思想。近世以来,哲学界人士由于受了东西文化交融的影响,愈重视哲学问题的剖析与精索,大家把易学的卦象摆在桌面上去审查他们的排列组合方式,去思辩它的阴阳生化思想的正确性,去讨论它的万物变动的主张,越研究越觉得它的理论与人类生存世界的实理相合。再用心研究它所提出的晋升人类品格,解决人类疑难以及增进人类福祉的种种思想,弥觉可贵,才终于醒悟到它并非是一门传统被认为是神秘占筮之学,乃是“极深而研几”落实于理性思考之学。虽然,由于长久以来人心积习难反,总有许多人认为易起源于术家,而易经为术家之书,本论文即以此为主题指向,说明易学之所以为哲学思想之由,期以破除世俗之误解。


一、易之八卦始兴于哲学思考


易之兴,始于八卦,记载这一讯息最早最可靠的是《系辞传》之文,原文如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系辞传》出自孔门,一般相信为孑l子之言而为弟子所记述,这一节文字是孔子对八卦源起的意见。在这一节文字中,应注意的有两件事:
第一,伏羲氏之“始作八卦”,乃起于观察,普遍观察天、地、人、物后,归纳所得,制作为八卦的思想符号。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程序,由眼前现象出发,经观察、综合、比较而得出万物的共性,然后创制出象以代表此共性。
第二,这节文字的最后两句“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特别重要。前句言八卦既为归纳万物之共性而产生,故能“通”万物之德(“德”言德性);后句言以其通万物之性,故能就万务之情实而予以区分种类(指八卦分别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
《系辞传》之言虽然简约,却是明白而扼要的交代了八卦的缘起是起于哲思。


二、易经为哲学思想之书


八卦是易学第一期的发展,伏羲氏是始创者。第二期易学则是到了周文王,它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每一爻作卦爻辞,从此时起,易学就成了一部书,即后世所称的“易经”。
易经是周文王承继伏羲氏的八卦哲学而建立,自然也是哲学思想的书,但因为周文王又将六十四卦用做筮术占断,藉吉凶之断以教化人,所以后人又以易经为“卜筮之书”,今日社会以易经为术家算命之学,便是由此而来。实际上易经的真面目是哲学思想,占断吉凶不过是方法之用,这一认识极为重要,以下且作简要叙述。
当伏羲氏八卦哲学之时,彼时尚为历史上的畜牧时代之初,人们在大自然中与天候环境争生存,人道未显,故八卦所代表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到·了周文王之时,人文思想已相当进步,一切人道设施如家庭、国家、社会的伦理制度已立,物质生活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此时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有——个高尚人格的标准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周文王乃应时而兴,完成此一时代伟业。它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后,藉著六爻上下的变动、卦与卦的关系、阴阳二性的分别,为人生规划出—·个普遍遵循的法则,所以易经是中国第——本,人生哲学的书;又由于周文王的圣智卓越,见地深透,三千年来这本书成了中国人推崇的宝典。
易经哲学思想的内容,非常繁富,不是少数字句能够叙述尽意的,扼要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是天道所生,所以人应该效法天地之道行事。天地之道是如伺,易经中有明确的揭示。
第二,人与万物为同源,只是人的灵性高于万物,故应该发挥爱万物之心,谐和相处,使万物各得其宜地生存。
第三,宇宙是一大变动的存在,人在宇宙的大变动中以变应变,应该认识宇宙变动的大秩序,不失正道。
第四,最密切关系人生的是时间与位(即空间),所以周文王藉卦爻象特别指明时位之要,要人们因时因位行事。
第五,人与人相处、与物相处、与周遭的环境相处,关系错综复杂,周文王利用卦爻象的相应、相比、承乘、相错、相互等名目以及卦象的先后排列等情况,以指示正道之行。
总之,易经的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明白人于天地如子女之于父母,人道是天地之道的一环,而低于“天人合一”。易经的这些经营,当然是哲学思想的事业,后世人称为“文王演易”。
然而,文王的理想不是轻易得能实现的,主要因为当时人绝大多数无知识,文王虽有心于教化,无能为力。当时社会最流行的民间信仰是占卜,长久以来承传的龟甲牛骨占断吉凶的方法,周文王思藉助于这种社会信仰以推广教化,乃改革甲骨之卜法为六十四卦之筮术,藉卦爻之变化断决吉凶悔吝,后来《系辞传》述其义云: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失得”指失于正道或得乎正道,是教人知道言行的正或不正。根据史家考证,文王制作筮术后,并未立刻推行,过了约三十年至成王时方推行于社会,因而卦爻辞中有一小部份文字涉及文王死后事,大约是周公或当时卜官所修增;也因此,后世又有“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之说。孔子后来作《易传》,对文王藉助于筮术占断以推广教化之事,大加赞赏,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句中“圣人”即指文王。
文王创筮术以断吉凶,由于迎合人心故,此后便大行于世,到了秦始皇焚书时,易经便由于此故而逃过被焚之灾。后来班固作《汉书》,儒林传遂写下:“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按班史言“易为卜筮之书”,并非说易学源起于卜筮,乃是说在秦焚书之时易为卜筮之书,然后世学者因不知易学源起于哲思故,竟误解为易学源起于卜筮,以讹传讹,学界多以为信言。至南宋朱熹,尤为张扬此说,竟谓易至孔子始说义理,伏羲、文王之易唯是占断吉凶,如后世杯较之用。见于《朱子语类》书中,此等言论甚多,用于教育门下弟子,不顾念对伏、文王二圣之厚诬,是以为后来学者如王船山所斥。虽然,近代以来,朱熹由于《四书集注》一书与科举制度相应合,在社会上享大名,遂使他对易学的错误见解,也为人所信,影响至今,许多人尚信“易为卜筮之书”之言。试想,如《易经》唯是占断吉凶之文而无哲学思考,孔子岂能述之而为《易传》?历代前贤岂能奉此经若神明?中国士人又岂能数千年推崇之而不衰?此道理不辩可知。


三、易学的理性


以上简约说明易学的本来面目是哲学思想及其被误解的经过,那么我们现在说到易学究竟是怎样一个哲学思想了。要而言:他全然是一大理性思考。为·了明白起见,以下分作几方面述说:
(一)理性的万物一元论
易学以宇宙万有为一整体,为一大秩序,为一大变化,此一整体有本有末,本为一,末为多。这可以从两方面说:
第一,从存在方面说,宇宙万有的存在,可分为“道”与“器”。“道”是形而上的原理法则,“器”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此即《系辞传》所说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的原理法则是变动的,宇宙自然之性如此,观万物之不得不变可知,如人不得不生长老死,草木不得不生荣枯衰,风起云涌,春花秋月,莫不在变动中。可知形而上的“道”的变动作用是万物生成的因,而万物的现象是变动中生成的果。万物均准于“道”,各因其自身的条件而变动,而成其秩序,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生成之“元”,“道”之原理法则统涵万物。《系辞传》云: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道”与“器”只是就形而上与形而下做分别,本质则为一。故如就本质而言,“道”即是“器”,“器”即是“道”。
其次,从变化而生万物方面说,“道”之化生“万物”原为自然之性,不落意志,但就万物之被生者言,则“道”为生之源,即此“生之源”立名,又名“太极”。太极者,生生之大始,故“道”与“太极”为异名而同指。
(二)理性的万物发生论
易学认为万物发生于宇宙间两大根本存在的作用相交,即阳性的“一”与阴性的“一”。
其实,这与上面所说“道”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道”的变动根据易学的由观察所得,为圆道周流的动,如人之生长老死,如草木之生荣枯衰,如器物之成而毁及事件之兴而废,现象世界万事万物莫不呈圆道之变化,是以老子言“周行而不殆”,孔子言“周流六虚”。既是圆道之流行变动,自有往有来,往即阳,来即阴;往即动而进,来即静而反。推而言之,即升降,即开合,即明暗,即刚柔等等;用于人生,即男女,即君民,即生死,即隐显等等。《系辞传》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
言“阴阳”而不言“阳阴”,正由其为终始周流之故。又云:
太极生两仪。
“阴”与“阳”之两极作用,原生于一大太极作用之流行。宇宙是一大太极,阳为天之道,阴为地之道,故《系辞传》又云: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万物发生之实情如此,易学的理论与万物的实情无不合。
(三)理性的万物差别论
两仪阳之“—”与阴之“--”乃太极“—”中之分,但在思想层次上,太极之“—”为上层思想,两仪“—”与“--”则为次层思想,易学不另创制其他符号,即以阳仪之“—”同于太极之“—”,正说明此二而一,分而不分之义。理性思辩,十分高明,读易者应于此处细著思。
然后,再说到易学如何看待万物的差别,依照易学,万物的差别便是阴阳二性多寡的问题。同为人,或刚强,或柔顺;同为鸟兽,或疾或徐,或羸或肥;同为草木,或枝或蔓,或实或否;形色万亿,不可穷究,一言以蔽之,所具“性分”有别,故物物相异。在这里,八卦的制作确实令人钦佩,八卦利用单纯而明确的几个卦象,将“—”与“--”两个基本符号加以组合,每个卦象采用三画的奇数重叠而成,如此则非阳多即阴多,藉以示明二性多寡,十分明白。例如:三震、坎、艮三个卦均阳性少而阴性多,却以二性组合排列之不同,各代表不同之
物类;巽、离、兑三个卦均阴性少而阳性多,具义相同;乾与坤二个卦则表示宇宙间本有纯阳纯阴二作用之存在(非现象世界之物)。伏羲氏画卦之止于八卦,也正因为卦象发展至此,已足以说明万物之差别,尽到了卦象是思想符号的含意。在《系辞传》中我们看到许多处的赞赏辞,如: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象也者,像也。
圣人立象以尽意。
八卦以象告。
八卦的创制,论年代约在距今七千年之前,古人有此理性思考,宁不令人心折。
(四)理性的万物交感论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罕有道及万物间交互感应之事,然而中国易学不然,万物交感是最根本义之一。“道”为一,一中分阳“一”与阴“--”,阴阳虽分立而实为一体之两面,在“道”的流性变化中,阴极转阳,阳极转阴,阴阳二者永远互动不离。且“道’’之化生万物,物物为一太极,即物物具阴阳之道,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正由于万物具阴阳之道,万物具阴阳互动不离之性,故万物交互感应,打通了物与物间形体的隔离而性性相通。
易学是以人为本位而发挥的哲学思想,言感应之大者自以天人感应为主,这在文王卦序六十四卦排列上明白看得出来。六十四卦序分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起于乾坤二卦,终于坎离;下经则起咸恒二卦,终于既济未济。乾卦象为三,坤卦象为三三,象宇宙间原有阴阳二作用之存在;降落在万物世界则为火为水,火之卦象为三,水之卦象为三,上经表示宇宙间有此阴阳水火之体。咸卦象为 ,恒卦象为主,咸即感,象少男少女之相感,恒则象长男长女之久与相处,为阴阳二性表现于人生;降落在万物世界则为火与水之相反相成,成则为既济 ,反则为未济 。六十四卦上下经之安排,正揭示人生的一大法则,即“人法天”。天之道在先,为体;人之道在后,为用。
推此义以往,则时间上古今相应,空间上人与天地万物相交通,一感应之功,遂使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之征,扩大其用同乎天地。此一义言来非短语所能尽,读者宜广思之。孔子在《咸卦·彖传》中云: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读此,可知感应之重要。
(五)理性的万物归根论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是老子的话,老子这话便是站在易学思想的继承上说,因为根据易学,“道”与万物形异而质同,万物只是“道”的变化形态,万物脱去其形即回归于“道”之本。在易学,无物不归,如果有不归之物,即是有“非道”之物,而如果有“非道”之物,即等于说是“道”外有物,“道”便不是绝对的一了,乌乎可?所以在易学,万物无不归于“道”。
在这里,涉及到“动”与“静”的含义,老子说“归根曰静”,“动”与“静”究竟有何不同呢?不可不知。后世人以“动”与“静”相对待,多解释“静”为不动,其实是不对的,根据易学,“静”非“动”固然不错,但并非就是不动,因为宇宙间根本没有不变动的存在,何有“不动”?所谓“静”者,乃形上之“道”之自然流行,未著生物之意之变动。换句话说,自然不著力的
动是“静”,而著力的动是“动”,乾阳的动生万物乃是著力于生生,故言“动”;至坤阴之极,生之功用已尽,归根于原始之未生,故言“静”。此老子言“归根曰静”之故,为易学思想的本义。

(六)理性的人道论
说到易学的人道思想,是一个大题目,应该用大篇幅述说,但在此只要说明易学的人道论为依据于合理的思考而建立,故扼要述之。
就易学的创立与发展来看,是先起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得天地万物之道的大则,然后收归到人,做自我的反省,立人道以求“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宇宙论思想在先,人生思想继起。伏羲氏的八卦哲学属前者,自周文王六十四卦以后,到孔子《易传》之作属后者。是故易学所揭示的人生,乃立于天地万物之道之上的人生,易学认为人应该对天地万物之道有所认识,有认识而后才得人生之正。因此,以上所述万物始于一元、万物由阴阳化生、万物由性分不同而生差别、万物交相感应以及万物终归于根等都是基本的认识。由于篇幅所限,以下只举大端以明易学所示的人道论:
第一,人为万物之一,人与万物不同者,唯是灵性较高,然而就“物”而言,人非物外之存在,故人与万物在生命的本质上说,为一大平等。
第二,天地也是“物”,只不过是物之大象,其他万物与人由天地生,故人应该尊敬天地,效法天地之道。而事实上,天地之道即在人生之道中,细察之,则知人离天地之道即不能生。
第三,人具有高于万物的灵智,应发挥此灵智以指导万物、安排万物,使各得其宜,不可傲物暴物,此即“开物成务”之义。要言之,人为万物的代表,应担负起辅相天地化育万物之责。
第四,宇宙自然之“道”因流行故,有其指向,此自然的指向为道之正,人应循正道行事,以不违正道为志业,吉凶悔吝之用心在此。
第五,时与位为人生行事之大则,故当特别重视,因时当位而行事,则吉祥随之,君子与小人之分别即在此。
第六,人也当注意与周遭环境事物的和谐,易学分别以乘、承、比、应表示,告人何者当为与何者不当为。
第七,人在行事中,或有穷困阻滞之处,易学则勉人用变,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以通物极为重要,圣人的立名主要便在能够“通物”上。
第八,人生行事,难免有过失,有过知悔即改,谓之“善补过”。
以上八项,约略已概括易学人道思想之要,至于如何视卦爻之变通以行事,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一卦每一爻均为指导之范例,读者于用心思考中自可得之。


结 论


近世以来,人类常夸耀进步,然而细心观察,所谓“进步”者,多属于知识方面与生活享受方面,知多识丰与生活享受奢华固可以满足人类欲求心,但对于生命价值而言,不唯无益,且有损害,昔老子称此为“道之华”,勉人应该“处其实不居其华”。易学数千年来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领导,中国历代圣哲贤士之所以无不究此学、无不推尊此学者,主要原因在于它是理性的产物,从形而上的理论依据到形而下的人道安排,都可以做合理的解说,在本质上它是与人心相应的学问。易学认为人之生不只要扩大知识面,不只要满足欲求心,更要紧的是要生存得幸福快乐,守“保合太和”,之正道而不失,才是人类自求多福的努力方向。否则,如果只务于知识的增长与欲求之满足,最终或将遭受泛滥成灾之害。本文有见于此,故以易学的理性为题旨,约述其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740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