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试谈《乾卦》对儒、道生命观及先秦汉魏文士生命意识的影响


社会与人生,始终是哲学永恒的范畴。《周易·乾卦》中不无对个体与群体,亦即人生与社会关系的探索。个体在群体中存在的理想状态究竟如何?“群龙无首”是对此理想状态的阐释——个体之间的矛盾与磨擦达到最小,在群体中互相谐调,从而使二者均达到最大、最优程度上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意识后来在《老子》诸多章节中同样存在,成为《老子》中关于“道”的探讨的一部分。失意文人也在痛苦地思索着这个问题,并在作品中描绘出类似于“群龙无首”的境界。


《乾卦》为《周易》六十四卦之头卦,在《周易》中的首要地位可见一斑。《乾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哲理,道出了最佳的生存状态,对儒道两派的生命观均产生巨大影响,并几乎成为先秦汉魏文士苦苦思索与探讨的生命意识的归着点。本文拟就此略抒管见。

《乾卦》以“龙”取象,“初九”之“潜龙”、“九二”之“见龙”、“九五”之“飞龙”、“九六”之“亢龙”,都指“龙”的个体,即指《易传》中所谓的“君子”。卦辞中又有“群龙无首,吉”,“群龙”是“龙”的群体,即指社会集体。《乾卦》如此取象,无疑寓含着“龙”与“群龙”——个体与群体,亦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方面,对于个体而言,从“初九”到“九五”是一个自我价值逐渐增值的过程:“初九”曰“潜龙勿用”,不违于道,体道而“无闷”,无所行动,只在进行自身的积蓄,所以坚不可“拔”;“九二”曰“见龙在田”,在心与道合的基础上,进而有所为,言信而行谨,做到“德博而化”;“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旨在“进德修业”,使德行与功业进一步发展;“九四”曰“或跃在渊”,《乾·文言》对此解释说:“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君子依时、依势而上下进退,意在其“德业”能够为世所用。在这一阶段中,个体运行的轨迹是自下而上、从低到高的,其价值持续地积蓄、扩充,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但是,个体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亢龙有梅”的局面,“亢龙”“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德而不知丧”(以上三句均见《乾·文言》),物极而反、盈极而亏,势必走向自体的毁灭,同时扰乱整体、侵扰其他个体,制造乱局,无疑使系统整体的熵
值增加。
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群体来说,“群龙无首”这一取象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亦即每个个体,都孜孜不倦、“自强不息”地“进德修业”,意欲“及时”而用,使个体的效用得以发挥出来。与此同时,个体之间——“群龙”之间又能互相协调,不相阻碍、磨擦,每个个体都进人到一种自觉的、自为的状态,发展自身,又不影响他人,自然也不需要“首”来指挥与操纵。个体均“不失其正”,集体自然而然地“不失其正”,
成为一个自然而有序的系统。这样的集体,是最和谐、最美好、最理想化的,是适合个体存在、发展的最佳状态。
同时,《乾卦》直接触及到生命本身。《乾卦》不仅提到人生的“进”与“退”、“得”与“丧”,而且提出了“存”与“亡”,“存”即生存,“亡”即死亡,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条线段,《乾卦》则兼顾了起点、过程与终点,顾及线段的全部,即生、活着、死,并揭示了生与死的辩证统一。《乾卦》对于生命及生存环境,对于社会人生、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考索,如同先知的预言,犀利而准确。

《周易》的地位是很独特的,既是道家“三玄”之首,又是儒家重要经典,儒、道二派都极力从《周易》中寻出自己的理由与支持,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周易》本身的博大精深、包罗丰富。《周易》中举足轻重的“乾卦”对于社会及人生的考索,对儒、道二家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深受《乾卦》启发的当属老子。《老子》中许多内容都可看作对《周易》原理更为详尽、系统、条理的阐发。老子所标举的社会群体是“静”的,《老子》16章、37章、57章都反复地提到“静”。“静”看似“无为”,而其结果却是:“我好静,而民自正(57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7章)”,“静”的目标在于“正”,而“正”即意味着“无不为”。《老子》中的“正”同于《乾·文言》中所守之“正”。“静”与“水”是《老子》中经常出现的概念,8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78章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能弱而胜强,虽为至弱,实则至善。“静”与“水”实质上也是相通的,二者有本质上必然的联系。“水”表面是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静”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止水”,《老子》的“水”是动态的,是看似静的动,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序的动。而在《老子》中,“静”也并非“静止”,而是“有序的动”,这种有序指个体遵循道,个体之间协调而统一,所以可以达到“正”,达到“无不为”。由此出发,老子极力反对破坏整体、系统的和谐关系。24章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此章所谓“企者”、“跨者”、“白见者”、“自是者”、“自伐者”、“白矜者”,其形象的实质等同于《乾卦》之“亢龙”。18章又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段话可作辩证理解:有仁义,大道废;有大伪,智慧出;有孝慈,六亲不和;有忠臣,国家昏乱。“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都属打破和谐的“亢龙”。《乾卦》仅对“亢龙有悔”,因为“亢龙”高自标置,“贵而五位”、“高而无民”,“亢龙”高高在上,作了“群龙”之“首”,破坏掉“群龙无首”的最佳组合,引起系统整体的混乱,使熵值突增。老子主张“不自见,或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章),就是旨在维持“群龙无首”的状态,避免出现“亢龙有悔”。这是一种合理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对个体与群体双方都有利。
老子是较注重现实生命的,《老子》揭开了生命含义的精髓,33章中说“死而不亡者寿”,同《乾卦》一样,兼及生与死,是对生命全过程的考索。老子明确指出:真正有价值的生命,不会随着肉体的死去而消失,其生命的精华——应是精神的、非物质的,会得以延续,生命本身亦藉此获得永恒与不朽。老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乾卦》暗合并有所发展。老子清醒而冷静,但决非悲观消沉。他力图为个体以及整体的运行轨迹提供方法论。
道家一派中,真正悲观绝望的是庄子。庄子宣扬“无用”以保全性命,无用即无所作为,不尽个体对社会的责任,也就是只要个体,不要群体,脱离社会。
即便对个体,庄子也持极端悲观的态度。《庄子》认为,人不仅在空间上微不足道,在时间上更是来去匆匆。《知北游》篇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自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盗跖》篇中也写:“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庄子强烈地体味到生命的短暂,对他来说,生命只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存在,一个倏忽即逝的瞬间。他从生命所占居的极小的空间与极少的时间中,看不到任何积极的因素,得不出任何有为的结论。庄子认为人活着,只要有待,就有痛苦,并且生命有多长,痛苦就有多长。因为人身是物质的、现实的,必须有待于外在的现实才能得以维系,这种患在于有“身”的观点出自《老子》第13章:“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有身即有待,无待即无身,如果无待,生命本身也不会存在了。身与待是永远得不到解决的矛盾,即便庄子笔下的“神人”、“真人”也要“餐霞”、“饮露”,也要“乘云气”,所以还是有待于“霞”、“露”、“云气”等外物的。生命对于庄子来说,就是痛苦,就是死亡。
庄子虽深刻地理解死,但是轻视了生,忽略了生命的价值,也否定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割裂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他只执《乾卦》、《老子》中所涉及的生命线的一段——死。
儒家的持论则恰好与庄子相反。
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儒家极力强调、推重群体。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他们标举“立德”、“立功”、“立言”(见《左传·襄公24年》)的“三不朽”的立身处世原则。正如《孟子·告子》中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儒家奉行的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仁以为己任”、“死
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他们对社会的责任,他们所躬行的“长幼之节”、“君臣之义”在生命的终结时刻才宣告结束。也就是说,儒家所重的是“群”,是社会整体,在许多情况下,是牺牲个体以维护集体,而不是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同步的发展。
一般说来,儒家重现实人生而回避死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乐以忘忧”,与庄子大相径庭,孔子对生持乐观态度,根本不关心衰老与死亡这种必然的规律。所以当子路问事鬼神时,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在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中,儒家似乎又执“生,,之一端,大约有同于只知“进”与“得”,不知“退”与“丧”,只问“存”,不问“亡”的“亢龙”了。
总之,对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生命本身的生与死的考索,庄子与儒家的主流态度是互相割裂的,二者各执一端,都有缺憾,也都是不够完善的。按照一般性的理解,死亡是一个悲剧,既然这一悲哀的结局不可避免,所以没有必要不顾“老之将至”;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人们当然应该重视现世的“生”,从短促的生命过程中探掘出永恒的内容,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意识到终极结局,同时又积极地生活,全面地把握死与生;对于个体与群体来说,二者应互相协调,避免矛盾,同步发展,和平而稳定。因此,儒道二者应该是互补的,互补的结果当是《乾卦》提出的集体与个体互相配合、共同进步的。

《乾卦》“群龙无首”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也是只有儒、道(主要指庄子思想)并行互补才能接近的状态。正因为是理想的,所以与现世的实践始终会存在着距禹。人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一生?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同步地推动整体的前进?怎样调节个体与整体?诚然,这是每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命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能动的主体不会满足于植物般地机械地被动地活着,总是要设置自己的人生道路,总是要面对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因而,对生命哲学的探索也自然超出《周易·乾卦》、儒与道等纯哲学的领域,而成为一个较普遍的问题,进入文学的范畴,久久地索绕着文士的心灵。

在先秦,伟大诗人屈原积极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努力地实现人生理想,却因得不到集体的容忍与忍可而无法发扬个体,并最终走向自体的毁灭。继屈原而后的抒情诗人宋玉,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的夹缝中,无时无刻不感觉到痛苦与无奈,宋玉身上有儒家求功名的一面,《九辩》中写他“欲布名乎天下”,“布名天下”是他人生目标的寓托,但却不能实现,于是他别无选择,只有“处穷而守高”,又显示出道家的影响。在汉代,儒家思想占居主导地位,经学观念笼罩着意识形态领域。受此情况左右,许多文士如司马相如、董仲舒、东方朔、司马迁、王褒、扬雄、刘歆、冯衍、班固、张衡等等,都怀有“兼济,,之志,希望施展才能抱负,有补于国家社稷,但往往以怀才不遇而走上游心玄默的道路。怀才不遇,似乎是绝大多数文士的通病,究其根源,则在于个体的自由发展受到外界的阻挠或整体的障碍,其自我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对于大多数文士,都是先儒而后道,儒不成则道,由主动地追求儒转向消极地接受道。儒与道是选择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有一个先后相继的顺序,而不是同步并行,虽然在同一主体身上得到统一,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补,因此,达不到“群龙无首”,个体与整体也不可能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在建安曹魏之际,社会动荡,战乱不止,疾疫流行,“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生命的大批凋谢,促使文士们现实地面对死亡,探索死与生的辩证,探寻生命的意义。社会四分五裂,是挑战又是机遇,为有识有志之士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也促成文士们对自我价值的探求。在这个“人的自觉”的时代,文人们也在自觉地、主动地思索、把握人生。在这方面,曹丕、曹植兄弟可以作为典范。曹丕在《与王朗书》中写:“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又《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事,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植《与杨德祖书》中曰:“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年寿有时而尽,肉骨终究化为土灰。如何从肉体升华到精神?如何向瞬间求得永恒?如何实现自我?建安文士给出了很好的答卷,他们追求“无穷”与“不朽”,他们生命的价值已融人了毕生的努力。
建安时期是一个个体高扬的时代,集体则相对地疏淡,个体的发展可以不受集体的局限,“通脱”而较为自如。
魏代司马氏取得统治地位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玄学的兴起与严酷的政治现实使得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许多文士都从老庄那里寻求心灵上的寄托。个体与集体的矛盾难以调和,个体的价值无从实现,文士内心极端地痛苦,嵇康在《六言诗》10首中这样描绘自己的理想,其一曰:
惟上古尧舜;二人功德齐均,
不以天下私亲,高尚简朴慈顺,
宁济四海蒸民。
其二曰:
唐虞世道治:万国穆亲无事,
贤愚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内忘,
佳哉尔时可喜。
唐尧、虞舜虽为一国之君,但却“高尚简朴慈顺”,“不以天下私亲”,不以“群龙”之“首”自居,因此“万国穆亲无事”、“晏然逸豫内忘”,四海安宁,实则达到了“群龙无首”与道合一的境地。个体与集体相得宜彰,贤愚能够各自“得志”,个体得到自由发扬。这种情形正是《乾卦》所述的理想状态。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748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