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 > 儒学与中医学

儒学与中医学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医学


  中医学和儒家的学术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学者常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少业医者精通儒学。所以,中医学充分吸收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如中庸、仁爱、孝悌等思想学说,这些思想表现在对人体、疾病的认识,治疗原则,医德的形成等方面。


  中医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然而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代,且受西方自然科学、逻辑学的影响,现在许多人对中医学的理论、经典、观念、逻辑都抱一种怀疑的态度。医者也常常把中医学仅看成一种治病的技术,且常用现代医学的手段来证明中医学的疗效,所以很难将中医学思维运用到实践中去。笔者通过中医学与儒家思想的对比研究,旨在梳理中医学哲学观念的来源,有利于学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以及医生的品德观等中医学的人文精髓,从而将中医药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1孕育中医学的文化背景


  在历史的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盛世,自从周代礼崩乐坏之后,逐渐出现百家争鸣,百川汇流,形成以儒家为主的思想体系,而中医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仁爱之道、孝悌之道在中医学的医理、医术、医德等方面都有体现。


  2中医学与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乃是不偏不倚,无过之且无不及。《论语·先进》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表明太过和不及一样不好。《论语·雍也》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医学强调阴阳平和,任何一方过于亢盛,或者不足,都会带来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曰:“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阳主温煦,如果阳气过强就会发热;阴主凉润,如果偏胜则会血脉不通。所以,中正平和显得极其重要。


  孔子将中庸视为君子应有之品德,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无忌惮者,无所顾忌,任意横行,放纵极端,这样最终会带来灾难。《中庸》中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就是“中庸”,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以期达到理想中的均衡态,所谓恰到好处。“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哲学范畴的中庸,其完整意义包括中、和两个方面。只有达到“中和”的状态,万物才能欣欣向荣地生长发育。所以,君子安心地处在平易的地位,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顺应时机的发展。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就是行事肆无忌惮,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最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灾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强调身体的健康关键是阴阳一个“和”字。在生命生长的过程中,阴阳和则为“平人”。《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而不病的表现就是气血平和,无过无不及,否则,就是病态。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失调,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因此,治病的关键在于调和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治疗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之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据此而确定了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因其衰而彰之”达到“平治于权衡《素问·汤醪醴论》)权就是古代的秤砣,衡就是古代的秤杆,形象地描述了阴阳平衡的相态。

blob.png

  3懦学与医术


  3.1术精显德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医生怀有救人之心,就必须先磨砺好自己的医术。《中庸》记载:“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人不能生而皆圣,所以在禀赋与能力方面不如圣人,并不重要,只要他的心“诚”,集中精力致力于某一方面,最终就能有所造诣,对人们有所帮助,照样能够做到赞化万物而和天地为三的道德境界。


  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因此,中医学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王涛在《外台秘要序》曰:“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论,虽百医守疾,众药聚门,适足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大医精诚》记载:“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尔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所以,离开了精湛的医术,仁爱孝悌之心对于疾病也没有什么益处。


  3.2持之以恒,精勤不倦


  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古人以为身为医者,必须有勤奋学习的热情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积累自己的行医经验和实践,才能在面对不同病证的情况下得心应手。晋代学者张湛曰:“精典的医方难以精通,已经很久了。”孙思邈曰:“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做一名医生,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丝毫不能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中医学博大精深,唯有精勤不倦,克服艰难困苦,树立终身学医的信念,方能成为“拯黎民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苍生大医。


  4儒学与医德


  4.1孝文化的烙印


  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文化认为年青人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与人交往要严谨而守信用、爱护众人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这些你都做到了,并且觉得自己还有余力,那么你就可以去学文。这里的“文”是指诗书六艺之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儒家是将行孝放在一切事物之前。


  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的道德基础。《外台秘要序》曰:“呜呼!齐梁之间,不明医术者,不得为孝子,鲁、闵之行,宜其用心。”既然孝如此重要,那么关系父母健康的医术也就不得不去学习了。所以,五代齐梁的时候,不懂医术的人,不能称为孝子。因为不懂医药你就不知道如何更好的照顾父母。


  诸多中医学大家如李东垣因母病逝而习医,捐千金以师从张元素;朱丹溪奉师许文懿命而习医。从而使得儒家“孝”理思想深深植入医德之中,但孝在医德中的更多表现则是将孝放大为仁。


  4.2医乃仁术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宋代儒者张载在《西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提示人民都是我们的同胞,万物都是我们的同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卫生,意思就是护卫生灵。尊重生命、心怀仁爱、普通一等是一名医者必须具备的品格。


  4.2.1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表现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人文价值观。《论语·乡党》曰:“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退朝赶回来问“可有人受伤?”却不问马的死伤情况。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学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中曰:“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误生灵。”在这里,大家都反复强调了做为医生就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髙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南朝皇帝萧纲《劝医论》中记载:“天地之中,惟人最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尤显尊贵,而“医乃生死所托,责任匪轻。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只有懂得珍惜生命的医生,才会体验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4.2.1心怀仁爱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是不愿意看到别人受苦,就是“仁”爱之心的开始。《灵枢·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意思是说,看到患者饱受病痛的折磨,心中就觉得烦乱,然而自己对医术又不太懂,冒然去帮他,只会加重他的病情,又不能代替他受苦。这就是心存仁爱。


  《物理论·论医》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医门法律》亦指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医乃仁术”应该是医生思想道德的规范。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曰:“见彼烦恼,若己有之。”这是要求医者对患者的痛苦应感同身受。


  4.2.2四海之内,普同一等


  孝,作为儒家的道德基础,而“仁”是孝的延伸。“子之道一言蔽之,忠恕而已”。什么叫做忠恕之道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当你做到孝顺父母的时候,就要做到推己及人。《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将这种孝慈,放大到普通人身上,这正是儒家所谓的“同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即对所有的人予以平等的关爱和尊重的思想。


  孙思邈曰:“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如果有患者来就诊,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人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都要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中医学作为“生生之具”是帮助生命健康长寿的,呵护人类生生不息的工具和技术,应当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所以,中医学的最高道德理想就是普救世人的一切病痛,体现了儒家普同一等的人道主义精神。


  5小结


  总之,中医学是一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思想上的应用科学。它充分吸收了儒家学说的优秀思想,并对儒家文化的发展并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因为在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的思想哺育了中医学。反过来,中医学理论又集中体现和充分诠释了儒家文化的深层底蕴,于治病救人之中体会做人之道,践行君子之道,推己及人,普济天下。可见中医学是一份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继承与弘扬。


  作者:兰小和、钟秀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邝卫红、张铮铮、林路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zhongyixue/8000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