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共4篇)

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共4篇)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公共管理论文


 

 第1篇:PBL教学法在中职公共事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前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中职学校的基础学科,是近年来基于经济快速发展前提下兴起的热门专业,为我国的文教、社保、环保、体育、卫生等诸多领域培养了大量的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及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定义及范围领域不断地明确,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选择。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等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实现。”[1]在学习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后,学生应充分理解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并具备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这一些不容回避与忽视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与创新突破思维,难以符合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需求。为此在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新型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目标,是我国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向。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PBL教学法的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有效地改善了教学弊端,成为发展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最佳途径。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弊端


  1.教学主体出现偏颇


  传统教学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是教学课堂的主体,几乎占据了课堂的全部时间,教师上课主要为学生讲授教学理论与教学知识,而学生只负责进行记录和硬性理解记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令课堂缺少活跃的气氛,十分枯燥乏味。机械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理论也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锻炼,学生不仅没有独立思考、分析以及展示自我的机会,更会对课堂感到无比的厌烦与抵触,以至于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2.教学内容缺少应用性、创新性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教学工作如果止步不前、固步自封,就会犹如深陷泥沼,处于一种困窘消极的状态。目前我国很多中职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都缺少足够的创新性与应用性,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有限与教学态度的不严谨,所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不知变通,其教学内容往往缺少教师自身的思考、理解、分析,毫无深度价值,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无法与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只能应付试卷考试,却无法真正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处理,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很难成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正日渐凸显,越来越无法满足国家对于大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如此,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禁锢与束缚使其缺少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缺少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懂得学以致用。为了有效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良现状,PBL教学法将成为公共事业管理者专业发展的必行之举。


  二、PBL教学法的优势


  PBL教學法是“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的简称,翻译过来即问题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经教师参与和指导,对学生进行人员分组,问题设定和讨论分析等。”[2]这就意味着PBL教学法的应用必须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无法再一味地复述教材,而是要带领学生从问题角度出发着力解决、处理,这对教师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考验,教师必须拥有真才实学,且拥有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灵活深奥的知识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扮好引领者这一角色。学生在设定问题中积极思考分析,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三、PBL教学法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能够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为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与情况起到良好的处理解决作用。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型人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掌握理论知识的记忆训练,只能让学生能够去应对试卷考试,而难以真正对问题采取科学有效地处理,而PBL教学法将实际问题导入教学过程中,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应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所以PBL教学法能够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能够体现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性质。


  1.案例问题的选择及教学情境设定


  教师想要合理地在教学课堂上应用PBL教学法,则必须在备课时保持严谨的、端正的教学态度,做到认真备课,在选取教学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只有有的放矢,学生才能通过分析教学案例,融入教学情境继而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并能够学以致用。当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学生便可以积极分析并思考问题,让整个课堂的氛围变得活跃生动,为此教师应该在选取教学案例时认真考虑其难易程度,如果教学案例过于复杂困难,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因为无法完成而选择放弃,如果教学案例过于简单易懂,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因为感到无趣而游离课堂之外。所以难度适宜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深入探究问题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有着专业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才能在关键的准备环节做到合理妥善。


  2.分析与解决教学案例


  在授课时,教师要一改过去的传统授课方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只需要将教学案例的背景及步骤交代给学生即可,剩下的问题应由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分析来完成。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注重情境设置,让学生真正融入情境,以事件经历者的角度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在分组讨论之前,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再按照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解决问题能力都较为均等,切勿出现过强或过弱的小组,造成分配上的不公平。每个小组以5-8人为宜,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完全处于旁观者角度的,而是可以对学生积极地指点、引导、鼓励,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可以参与讨论,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和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应用的能力与习惯,让学生从知识型人才过渡到应用型人才。


  四、结论


  “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规划、组织、协调方面的管理能力”[3],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与分析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的优质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作者:黄栮东

  第2篇: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一、公共管理专业的概述


  国外的公共事业管理建设发展得早,在改革开放后,国外的公共管理经验及方法传入我国,而这时我国的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也逐渐建立起来,这就迫切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来管理这些公共事业机构,就是这样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始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发展成了一定规模,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逐渐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一个较为完整教育系统。从公共管理专业产生的背景来看,公共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管理理论、技术及方法等各方面知识,并且能运用这些知识在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目前各高等院校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以及公共事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学、公共财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起源不在我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晚,因此各高等院校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不够深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小


  由于目前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意识不强,不少高校会将公共事业管理与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专业混同,导致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虽然高校开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是很多院校对此专业都是不够重视,报考的门槛比其他专业,对具体课程的设置也只是随意安排,没有专业性,师资的力量也很薄弱,似乎就是让学生混一个大学文凭。此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很重要的,但一些高等院校在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时往往会被忽略掉。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可能是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起步比较晚,虽然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但是各个高等院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方向还是比较模糊的,专业方向的设置比较乱,而且很空乏,没有明确的目标。


  (三)就业前景不乐观


  很多学生往往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同于考公务员,认为毕业后考公务员或是考事业单位才是这个专业的出路,而公务员的考试就是万人过独木桥,虽然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培养管理人才,但是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的需求没有那么大,而现在却有10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人数远远比公共事业机构需求的人数要多好几倍,致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严峻。


  三、建设思路


  针对前文所述的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如下:


  (一)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师资力量


  首先应该要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开展核心课程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其次是核心课程要突出专业特色,而且是要结合市场实际。第三,要注重增加实践课程,学生平时上课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也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不要让理论与实践脱离开来。最后是开展一些选修课,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此外,还应增强教师队伍,可以外聘有公共事业管理实际经验的社会人士为学生们授课。


  (二)明确培养方向


  各个高等院校在开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自己院校的特色树立明确的培养方向,发挥本校的优势灵活把握培养方向。例如在医学院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发挥其医学的优势,培养医院管理方向的人才,师范类学校可以培养学校管理方向的人才。


  (三)拓宽就业范围


  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严峻的情况下,不应该将就业的范围仅局限于考公务员或是事业单位,或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几个领域,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到社区或农村,西部地区等管理部门就业,也可以到非政府机构,到企业的管理部门就业。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学校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四、结语


  目前来说,各个行业都需要具备专门的管理知识,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来进行管理,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探讨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从错误中学习,逐步完善公共事業管理专业的建设,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适合的管理型综合性人才,为我国的公共事业服务。


  作者:程娟

  第3篇: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四重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诞生于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国内背景,并受国际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启发,“小政府、大社会”成一时国民期许之急。公共事业组织承载着国家社会职能转型之使命,专业发展十余载,办学方向急速扩展,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但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办学质量堪忧,专业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依然面临四重困境。


  困境一:学术理论超前与社会实际落后之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西方舶来品,理论源于新公共管理思想,其主要观点是倡导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受制于历史因素,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较低,但被认为发展空间巨大。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以娄成武和崔运武为代表)看到了公共事业的广阔前景,遂向教育部申报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


  但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实况并不等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生态,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也远非发达国家的水准。孙孝科认为,作为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的倡导者与先行者们更多的是囫囵吞枣式地照单全收,由此引发的专业水土不服便自然不可避免[1]。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是未来政府治理转型的一个方向,但中国的社会状况、政治制度与市场规则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出入,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虽已起步但发展不充分,市场化阻滞因素依然存在,潜规则较多。在市场化过程中,承接公共服务的机构跟政府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牢牢把握在政府手中,不愿放手。公共服务的垄断经营还很普遍,特别是从行政转制的事业单位,依然有较强垄断部门的色彩,其中包括对就业机会的垄断[2]。事业单位的职位有限、资源稀缺,人员流动小,招聘干扰因素大,不利于公共事业专业人才的进入。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诸多社会公共事务主要由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管理或合作治理,因此,西方公共管理人才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非营利组织[3]。但经过这些年的改革,我国政府的职能与体制改革依然滞后,行政事业一体化的基本格局未变,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依然有限。专业发展超前社会现实,事业单位行政化、社会团体官方化最终导致人才吸纳机制的固化与垄断化,甚至部分呈现腐败化态势,人才进入的“透明墙”壁垒依然存在,限制大量公共事业专业人才的进入与发展。公共事业服务人才还未形成市场化、规模化需求,但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却蓬勃发展,十几年时间已有超过四百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自然形成学术理论超前与社会实际落后之间的矛盾。


  困境二:社会认知混乱与专业认知混沌绞织之困境


  按照郑代良等人的总结,社会大众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认识模糊,即不知道本专业是干什么的;二是认识狭隘,即认为是培养公务员的;三是认识单纯,即认为此专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特别吃香,在中国乃朝阳专业,前景一片光明[4]。


  总体来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认知度低、认可度低、影响力低的困局。某些企事业单位招聘部门并不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专业的学科性质、培养目标模糊,招聘时往往遗漏该专业。从公共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产生路径看,受制于“路径依赖”的影响,管理人才更多的是在各职能部门及专业人员中产生,单位很少直接招聘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缺乏进入机会。以高校系统为例,学校的管理精英多来源两种途径:一是各行政职能部门,如各处室;二是专任教师。其中行政职能部门的人才通过两种方式产生:一是直接招聘的专业人才,如计财处主要招收财会类专业、人事处主要招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二是从各学院抽调,比如从辅导员、团支书、党支部书记这类群体调入相关部门。从理论上讲,学校的校办、党办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对口就业部门,但这些部门的人才多数是内部调任,很少直接招聘。这种现象一则说明“路径依赖”依然存在,二则显示即使像高校这种场域也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缺乏认知与重视。


  专业师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混沌不清,存在“变异论”(席恒,2003)、“准公务员论”、(董克用,2003)、“泛管理人才论”(彭国甫,2004)、“超前论”(赵立波,2005)等诸多定位。笔者曾参与过一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的讨论。事实上,老师对本专业的定位也不清晰。历届全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讨论最多的依然是本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建设及就业等现实问题,但讨论并未达成共识。虽然同属于公共管理下的二级学科,但某些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开设与培养目标及行政管理无明显区分度。


  专业人士认知混沌不清,学生的认知既迷糊又困顿,不知道出去能做什么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疑虑。孙孝科的调查显示,只有16.63%的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较了解[5]。一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知是“公管=管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


  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文教、环保、体育、卫生、社保等八个专业方向,但目前尚无一所院校開齐上述八个专业方向[6]。各学校授予的学位庞杂无章,涉及管理学、教育学、法学、医学、农学等不同学科[7],学生就业无所适从。从调研的情况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不知道自己的就业出路,不清楚自己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处,也不清楚自己未来能做什么,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他们表达最多的词汇。


  困境三:专业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之困境


  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文教、环保、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12年教育部最新修改的公共事业管理培养目标为“能在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8]。


  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宏大,复合型人才可能走得更远,但前提是有一技之长。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主要做到的是“博”而缺乏“专”,致使“人才”没有进入发挥场域即被淘汰。专业能力培养之“博”与社会需求之“专”的矛盾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根据对全国公立高校本专业的已就业学生统计数据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是到企业就业,平均比例占总毕业生数约40%;攻读研究生,约占30%;到事业单位就业,约占25%;最后,到政府机关就业,约占5%。企业化就业成了主流[5]。


  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招考中,指明招收公共事业管理的职位数量非常有限。笔者统计了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结果显示,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位共4个。2015年下半年重庆市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中直接注明招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位数为0,招公共管理类的职位共6个。以此观之,政府并未给予公共事业管理任何政策上的扶持。学生就业选择空间小,机会有限,造成专业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困境。


  按照目前的专业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似乎更适合在职人员进修,且核心是公共事业管理精英的进修。因为高级管理阶段对管理者的要求不是专业技能,而是宏观视野,需明大势,定战略,决方向,涉猎广域知识,特别是人文社科,多学科的交叉学习正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优势。


  困境四:精英的专业定位与非精英化教育之困境


  研究公共管理或社会学等领域,有两方面积累为佳。一方面在于经济基础,以便解经济困顿之忧。原因在于公共领域的实务工作或研究皆非一日之功,短期内断无创造直接财富的良机。若非有一定经济基础,则将有生存之危。另一方面在于立公共精神。公共事业多为非营利机构,多数并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或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本。学此专业需有一定公共精神,方能在事业中有所精进。简言之,公共事业管理更适宜具有一定财富积累之家又不失公共精神之精英为业,而对尚需解经济困恶之士显然不宜。


  从十八大后,公共机关及事业单位严格财经纪律,规范公务开支,机关事业单位福利待遇多数被削弱,某些人因此无心工作,给不少进入这些单位的年轻人带来职业发展的困扰。但与此反差的是,近些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规模扩张迅猛。1997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分别向教育部提交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纳入本科招生,1998年教育部批准了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110302。1999年两所院校开始正式招生,2000年,已有57所院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1年发展到132所,2003年则有220多所高校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截止到2015年8月,查询搜狐大学信息库,共有406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但一些人的调查显示,2009年年底,全国已有472所高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9]。


  大规模的扩招会产生两方面的遗瘤,一则源于师资队伍。与多数文史哲专业类似,公共管理类的师资不可能通过短期培养与培训而成,招生规模的扩大将面临师资短缺和水平不高的问题。笔者的调查印证了此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老师成分多元,包括社会学、经济学、行政管理、政治学、教育学等,一些专科学校还涉及医学卫生、农学、体育等方面的专业。由于2003年才有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学科建设层次依然较低。目前,全国还没有公共事业管理硕士和博士点,高学历教师缺乏,多数二本院校无力吸引公共管理类的高学历人才,教学水准和学术水平难有保障。二则来源于生源状况。从搜狐大学信息库查询系统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平均录取分与校内其他专业相比,录取线多处于偏低位置。大规模扩招后引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大众化生源与精英化定位矛盾。


  师资队伍的缺陷,加之学生志向与素养的问题相互胶着,将危及专业的生存之基。按照目前的招生模式与招考规则,学校无力从除分数以外的其他方面筛选生源。在现有教育投入与分配规则下,学校首先必须保证招生规模之稳定。对公共事业管理这个冷门专业而言,生源问题更严峻。笔者调查的一所院校显示,在计划招录的45人中,差额13人,需要调剂。其中文理科录取线恰是学校最低调档线,文理科录取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皆差5分,生源数量和质量难有保证。


  对学生要求方面,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需在专业上有所精进外,还需在个性、人际交往、领导协助等方面有所专长。肯尼迪政府学院(KSG)认为一个公共部门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必须具有技术与数据分析能力、相当高水平的管理才能和很强的使命感及卓越的领导艺术,唯有如此才能算得上一个优秀的管理者[10],但培养对象管理潜质的不可选择性一直是困扰各高校难以解决的问题[11]。


  师资队伍的缺陷同样制约着专业发展,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和多元性意味着老师来源的多样性,但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资源整合,而可能是资源的分散和割裂。调查发现,出身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老师相对偏少,“游击队”与“正规军”的比例失衡,高学历的公共管理出身的老师更稀缺。笔者调查的两所学校近三年连续招聘公共管理类博士生,却无人应聘。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的普遍情景是:年轻老师比例高,专业出身的老师比例低,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很多学校在该专业的师资配备上将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机械拼凑在一起,能够系统教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老师缺乏[12]。“先天不足”、“量少且不精”的尴尬局面[13],加之专任教师学科专业的分散性,导致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因缺乏核心团队领袖,缺少学科带头人而难以整合分散资源,在专业发展上难有建树。这一点一直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作者:赵鹏成等

  第4篇: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院公共事业管理始建于2002年,于2006年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已有11届毕业生,另有13、14、15级在校生5个班总计354名学生。2005年公共事业管理分设行政管理方向,行政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始独立招生,在2010年开设人力资源方向,2015年新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近十几年的建设,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公共事业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面临一些困境。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专业定位不清,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偏少,就业质量偏低


  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基本能力,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镇社区从事综合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毕业生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就职,而非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就职人数较少,这些部门招聘岗位有限,逢进必考,竞争非常激烈,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不超过总人数10%。毕业生整体上就业面比较宽,就业率比较高,达到98%以上,但就业层次不高,专业对口率偏低,就业质量不高。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涉及面的广泛性,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认识不够清晰,没有根据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生的生源质量等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从而影响到专业培养的针对性、知识结构的层次性、能力素质在具体要求上的合理性。


  (二)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上出现趋同化倾向


  1.课程结构不完善


  课程结构主要是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五个模块,基础课程中包含有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偏多,任务繁重,方向课程设置不突出,方向不强,专业特色不明显,且选修课选择方向不明确,素质课程偏少,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由于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导致与其他学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出现趋同倾向,培养目标无差别化。


  2.课程设置缺乏弹性


  课程设置不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偏多、陈旧,而刚性的课程体系设置又限制了课程调整的空间,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大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3.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以知识灌注为主


  学生应用型的专业能力不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够、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业不精,以致毕业后就业竞争力比较弱。


  4.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多流于形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应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但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训的教学设施比较差,适用教学软件不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实验、技能训练、集中性实践、专业实践、专业实习安排多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而校外实践、实习需要到企事业单位一线顶岗完成,由于一些部门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不高,使得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学生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办公杂事。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师资力量


  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表现在数量上的不足和结构上的失调。师生比突破了教育部“黄牌”底线(1:22)[来源于: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2004]2号文],这给学院的正常教学造成沉重负担:一个教师一周工作量20-30课时居多,影响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很多专业教师每天疲于应付教学工作,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更极少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公共事业专业的年轻教师比重大,35岁以下占到75%,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师资力量,加剧了专业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制约了学科的发展,降低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影响了教师的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工作等。


  由于上述困境的存在,我院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及工作岗位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在转型期间有必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改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伟教授曾说过:“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这句话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定位问题,对于专业建设,同样也需要找准位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掌握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职责要求,利用自身的优势,咨询有关专家,凝练专业发展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转型期设定为培养区域社区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使得人才培养方向性更强,着力点更准,进而提高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提升就业质量。


  (二)构建管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布局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中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意“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大部分(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专业平台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关键知识,在选修课程中增加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尤其增加技能课程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就业的必备技能。


  图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适当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体验现实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现状,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强调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优势的基础上,还应突出学生在某项职能的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强调方向模块——按社区社会工作专项方向职能设置课程群,建立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克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不够深入的缺陷,充分融合了现有“复合型”和“专才型”教育的优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形成以能力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设置“方向模块”的特色课程,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缓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宽泛”的弱势。


  2.重视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1)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公共技能中计算机技术应用实践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上包括专业的技能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在课程设置中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达到25%以上。实践教学上内容安排应充实、详细、明确,并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尤其对于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应要求明确,保障有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融合


  校内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要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设置与实训装备统一起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有所练,学有所训,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同时要以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相关岗位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更新设施,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提升学生训练效果。


  (3)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政产学研相结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平台。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相结合和校地合作教育模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起到很强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启智服务。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第一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按照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及助人自助的理念,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社会责任感,也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能力。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及担任班级职务、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通过学分的来考核,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3.改革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提升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改革课堂教学,一是加强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训练。当代公共管理科学教育的精髓在于案例教学。案例学习有助于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正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情景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将理论知识有效模拟出来,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二是改革学习成绩评定方式。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闭卷试题的命题制度上,鼓励教师多出能够反映能力和素质的试题,尽量减少机械性和背诵式的试题;第二,在考试形式上,尝试采用口试、情景模拟以及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鞭策学生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而不是束缚学生学习、窒息学生创造性的包袱。三是组织专业技能竞赛。通过撰写计划书和社区活动策划方案、危机应对等比赛的实战演练来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


  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提高。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深厚的职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要改变高校与社会的脱节,关键要从教师抓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不仅仅是鼓励教师取得社会工作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是推动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实践,与社区管理实践相结合,将教师培养成既掌握管理理论又具备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同时除了要加强教师的内部学习和专题研究之外,还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了解外部企业的管理动态和发展动向。


  三是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一方面,直接从业界聘请实践能力强的资深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将行业最新信息、成果、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与社会息息相通的现实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为理论教师参加职业技术职务考试提供便利条件,定期选派理论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让其承担一定的项目任务,学习现代技能和经营管理,从事最新项目科研课题研究,为企事业解决难题,创造实际经济价值。这样做,也利于在现场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能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纳入课堂讲稿中。


  作者:李秀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444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