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基于执政思想资源视角的和谐社会理念价值研究

基于执政思想资源视角的和谐社会理念价值研究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015 ― 03

  

  一、执政思想资源:政治共同体整合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执政思想资源是执政资源的思想性、理论性或精神性的部分。对执政资源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广义的界定认为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在领导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可利用的支撑元素〔1〕。狭义的界定认为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可资利用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的总和〔2〕。从概念的准确性和周延性来讲,狭义的界定更为合理,反映了执政资源是执政者为履行执政使命和巩固执政地位服务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执政资源在执政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一个政党所拥有的执政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利用和掌控执政资源的水平以及开发和拓展执政资源的能力直接反映了该政党的执政能力,决定着该政党的执政前景〔2〕。从特征来看,执政资源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其存在与发展是一个变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执政资源的不足与过度开发,都会影响执政效率,甚至造成执政风险〔3〕。因此,执政党需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执政资源。

  由于执政思想资源是执政资源的具体组成部分,因而对执政资源的内涵和特征的认定也适用于执政思想资源。概略地说,执政思想资源是指执政党为履行执政使命和巩固执政地位可资利用的各种思想性、文化性或理论性元素。从形态来看,执政思想资源是指执政党得以保障和巩固执政地位所依据的主导性的主义或理论,主要表现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从缘起来看,执政思想资源是从各种思想资源中吸取的适合执政党执政需要的内涵科学性、合理性的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执政思想资源作为精神性和理论性内容,在执政资源系统中地位十分重要,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这种地位会日益凸显。现实地看,党和国家控制的意识形态资源,随着文化领域的开放以及利益多元格局的形成,其影响逐渐减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资源已逐渐大众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人们的意识形态意识有不断淡化的趋势〔4〕。并且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指导力、影响力和凝聚力都有所下降,这导致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和执政思想不断遭遇危机。意识形态影响力和凝聚力弱化以及执政主导思想解释力、指导力弱化的现实要求执政党更加注重执政思想资源的调整、重构和完善。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执政思想资源建设不仅是强化执政党意识形态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凝聚和整合政治共同体的需要。现代国家可以看作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就“中国”这个政治共同体而言,具有多个民族、多样文化、多元生态等差异化特征,对于这样一个差异化明显的政治共同体而言,就需要寻找一些凝聚和整合政治共同体的纽带和因子。在当下中国,共产党是政治共同体的领导核心,也是政治共同体融合的组织基础,但就实现政治共同体的有效整合和凝聚而言,仅仅具有物质性和组织性纽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精神性或文化性纽带,文化的认同和整合是最持久和强有力的。文化的整合除了营造和发展具有共性特征的文化外,另外一方面就是执政者努力塑造社会中绝大多数群体和主体都认可的思想或理念,也就是执政者要努力发展和扩充执政的思想资源和基础。如果执政者不能很好的从思想和文化层面来整合和凝聚政治共同体,那么执政者的执政地位就会面临危机和困境。

  

  二、和谐社会理念:执政党扩展执政思想资源的有效尝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和根本指针来领导中国革命。在革命过程中,曾出现过机械照搬西方理论而导致革命曲折的现象,在革命处于困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主张走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思想逐渐获得了主导地位并逐渐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取得了改革和建设的巨大成就,而改革带来的成就也增进了公众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可,在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进党章,成为共产党在建设年代执政的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而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执政党的执政经验和规律,总结出了执政党长期保持执政地位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执政党建设获得了思想资源的指导。

  虽然各个时期的主导思想适应了当时革命、建设的需要或主题。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的分化、社会的转轨、思想的多样,以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渗入,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性执政思想不断受到各种非主流的思想因子的冲击,一些人在各种思想和思潮的影响下变得游离不定,有些人甚至背离了主流和主导思想。可以说,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思想的影响力、整合力和控制力遭到弱化,而主导形态意识本身发展和中国化的不足也弱化了主导意识形态的解释力、指导力和吸引力。在这样背景下,执政党要保证和巩固执政地位,就需要发展出适合各阶层、群体的具有包容性、共识性、普遍性的指导思想。而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也不断认识到需要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来保证执政地位和凝聚政治共同体。可以说,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表明共产党在扩展执政思想资源为执政服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功。和谐社会理念是具有共识性、融合性特征的思想和理念形态。和谐社会思想和理念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整合力和包容性,是因为这一思想和理念集合了多种思想的优秀因子,也契合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从思想来源看,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理念可以在马克思主义、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找到根据。千百年来,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从孔子的大同世界、耶稣的天国说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无不展示了一幅幅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画卷〔5〕。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宣言》等书中,一再“提倡社会和谐”。马克思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5〕。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了初步描述,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6〕。可以说,和谐社会思想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预设的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不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而且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7〕。在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形态的思想和文化中,也有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在西方思想史上,作为毕达哥拉斯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天体谐音说”认为,“整个字宙是一个大的和谐”。在文艺复兴以后,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人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而当代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社会均衡论、协和社会论、社会系统论思想都是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5〕。

  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资源中,和谐及和谐社会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关于和谐社会的设想和描绘源远流长,追求人际和谐、天人和谐、身心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儒家伦理文化历来推崇“和为贵”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大同”理想、“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就是对“和”这一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的生动论释〔8〕。可以说,和谐及和谐社会是中国历代知识人的孜孜追求,也是执政者的基本追求,虽然和谐的思想从未实现过,但却塑造和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坐标,中国人在这样的“精神家园”里繁衍生息。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是对儒家和谐思想的继承、弘扬和发展,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对儒家和谐思想的升华和创新〔8〕。

  基于和谐社会思想渊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和谐社会思想具有整合多元社会思想的优势,体现了中国乃至世界思想的先进元素和共识性内容,所以和谐社会思想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共识性和整合性特征。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和谐社会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而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也表明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开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执政思想资源,这是一个巨大转向。历史的审视,共产党在较长历史时期内是一个具有“反传统”特点的政党,在革命和建设的较长历史时期,共产党对传统思想和文化都持一种相对否定的态度,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复苏,随着新儒家影响力的扩大,共产党开始转变对传统的态度,开始注意利用获得国人广泛认可和具有历史积淀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合理的优秀的元素为执政服务。执政党不断认识到传统思想本身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以及利用传统思想来整合政治共同体的巨大意义,执政党开始努力在执政思想和意识形态中摄入传统文化的因子和成果,可以说,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表明执政的共产党在利用传统思想资源为执政服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功。

  

  三、和谐社会理念:执政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可贵成果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政治共同体的精神支柱。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所拥有和依托的精神家园,是指这个共同体历史形成并发展着的、具有精神支撑功能的精神文化系统,是成为全体民族成员精神生活依托和归宿的一个文化空间〔9〕。 在精神家园中,政治共同体内的各个群体和个体都能找到自我可以依赖的精神性或文化性的因子。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定性角度讲具有如下几点特征:它主要体现为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和标志;它以共同价值和价值观为标志,主要是指各民族认同程度最高、最普遍、最具典型性的价值观念;它具有大众化的信念、信仰功能,是人民大众“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它是民族生存发展实践的切实反映和积淀〔9〕。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精神家园具有精神性、普遍性、信仰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历史地看,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和核心精神,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文化及其所倡导的一套理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元素和样态,在这一文明和文化成果的支撑下,虽然中华民族历经战乱和分裂但仍然繁衍生息。不过,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随着中国革命的兴盛,传统的思想和文化资源受到了外国势力的干扰,也遭到内部力量的排斥,传统的文明和文化成果几近中断,而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所形成的精神家园也逐渐破碎。在这样背景中,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利用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重新为广大中国人尤其是劳苦大众确立了新的精神家园和生存支柱。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主义,它是精神性的内容;作为一种真理,它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作为一种理想,它是共产党的基本信仰;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可以通过实践来实现。可以说,共产主义具有了精神家园所内涵的要求和特征,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共产主义理想激励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浴血奋战、艰苦努力,创造了独立自强的新中国,也使中国人初步构筑了安康、幸福的生活新世界。

  不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性地缓慢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构筑的共产主义精神家园的可塑性、可感性和可及性在当下社会形态中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而新时期以来,在外国思想冲击下,以及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也经历了从坚信能够建成共产主义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疑惑和迷茫。在这样背景下,如果执政党不利用新的元素来补充和改变既有思想的不足和问题,如果执政党不能创造一个当下民族共同体成员可以追求的具有可造性、可感性、可及性和可求性的内涵当代特征的精神家园性质的一套理念、思想和理想,那么执政党就难以有效说服大众“跟党走”。可以说,这样的现实促使执政党思考和寻找新的能够凝聚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性质的理念和思想。而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出现表明党找到了新的思想资源,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形态具有精神家园的四个特征,同时,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形态符合精神家园共生、共识、共建和共享的基本定位〔9〕。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土生土长并不断吸纳各种文化而造就的一种独特文化体系,具有共生特质;和谐理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共同认可和接受的精神价值系统,是共同体成员的一种共识;和谐社会需要由中华民族各阶层共同建设而成;和谐社会也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享有的精神生活空间。虽然和谐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乌托邦”性质,但和谐社会具有可感性和可建设性,和谐社会思想也能够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到历史根据,具有深厚的中国底蕴。可以说,和谐社会理念是融合了“中、西、马”的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思想和理念形态。因此,和谐社会理念一经提出,就获得巨大认可和赞扬。可以说,和谐社会是在共产主义目标实现相对遥远的背景下执政党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可贵成果。

  

  四、和谐社会理念的启示:执政党需要继续扩展执政思想资源

  

  和谐社会理念及其意义启示执政党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执政思想资源,从而不断弥补既有思想资源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同时,也启示执政党不仅要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寻找执政所需要的资源,也要在其他国家和民族思想中寻找符合中国人民口味和中国发展需要的思想资源,从而使共产党形成具有极大包容性和整合性的执政思想资源来凝聚和连接“中国”这一政治共同体。为了有效的科学的扩展执政思想资源,执政党需要以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构造为范例,进一步把握扩展执政思想资源的方向、方法和要求。

  就方向来讲,执政党在扩展执政思想资源中需要注意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主导地位,防止执政方向和方位的迷失和错乱。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主导地位是党“不变质、不改向”的需要,是保证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也是使执政思想具有连续性的前提。为了保证在扩展执政思想资源中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更多的思想和理论成果融合进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中;另一方面,需要在多种思想、多元理论中进行甄别和筛选,将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具有巨大冲突性的思想排除,也需要防止不符合中国需要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就方法来讲,执政党在扩展执政思想资源时需要在理解人民大众的诉求和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各种适合性的思想资源,这就要求执政党不仅善于从过去的中、西方的思想中获得执政资源,也需要从当下人民大众创造的具有先进性特征的思想中获得执政资源。关注当代大众的需要和吸纳大众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体现执政党指导思想当代性和先进性的要求。

  就要求来讲,执政党在扩展执政思想资源是需要理解和理清各种思想的层次性、重要性和方位性,即是说要注重在扩展思想资源时构建一个具有完备性、层次性、系统性、协调性、延展性的一整套思想和理论体系,形成执政思想资源大系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476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