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严惩“边缘腐败”,净化社会风气

严惩“边缘腐败”,净化社会风气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边缘腐败”的含义

  “边缘腐败”是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游走于法律边缘的一种腐败现象。因其涉案行为常常介于情与理、德与纪、公与私、作风与法律之间,在学界乃至法律界对其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迄今尚未有准确的定义和明确的界定,研究者们对这一现象的称谓也不尽相同,有人称之为“边缘腐败”和“微腐败”,也有人称之为“亚腐败”与“隐形腐败”等。但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边缘腐败”是公职人员将公职权力运行于灰色地带或法律盲区,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所谓的“潜规则”成为了“边缘腐败”的依附。这种把利益交换融入到公权之中,使公权脱离了原有的公共职责而倒向私欲一边,变成了以权谋私的工具,变成了权钱交易载体。导致人际关系异化,权力变成了“人际关系”和“潜规则”的附属。从而,严重破坏了公平正义,恶化了社会风气,助推了不正之风,进而成为了权力腐败的温床。

  二、“边缘腐败”的特征

  “边缘腐败”作为一种非典型性腐败现象,它的行为标志是介于规则与程序边缘的一种腐败。在性质界定上,既有作风问题与违法因素,且又不足以构成违法或依照现行法规无法准确界定的行为。与传统意义的显性腐败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一)视觉上具有模糊性。“边缘腐败”的模糊性包含两方面:其一是“边缘腐败”本身具有模糊性。“边缘腐败”行为往往处于情与理、纪与法、是与非、公与私之间。因而,极易模糊人们的视线。其二是主体行为界限不确切,权力边界不清晰。既表现在组织内,也表现在组织外,如上下级之间职权界限不确切。

  (二)形式上具有隐蔽性。与传统意义上的严重腐败相比,“边缘腐败”处于程序和规则的边缘地带,其形式隐秘、不露破绽,不易被察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如人情世故、人情往来等形式,往往以伪善的外在,与党纪、党规打“擦边球”。

  (三)存在具有普遍性。“边缘腐败”的普遍性是指,其存在范围广、领域宽,参与者众多。因其涉及作风因素,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发展具有衍生性。“边缘腐败”较多地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出现在群众眼皮子底下,人们往往有目共睹,并自觉不自觉的参与其中。从而干扰了主流价值观趋向,客观上培育了低俗病态的“潜规则”文化,为滋生腐败提供了市场、培养了后备力量。

  三、“边缘腐败”的产生原因

  “边缘腐败的泛滥”,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究其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封建思想的影子,又有转型期制度衔接的特殊因素。在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世故、“人际关系”等非主流文化,与转型期的各种矛盾暴露错中交织,客观上给“边缘腐败”提供了成因。

  (一)利益诱惑、名利欲望,是“边缘腐败”的行为动机。在传统低俗文化中的“人为钱死。鸟为食亡”,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等,都在阐述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弱点。比如在“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其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对于掌握着“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来说,虽然对其权力行使有特定的制度和规定,但公职人员首先是作为“人”的存在,同样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权力“灰色地带”,尤其是监管盲区,必然有利用权力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冲动。这是“边缘腐败”滋生的本能动因。

  (二)学习虚化、教育放松,是“边缘腐败”的思想根源。受不正之风影响,一些公职人员淡化了自我学习,放松了世界观改造。使自身素质退化,人生道德颓废,自我约束力下降,加之外来低俗文化的渗透,致使个别公职人员,面对待“边缘腐败”现象,却产生一种畸形的、侥幸的判断与认知,这种判断和认知又相互影响,反作用于主流文化、反作用于价值观判断,致使个别干部奉行“追名逐利”,追逐不法利益。这种思想表现在监管上,便是监督软弱、管理退化。其实相当多的“边缘腐败”至少属于作风问题,然而,为什么却是屡禁而不止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边缘腐败”存在违纪不违法或法不责众的片面认识。因而在贯彻规定中,或失之于宽、或失之于软,使“边缘腐败”有恃无恐、盛行一时。

  (三)机制转型、矛盾交织,是“边缘腐败”的社会成因。权力和监督始终是机制制衡的一对轴心矛盾,没有有效的监管,权利必然产生腐败。然而,在特定的转型期,制度的滞后是客观的,新旧机制交替同在,立法和党纪不可能立刻跟上经济社会的快速脚步。因此,一些公职人员便钻营制度的空子,与党纪、法规“打擦边球”,借助不成文的“潜规则”,施行“吃拿卡要”之风。十八以来,我党经过“反四风”、群众路线,以及“三严三实”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使党风政风得到明显好转,但作为一种病态文化,其残留于社会的影响、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却是根深的。

  四、“边缘腐败”的危害性

  社会风气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公约和规则。它不仅承载着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而且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是非判断。然而,“边缘腐败”却借着人情世故的外衣,堂而皇之地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将人与人的关系融入了钱权交易,使人际关系异化,价值观转移。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恶化了社会风气,损失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给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一)容易引发公职人员腐败犯罪。许多腐败分子正是因为顶不住诱惑、耐不住清贫,从一瓶酒、一条烟,开始,逐步摧毁了人生的防线,走向了腐朽堕落。原云南省烟草公司副总经理魏剑,在贪污受审期间,在“忏悔书”中,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贪腐经历:“我开始只是吃点、用点、收点小礼品和小礼物,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以身试法,以权谋私,收下了别人送来的大笔钱财礼品。”其实几乎所有贪腐史,都是从小贪小腐开始,到最后习以为常,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造成国家资源浪费,社会成本增加。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因沾染攀比奢靡之风,办公设施讲气派、公务车辆讲高档、公寓住房讲阔气,致使行政费用增加,社会成本加大。十八大前,社会上曾流行一种说法叫作“筷子底下一头牛、屁股底下一座楼。”等说法,就是对这种“边缘腐败”行为有力粉刺。

  (三)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边缘腐败”使一些干部、公职人员常常利用手中的职权,故意刁难、设置障碍,吃拿卡要,不给钱不办事。这不仅危害了党风政风,而且把社会风气带到了腐化颓废的地步,“潜规则”、“人际关系”肆意盛行,使价值观、荣辱观被扭曲颠倒,严重破坏了社会的良好风气。

  (四)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挥。“边缘腐败”的蔓延,干扰了市场的优化功能,破坏了经济秩序,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边缘腐败”蔓延的环境里,人的创新能力被“潜规则”和“人际关系”所取代,资源优化被扭曲。人的注意力、上进心被误导到投机、钻营上来,严重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五)破坏了稳定的群众基础。国家稳定归根到底是人民稳定。只有群众稳定,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稳定。但一些手里掌握公权的领导干部,为了一私之利、一己私心,无忌于群众利益、无忌于社会基础,把社会稳定置之不顾,不仅腐化着权利个体的心里,也腐化着人民群众的信心。扩大了社会不公因素,激化了社会矛盾,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坏了政府形象。广大群众无不为之深恶痛疾。

  五、应对措施

  “边缘腐败”,是一种隐性腐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我们在惩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严惩处”的办法。站在国家的层面,首先要把制约权力和监督权力作为完善机制、推进制度创新的重点,最大限度的减少制度漏洞,消除法规真空区现象。其次要延伸纪检监察的监督触角,强化纪监检查的组织保证。再次是要发挥群众参政监督作用,拓宽基层群众参政监督渠道,严厉打击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将专项监督与群众监督、预防教育与严厉打击结合起来,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从源头基础上铲除“边缘腐败”滋生的土壤。

  (一)完善法规制度。制度缺失是出现“灰色地带”的主要原因。没有有效的监督,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所以,制度设计要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而不能以公职人员的自我道德完善等“软指标”为前提。因此,要改变传统观念中,依靠个人品行约束来实现防腐拒变的思路。要通过刚性化的制度设计,堵住权力的滥用漏洞,并在完善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提高制度执行力。针对权力监督难以发挥作用的现实,在进行制度创新的同时,要注重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反腐,这是突破腐败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在制度设计中,即使是微小的“边缘腐败”,也要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并附有严格的处罚措施,一旦违禁,严惩不贷,以严格的执行,体现法规的严肃。

  (二)强化监督管理。对基层干部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是滋生“边缘腐败”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监督,把保证纪检的组织制度与拓展监督渠道集合起来,积极组织和引导群众力量参与到专项监督的行列中。从点到面,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的综合效果。

  (三)严惩边缘腐败。严厉打击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这不仅是彰显反腐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更是震慑和警示的发散效应,是一本“有禁而止”的正面教材。其次在推进完善法制建设上,要加大腐败犯罪成本。在推进刑事立法、严格刑罚适用以及规范行刑等方面,要以细化法律条文、提高法律针对性,来强化对“边缘腐败”行为的严厉性。要尽可能地提高贪污腐败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对小贪微腐犯罪的威慑力。使贪腐私欲在法律的天平上,不敢触碰刑罚这根红线。

  (四)加强廉洁教育。思想决定行为,理念决定行动。加强基层干部廉洁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构建拒变防腐的精神防线,不断强化党员干部抵制“边缘腐败”的理念和意识。“边缘腐败”与“潜规则”有着紧密的关联关系,“在推进反腐倡廉教育中,要注意群众宣传工作,在群众中培育和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新风尚,不断提升群众的法律规则意识。使全社会崇尚“显规则”、唾弃“潜规则”,营造一个让腐败无处藏身的社会环境。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边缘腐败”虽属“小腐”,但危害大,且多发生在基层。因此,惩治“边缘腐败”,在方法上,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抓好细节;在治理上,要坚持以完善制度、加强监督、推进教育相结合,规范机制约束功能,强化综合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群众参政监督作用,努力营造防腐拒腐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589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