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车贴语的社会语用心理透视

车贴语的社会语用心理透视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1.车贴用语的由来

  车贴语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出现在国外的赛车比赛运动中。很早在国外流行一句十分经典的车贴语:“熊出没,注意。”该标语出现在日本的北海道,在那里是作为路标,因为当地经常会有熊出没,以此为警示。许多地方都设有这样的标杆,甚至在标杆上还画有熊的头像。这句标语便成为一种时尚,被美国一家赛车俱乐部引用,在其所有的汽车运动选手的车后贴有各种标语。后来,这种行为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逐渐流行开来。二是, 认为源于有关交通法规规定,即驾龄在12个月以内的驾驶者应当在车身后部粘贴或者悬挂统一式样的实习标志,我国道路交通中最早张贴此种标志的是“新手”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车贴语逐渐呈现出多种发展态势。

  2.车贴语的特点

  2.1 字数简短

  车贴语一般是贴于车身后部较小的位置,且显眼的地方,况且一个较好的车贴语还附有相关的图案,在飞驰急速的公路上,要能以最短的时间给其他车主传递信息,这一局限性及其公用性就决定了车贴语必须简练,明了,很显然在字数上的体现则是字数较少,十分简短。如:(1)看,灰机;(2)奥,特曼;(3)别摸我;(4)奔驰的宝马。

  以上几条车贴语很显著地体现了字数少的特点,仅仅采用了三五个字,而表意却很明了,重点字突出。总览众多车贴语多以七字,八字,九字居多,至十七,十八开始逐渐减少,甚至十分罕见。

  2.2 字号的差异

  另外,有的车贴语在字号上也有差异。例如,比较重要的字眼则使用稍微大的字号,而起着连接或在车贴语中仅仅起着语法作用而无实际语用意义的词或字则采取稍微较小的字号。这样既节省了空间有又不单调乏味。例如:“人与人近点 车与车远点”,这样的车贴语,车主主要将两个“人”和两个“车”以及“远”和“近”的字体放大,而“与”这样一个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则使用小号字体。再如 “女魔头。”这则车贴语,车主往往将中间的“魔”字放大,有的甚至加上艺术字体,彰显凶神恶煞的魔鬼头像。给人以畏惧感,明白意思的车主都会自动避开此车,如此一个字的作用就彰显出来。和旁边的字连用,也不显单调和无中生有。

  2.3 大量仿拟辞格的运用

  车贴语使用了大量了的修辞方法,而经过我的调查,发现仿拟这一辞格普遍存在,且数量较多,体现了车贴语的典型特点。仿拟,这一辞格人们对其认识不一。徐国珍认为,“仿拟是仿照某种现成的语言形式而‘拟’创出一个临时性的新的表达方式的修辞方法。”[1]武占坤则认为“仿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辞效,适应特定的语境,故意仿效词语、句子或作品的格调,创造偶发性的语言成分或言语作品的一种修辞方式”[2]。上述两位学者对“仿拟”地理解尽管不同,但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仿拟的共同特点――有意仿照某一既定的语言形式而临时创造出偶发性语言形式的修辞手段。

  车贴语的仿拟现象可以分为仿词,仿语,仿句等。例如:(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来撞吧(仿“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2)哥开的不是车,是寂寞(仿“哥...不是...是寂寞。”这一广泛流行的格式。)告慰其他车主,俺开车开得很无聊,正想着有人来找点事扰扰我,而哪位车主整天没事干来找茬呢?仿拟达到的效果便是新颖别致,幽默风趣。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语言没有实际的载体和呈现场所,而车贴语正好满足了此需求,将变换万千的语言进行适当的仿照,给车贴语带来新颖别致的修辞效果。

  2.4 用语幽默风趣

  幽默是借助语言手段表达的,李军华指出“幽默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语境,运用轻快而诙谐的笔调,通过影射,讽刺,夸张,双关等手法批评和揭示现实生活中乖谬和不通情理的现象,暗示作者自己的思想、启发人们思考,产生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3]车贴语是车主与车主之间,人与车之间,或者说是车与车之间的一种交流,双方之间的一种润滑剂。人们在开车时,都希望大家开开心心,愉快地驾驶,家人都希望平平安安的回家,在今天这样一个堵车,占道,抢先的“怒路症”的公路上,任何交通事故都可能一触即发,给车主,家人及他人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而在这时,小小车贴语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减压效果,使得很多车主“一笑泯千仇”。例如:(1)我是肉肉,车是磨磨,大家都叫我们“肉夹馍”,好吃;(2)超级大面包,新鲜出炉;(3)93度的,来二两。

  2.5 易于上口

  这是从车贴语的朗读音韵角度来分析得出的特点。车贴语往往采用前后分句押韵,有时一些车贴语字数(音节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两两相对,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4]例如:(1)你让我也让,心宽路更宽;(2)碌碌无为,岁岁平安;(3)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2.6 大量引进外来词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大开,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通用语,在我国广泛推广以来,通过语言之间的相互融合,大量的英语词汇流入汉语。车贴语这样一种近些年才流行开来的语言形式,自然成了这种语际现象的主要阵地。车贴语的洋化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车身上屡屡呈现,首先他们大多是80,90后一代,接受外来新鲜的事物众多,使用洋腔洋调成了他们生活交流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车贴语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但这些车贴语也只是年轻一代之间交流的方式,而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则有些反感或是认为格格不入,莫名其妙。而我认为,无论在哪一语言领域都会出现这样的洋化现象,只要能达到娱乐大众,缓解行车压抑的作用,便都可以适当的引进,不至于单调乏味。例如:(1)BABY IN THE CAR;(2)MUM IN CAR;(3)High歌一路;(4)DO NOT KISS ME, I’M SHY。   3.车贴语所反映的社会语用心理意向

  语言伴随着一种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相应的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车贴语作为一种新的流行语,它必然反映相关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特征,以及它的变化发展也会随着社会心理意向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种社会活的语言形式。笔者就车主所选用的车贴语,做了一些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想表达的心理意向,以下是这次调查情况的总结表:

  从问卷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各式各样的车贴语都反映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车主心理意图。分别表现了他们的年龄和职业差异,每个车贴语都有他们独特的意图,都希望达到自己的警示目的。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社会心理意向:

  3.1 提示心理

  提示心理是指针对目前的个人需要而引起对方注意的心理暗示现象。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1911-1960)认为,“说话人总是通过说话来做事,不论他们的说话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明晰还是含蓄。”[5]对于车贴语的作用,每个人认识不同,有的人认为只有警示作用的车贴语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车贴语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而在其表达内容上仍将陈述的重点放在提醒、警示车辆和行人注意上。提示车贴语的大量采用,反映了社会的人文关怀。[6]要表达的意向却是要提醒车主及行人以安全为重,互相体谅。这是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互相关切与提醒,代替了僵硬的呵斥和谩骂。轻松愉悦地化解矛盾与冲突。给这个冷冰冰的道路交通带来了无声的宽慰。调查表中所反映提示心理的车贴语有(1)、(2)、(3),有提示后面车主,你当前车距太近。以防追尾的保持车距的车贴语,如(1)、(2)、(3)用语十分含蓄,如例(1),“撞车”、“追尾”换做“吻”,这样将整个气氛渲染得缓和,使用拟人手法,将车与车之间的关系也亲密化。总之,这些车贴语比简单的“请保持车距!”等单纯的起提示作用的警示语更具生命力,如果一直停留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层面,则不能形成如当前这样庞大的提示车贴语一族。

  3.2 求安心理

  提示心理是得到车主及行人的注意,那么求安心理则是希望安全行驶,保得彼此平安。车贴语作为汽车的附属物,本身就是为车主即驾驶者服务的,而服务和道路运输中,安全是第一,这是所有车主共同的愿望和心理诉求。安全保驾类车贴语是社会求安心理的反映。[7]

  调查表中反映求安心理的车贴语有例(6)、(7),例(6)赶时髦直接用英文“MUM IN CAR.”甚至在旁边附上大肚子孕妇妈妈的图案,形象生动。很简单的陈述一个事实,而很自然的告诉其他车主,注意行车安全,为保母子平安,求得车主体谅和照顾。此类表明车内有弱势群体,孕妇或是老人,将这些词眼以车贴的形式展示给其他车主,以提示和求得安全驾驶的作用。

  3.3 调侃心理

  调侃心理是指用语言方式与他人开玩笑或是嘲笑他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大多数车贴语可以分为自我调侃和调侃他人两类,但普遍都是为了娱乐大众。例(4)、(5)是典型的调侃类心理,例(4)自我调侃“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路。”调侃自己对路况不熟悉,一直在迷路,让后面的车别跟得太近,首先从贬低自己的能力出发,语气没有那么强硬。而例(5)“别嘀嘀,再嘀熄火。”有些威胁其他车主的意思,在紧张烦躁的堵车环境下,再来连串的鸣笛声,势必给车主们带来更加焦躁的情绪。这则车贴稍微有些强硬,威胁到听者的面子,是提及听话者将来的行为如何,命其不得不停止催促这一行为,否则就会熄火。

  3.4 娱乐心理

  车贴语中,蕴含娱乐心理的车贴语数量十分多。因为在当下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加快,特别是北、上、广这样的沿海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印证了城市的节奏,道路上飞驰的汽车更是典型的代表。人们整天生活在这样一个紧张的环境下,更需要身心的放松,那么车贴语,作为城市汽车传达出的无声语言,便肩负着这一重任。这样的车贴语多采用夸张,双关等修辞,能给焦急排队等待、处心积虑的车主以舒缓情绪的作用。例(10)大家都清楚,碰碰车是纯属娱乐性的项目,与交通工具根本搭不上关系,也不存在碰碰车驾照这回事。车主用形象的比喻,换个角度说明自己车技比较差,既不伤自己面子,也让其他车主有心理准备,懂得避让。

  3.5 炫耀心理

  炫耀心理是一种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优越感的心理暗示。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汽车本身就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当然汽车也有各种不同档次。特别是在80、90后,以自己的车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富有程度。例如(9)典型的以自己的车型和车身结实来向其他车炫耀自己的强势心理。而车体庞大,比作石头般坚硬,你一般的小型车敢来追尾吗,显然是鸡蛋碰石头,自讨苦吃。语气有些盛气凌人。

  4.车贴语未来的流行动向

  车贴语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元素,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流行语言的广泛传播,其发展态势和潜力无人能估量。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视角对车贴语未来的流行动向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首先,从语言的发展角度,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思维和作为思维外衣的语言也必然呈现动态的发展态势。而车贴语这样一种游动在城市里,接受和展示着城市发展速度的重任,显然它便是新流行语的前沿阵地。

  其次,从商业利益角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基本成为家家户户常用的代步工具,相关的汽车装饰美容行业如雨后春笋,车贴语也属于装饰的一种。虽然只是一句话或一个字,通过现代的科技字体转换,图文搭配,可以做出千姿百态的车贴语。极大地丰富了车贴语的呈现形式,使车贴语也成为一种展示个性的平台。

  最后,从社会用语规范角度,车贴语并非一种正式的标语平台,贴在车身上,往往是一晃而过,转瞬即逝。而正因为如此,大家忽视了车贴语的规范原则,我们往往会看到类似“我靠,又他妈超了,爽!”这是车贴语口语化的展现,虽是个性化的情绪宣泄,但却不雅,会给社会以反面的误导。既然已经存在,就应该避免此类现象大量广泛的出现,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我们应该在这个领域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规约。车贴语的批量生产和创作的自由性给其监督和规范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应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的基础上,明确规定类似于车贴这种传播媒介语言使用的规范。[8]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670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