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论社会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论社会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46-02

  一、关于社会舆论的历史和性质

  关于“社会舆论”这个概念的争辩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曾经在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1632~1704)的著作《人类理智论》出现[1],提到社会舆论在政府颁布命令时的重要性。该术语起源于法语的“l’opinion”,1588年第一次被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使用。这个概念的出现已经过都市化和各种政治、社会的发展过程。第一次,人们的思想被看重,作为政治争论的形式改变。社会舆论简单的就是一种起源于一群人的心理现象,把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意见、判断、评论和情感态度传到另一个人、另一群人。这种心理现象既可以是自发传递又可能是故意传递,如果传递现象被重复以及接受的范围扩大,它就变成了社会舆论。社会舆论也可以从社会偏见或者媒体操纵、运动而形成。

  按照信息来源,社会舆论含有积极性和消极性。如果社会舆论的信息来源是正确,它会变成有效信息,告诉我们公众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意见。反过来如果信息来源不够确实,它变成了谣言并可以被用于某种私利、某种不明的目的。社会舆论有时可以非常强烈地侵犯个人隐私,无论是对还是错。

  二、大众传播的概念与发展

  近几十年来,大众传播理论的数量和种类都稳步地增加。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在《大众传播理论》[2]中认为,人际交往的历史和范围远远超过大众媒体的岁数。大众传播始源的目的是一种宣传、运动,让人民对政治及宗教有一定的认识并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到了中世纪早期,欧洲教会设计了一些精心、有效的做法,以确保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这可以叫做大众传播,即使它用不到任何一个先进的传播工具。当大众传播变成印刷的形式,教会和政府都强烈地反对。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已经失控而且会引起不良的结局,16世纪的宗教战争就是明显的证据。当印刷术获得了特定的社会定义和文化定义,那就是大众传播的历史时刻。

  大众传播是一种过程,当一个人或一群人通过某个沟通渠道将信息发送到另一大群人,可以是人民也可以是某个组织。沟通渠道(传播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信息发送者往往是一个传播专家,一般是某个组织的发言人。大众传播跟个人联络的不同点就是大众传播的反馈一般是缓慢并间接的。

  三、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魔弹论”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风行一时的传播效果理论,又被称为“皮下注射理论”。该理论认为:传播具有极其强大的威力。受传者像射击手一样,面对着固定不变的靶子或是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的病人。只要枪口瞄准靶子,或者针头准确扎入病人身体的某部位,子弹或药水就会产生种种强大而神奇的效果。传播者只要使信息对准受传者,就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灌注到受传者的脑海中,迅速使受传者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这种观点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宣传部门的推崇和鼓吹运用而影响甚广,但是,由于它过分强调传播的强烈的主观意志而忽视其他传播要素(尤其是蔑视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深陷于泥潭之中。时至今日,这种理论已基本被人们抛弃。在社会学的角度下,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及表现。同时,社会舆论也有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塑造社会行为等作用。

  在现代生活中,大众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增强、发展生活各方面的民主性,组织、鼓励公众参加管理社会,将热门问题的舆论及时通知公众,造成社会共同的关注,能够促进或者控制某个问题。另外,大众传播对社会体制有影响,可以提出不少有效方法。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已经将社会的某一个人设立了信心、世界观和群众意识,协调个人的行动,从此增强了群众的积极性。大众传播已通过选择、强调、解释各种特殊事件,通过许多渠道把信息传递到公众,鼓励公众发表个人的意见、看法。因此,大众传播用了两个方法影响到社会舆论:感性和理性。

  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之间有着辩证性的关系。在一方面,大众传播越来越发展,为了满足公众不断增加的要求;另一方面,公众对传播媒体的运行产生了很多新的期望。这个关系的发展证明了传播媒体和公众的积极性。若是没有实践广泛的多样性,没有生活的迫切需要,大众传播几乎没有了创新,导致信息数量和质量都下降。而反过来,有了大众传播的努力,社会舆论的趋向则更明确,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更强大。

  大众传播传递的内容的真实性对社会舆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意义。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也取决于信息的真实性,因为它将决定公众对大众传播提出内容的态度,从而基于共同的利益进行讨论和评价。社会舆论评价某个主题的成熟度会是社会各种群体、阶层造成行动的基础。这意味着,社会舆论在大众传播的影响下形成,它的稳固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说话与行动。社会舆论的效果也是根据这两个方面而测量。

  大众传播在表达社会舆论的过程中要基于这些特性:反映社会的利益、具有急迫性以及引起社会争论。社会舆论的形成对各种公众组合的统一性有很高的要求。各种公众组合受大众传播的影响是大不相同,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阶层权益、心理因素以及跟传播媒体的互动都有差异。一个农民看报纸的频率不能多于一个白领,山村居民家里的电视机也不可能像城市居民家的有那么多渠道,城市学生跟互联网接触的机会也往往超过农村的小孩。每个公众组合采集信息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公众的生活理念、价值观、政治经验、社会积极性、学问水平就是大众传播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为了集合分散的公众能够统一地融入传播主流。这时候公众就可能通过大众传播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够代表自己组织、团体的志向。群体的意见跟社会的观点越一致,社会的连接性越强,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舆论的稳固。   在大众传播的影响下,社会舆论的形成经过三个过程:第一步是公众跟大众传播提出的问题“打招呼”;第二步是唤起关于该问题的社会利益;第三步就是开展大众范围的争论。可以看出第一步是最关键的,因为如果得不到公众的关注,即使提出的问题再重要大众传播也无法有效的运行。第二步提出“社会利益”的概念,就是塑造社会舆论最主要的支配因素。其中,个人利益在个人意见的形成中往往是最敏锐的,而团体的意见又是塑造社会舆论的本质。因此,从个人意见到团体意见最后形成了社会舆论这个道路就是一个辩证过程,这些意见层次会决定社会舆论对某个社会现象的关心和反应程度。

  大众传播通过传播渠道快速地把信息传递给公众,甚至可以使用直播这种最快的方式。大众传播系统既要向往大部分公众又要准确地找到目标对象。大众传播的运行是受着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传播系统直属单位的制度(比如国防部的电视台、工商部的报社、红十字会的广播等);第二就是自己的公众。这些特点会让大众传播在形成和体现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受到限制。例如:反腐败的新闻会是某些单位、组织、个人的威胁。处于不利的情况下,受威胁者会不择手段地覆灭、禁止那些反腐败的信息。面对这种压力时,有的传媒单位选择沉默,但同时也有不少传媒组织、记者为了人民的利益,时时刻刻努力地将社会的负面向老百姓告白。这些传播工作者已经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大众传播中的“大众”两个字。满足了大众的要求,等于满足了社会的要求。社会舆论是社会意识和社会行动的桥梁,只有塑造积极的社会舆论,大众传播才能唤起社会的精神力量和行动力量。

  社会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间断、充满自发性却带有规律性的过程。即使社会舆论的发展取决于客观规律,但在一个有发展方向的社会里,自发形成的社会舆论必须受控。社会舆论虽是通过大众传播而形成,但两者之间有着反向的联系。在大众传媒领域中参与者的分工是比较平衡的。两者都有接受、传递和评价信息的功能。

  社会舆论有着难以预料的性质。有时候,大众传播的影响范围超过传播专家的猜测,它可以造成美好结局也可以是消极后果。2005年至2006年间,丹麦销量最大的日报《日德兰邮报》曾刊发多幅涉嫌讽刺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引起伊斯兰世界的强烈不满。西方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受到严重影响,抗议和暴力致死处处发生。反对那幅画的人认为它已经屈辱伊斯兰教。丹麦大使馆在一些国家被放火,大约有几十个人已在抗议活动中丧生。此外,不少人宣布要杀掉那幅画的画家。另一个例如又证明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大众传播有时必须要改正、调整已发出的内容。《莫斯科通信报》(MoskovskiKorrespondent)2008年的报道已让俄罗斯媒体和公众一律吃惊。他们宣布总统普京和妻子柳德米拉已离婚,而总统将迎娶比自己小31岁、由奥运金牌选手转任议员的卡巴耶娃(Alina Kabaeva)。克里姆林宫的主人立即否认所有的信息,卡巴耶娃小姐的办公室也没有评论。六天之后,《莫斯利通信报》正式道歉,承认这是一条无根据的信息。

  四、结 论

  如今,大众传播往往把社会舆论的关注引到生活中被视为重要的事件。要确定某个事件或者问题的重要性一般由传播媒体来决定,但也有时候是按照社会舆论的要求。大众传播可以塑造一个新的概念、巩固一个定型中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已被定型的观点、破坏某个偏见。然而,进攻社会舆论的偏见和思维模范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大众传播越发展,公众发言的机会越多,国家的民主性也因此而增加。通过大众传播,公众能够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其中已出现不少有效的方案和建议,能够配合国家机构来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难题。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密切关系、日日成长就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637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