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重要拓展

“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重要拓展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中图分类号:A849.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4-0069-04

  自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概念后,党的历届领导人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多次对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而使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深化和拓展,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要求不断更新和提升。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这一特殊时期,总结和分析30多年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地拓展和提升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要求,对深刻理解小康社会的深远意义和广泛意蕴具有重要价值。

  一、科学概念的首次提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康”最早是指使民众休养生息。《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及中国,以绥四方”。后来宋代洪迈在《夷坚甲志?五郎君》中提出“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以后,“小康”就成为人们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现实愿望。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与中国共产党探索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紧密相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多次提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现代化”目标。但在中国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邓小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冷静地、深入地思考。1979年12月,邓小平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见,当大平正芳问及中国的发展目标和设想时,邓小平思考片刻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这里“小康”的内涵主要是指处于温饱水平和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之间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其评判标准和主要依据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实际收入。邓小平强调,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1982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时又提出,我们说本世纪末,也就是二十年改变中国社会面貌,不是胡思乱想、海阔天空的变化,而是达到一个小康社会的变化,“小康是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人均八百美元。”[2]838并强调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收入分配是合理的,因此到中国实现小康社会时,赤贫现象可以消灭。这是邓小平首次对“小康社会”内涵和内容的明确和直观的阐述和说明,从此,“小康”、“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逐渐成为言简意赅地表达中国老百姓对实现美好生活愿望和目标的代名词。

  二、党的会议的正式运用

  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并对小康社会进行阐述后,“小康”概念逐步得到全党的认同和接受。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二大报告把邓小平多次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构想,确立为我国近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3]这是党的代表大会中首次提到“小康”概念。同时党的十二大报告还对如何实现小康社会做了战略上的部署。报告指出,为了实现本世纪后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即从1981年到1990年主要任务是打好基础,积蓄各种力量,创造有利条件,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最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和振兴时期。党的十二大上,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等领导人都作了重要讲话,他们虽然没有提到“小康”概念,但是他们的讲话内容包涵丰富的“小康社会”的思想。“小康社会”由邓小平首次提出到正式写入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标志着党对这一概念的普遍认同和接受,“小康社会”也开始逐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中形象表示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发展目标的重要概念和范畴。

  三、战略地位的显著提升

  从1983年起,邓小平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地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小康社会”轮廓的周全描述;二是“小康社会”目标从单纯的经济生活目标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83年2月,邓小平对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进行了10多天考察。他指出:“我经江苏到浙江,再从浙江到上海,一路上看到情况很好,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苏州市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接近八百美元。我问江苏的同志,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他们说,在这样的水平上,下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4]24-25江苏的同志的回答把“小康社会”从单一的经济发展拓展到政治、教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使“小康社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轮廓更加清晰,形成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时,较为完整地概括了“三步走”目标,把“小康社会”提升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即“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4]226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正式向全党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和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四、基本原则的精辟阐释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现实,提出实现“小康社会”要坚持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要适应我国发展实际,实现社会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在城乡、东中西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都要全面发展。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和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对“小康社会”所包涵和坚持的全面发展,做了更清晰的阐释:“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5]第二,要坚持共同富裕原则。邓小平在提出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始终强调坚持共同富裕原则。他指出:“如果中国只有1000万人富裕了,10亿多人还是贫困的,那怎么能解决稳定问题?我们是允许存在差别的。像过去那样搞平均主义,也发展不了经济。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2]1312针对如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首要的和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他还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同富裕原则并列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的强调确保了“小康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又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扫清了人们的思想障碍,为“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五、科学内涵的深化拓展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到90年代中期已经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目标,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5年9月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这一目标提前三年实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和“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的目标,对“小康社会”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所谓新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6]。2000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又提出“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并对如何实现“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做了重要部署。“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和“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就是指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等。从“小康”到“更加宽裕”、“比较宽裕”的小康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对“小康社会”内涵认识的逐步深化和拓展。

  六、基本内容的丰富完善

  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宣布:“我们仅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7]“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包涵双重涵义:一是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在整体上得到极大提高;二是我国社会还处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低水平”,就是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很低,仅仅跨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不全面”,就是人民物质生活满足程度虽然比较好,但教育、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发展很不平衡”,就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较大。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念,认为“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8]1同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更加”的任务,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8]14六个“更加”不仅第一次完整地描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蓝图,而且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小康社会”基本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七、目标实现的新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在总结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即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和“建成”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体现了党对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新的更高要求,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谓“建成”,即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等[9]16。党的十七大还对实现这一目标的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做了具体部署[9]15-16。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凸显了“小康社会”建设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更加严格,内容更加全面,蓝图更加清晰,也表明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目标,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   八、“建成”目标的最新阐释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系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大会的主题,并对其做了具体阐释,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1]。与党的十七大比较,这一目标有三个显著变化:一是强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二是强调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文化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三是强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2013年8月,习近平在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代表时,又提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2]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科学内涵和要求。

  从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到2013年习近平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经历了30多年时间。在这30多年时间里,党的历届领导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对“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要求进行丰富和完善,为在我国与时俱进地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这也充分显示出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力,体现出这一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深远意蕴和长远价值,也反映了邓小平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和透彻认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46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