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问题提出

  所谓“离家出走”,是指青少年在没有得到父母允许的情况下,离开家庭或学校至少一天以上,且有意隐瞒其去向的行为。应该讲,青少年离家出走已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在英国,据儿童保护协会估计,一年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就有10万人之多,就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而言,每9人中就有1人主动离家出走或被迫离家出走。在美国,各街道和平民窟中很容易见到这些离家出走的游荡青少年,与其他流浪者不同,他们主要由于家庭以及教育问题原因从家中“逃出”。在韩国,据调查,每年离家出走的青少年超过10万名,离家出走的原因,一半是因为家庭的矛盾,其余大多是为了和朋友一起玩耍或一时冲动。而在中国,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也日益增多,各种关于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消息常见于报端,以至一些媒体发起“孩子,你为什么离家出走”、“出走少年”的大讨论。可见,离家出走已不是某个或几个青少年“心血来潮”之举,它已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就离家出走的结果而言,“尽管青少年离家出走是为了逃避家庭矛盾和情感混乱,但当他们走上街头后,发现这些问题丝毫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他们独立地或几个人生活在城市中,没有经济地位,缺乏社会经验,从而增加了其它危险性,使他们常常成为犯罪的受害者,被抢劫、殴打或遭到性攻击,而且离家出走的青少年,特别是经常出走的,出走的时间很长,离家远的,很有可能参与一些非法活动,包括吸毒、酗酒、性行为的混乱等”。“离家出走的问题,被视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这是犯罪的最大根源之一。由于游荡者身上没有多余的钱,他们多出入于贫穷地区,或龙蛇混杂的场所,故很容易与坏人打成一团,蜕变为具有反社会倾向的犯罪人员。”其显现和潜在的危害性、破坏性毋庸置疑。

  二、成因探讨

  家庭作为人生的避风港,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理想场所,但是羽翼尚未丰满的青少年却选择离家出走,这一非正常行为直接、清楚地告诉我们,作为第一重要因素的家庭及父母方面存在某种缺陷,因此,应该反思我们的家庭和父母,尤其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子互动。所谓亲子互动,是指父母和子女间的相互交往活动,它具有血缘性、亲情性、长期性等特点。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良好的亲子互动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当的亲子互动往往会导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

  (一)互动角色地位的不对等性

  亲子互动过程中,父母处于中心、主导、控制地位,子女处于边缘、被动、受控制地位,形成不对等的两极格局。通常“中心”方居高临下,以自己的方式宏观的审视“边缘”的境况,强制性的输出“中心”的指令计划,根本不用考虑“边缘”的现实各种状况,“边缘”方沦为客体,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中心的意志。或许这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关,“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使得父母不断地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子女,为子女规划、设计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简直成了父母手中的一枚棋子,任由父母摆布。在物质生活愈加富裕的今天,孩子们却感受到一种窒息般的压抑: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苦闷和烦恼已成为孩子们的共同心声,他们品尝到的不是金色的童年、快乐的少年,而是生活的压力和竞争的残酷。家已经不再是想象中的快乐天堂,而是一个束缚和“囚禁”自己的笼子。走出家庭,挣脱父母的管束,意味着探寻属于自己的自由活动空间,无拘无束地享受快乐生活。

  应该说,就互动角色而言,作为子女的青少年是人,不是物,他们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不可预料的发展能力,与父母处于对等地位。亲子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双向交互反馈的过程,它要求父母尊重子女的主体地位,用平等的眼光与子女交流,充分尊重他们的各种权利,不应高高在上,用极端的方式让子女屈服、让步,努力培养子女积极主动、乐观负责、自信自尊等良好品格。

  (二)互动内容的狭窄性

  在亲子互动中,过于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其非智力因素。为了能使子女将来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许多父母把子女的时间安排满满的。亲子之间似乎只有考试和成绩,全家人围着分数转,随着分数的高低或喜或忧。分数像一座大山一样重重地压在子女身上,使得子女成了挣分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尽管学习在多数情况下难以用分数来量化。

  作为青少年来讲,身体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所需要的营养知识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智力成绩方面,还应包括品德、审美、心理等诸方面的知识,但这些方面已被压缩到非常有限的范围。互动内容的窄化,会使青少年营养不良,造成青少年心理压抑和痛苦的情感体验。目前亲子互动内容十分狭窄,当青少年面对繁重学习和复杂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各种问题和挫折时,会在心理上产生厌倦、困惑、恐惧、自卑等各种消极情绪,并在内心积压、叠加,终有一日不堪忍受,只得采取离家出走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可见,在亲子互动中,我们的父母是否可以站在子女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察子女面临的问题,感受子女的苦处,拓宽互动内容,提高子女的积极性,减少子女消极情感的产生。青少年离家出走,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生活暗淡无光、枯燥无味所致。理解家庭,离开父母,从而脱离近乎“苦行僧式”的生活,追求灿烂多彩的人生,这是与青少年身心特点相吻合一致的。从离家出走青少年的主要聚集地来说,一些有趣、好玩、自由的娱乐场所,包括录像厅、游戏厅、网吧、卡拉OK厅等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场所,这也可证实上述观点。

  (三)互动方式上,呈现两重两轻局面

  重“言传”,轻“身教”;重惩罚,轻奖励。父母是青少年心目中最早的偶像,是他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思想、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会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生产重要影响。著名教育学者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向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嘱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向别人说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父母亲来说,应清醒地认清自身角色,在“言教”的同时,更多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榜样。遗憾地是,很多父母是重“言传”,轻“身教”。亲子互动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滔滔不绝,讲出一些笼统、抽象的大道理,尽管这些道理不错,但是要想达到这些要求却很难,更何况这些稚嫩的孩子呢?而且有些时候“言传”和“身教”会产生抵触。“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浪费钱财,糟蹋身体,小孩子绝对不能抽烟,懂吗?然而自己嘴上叼着一根烟,吞云吐雾”。“言传”与“身教”的不一,会使青少年内心十分矛盾,丧失对父母的信任,进而对整个社会及其现实产生怀疑。离家出走,也许是青少年听腻了虚假的谎言,看穿了众多的“假戏”,力图寻找真实的理想环境所致。因此,青少年离家出走,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我们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的惩罚。   对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惩罚,因为惩罚不当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上的巨大伤害,挫伤他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奖励是调动子女积极心态、塑造子女良好品行、客服不良习惯的重要手段。亲子过程中,父母应多用肯定性、赞赏性、鼓励性的语言,对子女作出积极的评价。对子女的不良行为,父母不能随意斥责、体罚,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和反常行为。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子女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孩子讨论该行为错在那里,并指明改进的方法,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只有这样,当孩子犯了错误、偶尔做了蠢事,也不至于为逃避父母的责难和惩罚,而被迫离家“出逃”。

  (四)互动频率较低,不能适应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社会规范的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远大生活目标的树立,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亲情鼓励与支持。然而,随着改革步伐的深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城市居民父母需要从事繁忙的工作,很少或较少有时间来搭理孩子,亲子互动频率较低,甚至双方好几天不讲话,亲子之间产生隔阂和陌生感。在广大农村,情况或许更为糟糕,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许多年轻父母纷纷背起行囊去城里打工,家里只留下孩子和年迈的老人,亲子互动出现缺失。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些老人身上,老人对孙辈的确宠爱有加,但他们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已很难再教育好这帮“小皇帝”。此外,伴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数量日益增多,家庭破裂惨剧给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他们对父母本该具有的那种安全感、依赖感和幸福感荡然无存,家庭已不再是温馨的港湾。显然,这些青少年已不能通过频繁地良性互动,与成人社会建立融洽、和谐的信任关系。于是带着委屈、忍着痛苦,他们无奈地选择了离家出走。

  中国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的基本三角,暂且保持平衡和稳定。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同代群体,青少年已经失去了一个快乐的源泉。如果家庭基本三角间互动频率不高,甚至基本的两角缺失,那么青少年的情感需要更难得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灵的孤独、烦闷。离家出走,行走江湖,实际上是在寻觅一谈话之所,一倾诉之所,以期情感上的慰藉。此外,互动频率之低,还会导致亲子之间事实上的理解不深,沟通不畅,双方很容易由于一件小事产生分歧、冲突,使得情绪冲动的孩子愤而离家出走。

  三、几点建议

  当然,不可否认,导致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外部周围环境的巨大诱惑、学校应试教育的不足、青少年自身的个性特点以及家庭经济贫困等。但不管怎样,父母与子女间亲子互动的不当是产生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就需要父母深深地反省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充分认识到子女的教育不仅在于让他们学会生存,更主要的在于让他们学会创造生活、享受生活,从而在给子女一个自由活动天地的同时,采取更为恰当、合理的方式,教育、引导、鼓励子女,使其健康、茁壮成长,杜绝子女离家出走现象。心理学家西尔伯艾森认为,“信任和爱是避免父母和子女发生争吵的最重要的前提。给快成年的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技巧”。当青少年子女情绪比较暴躁、反常,不断地与父母顶嘴,并扬言离家出走时。做父母的千万不要麻痹大意,不妨抽出点时间,与子女进行坦诚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使其内心情感得到宣泄,避免危机发生。或许这些忠告对我们亲子互动行为有所启发和指导。

  除此,我们的社会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四个主要领域开展工作:社区预防、街头帮教、建立保护中心和回归社区。“社区预防”工作指依托社区力量,避免青少年与父母分离或离家出走。“街头帮教”属于个案社会工作范畴,它往往由社会工作者与离家出走青少年结成对子,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和部分物质方面的支持,避免其在流浪生活中迷失方向,愈陷愈深。“保护中心”主要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区设立,为离家出走青少年提供紧急救助和临时性生存保障、帮助他们查找家庭、开展心理咨询及非正式教育,在与家庭取得联系后让他们尽早返家。“回归社区”即把离家出走青少年送回父母身边,让其过上稳定、安全的生活,使他们重新融入家庭人际关系,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最终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的联体化网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59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