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心理学 > 关于服装社会心理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关于服装社会心理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



    通过服装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人们穿衣的心理动机,可以了解服装美的心理基础是什么,人如何才能通过服装使其更完美。服装行为的自主性还表现为人们对于别人服装行为的理解,对服装的评价可以找到线索。服装心理学也为理解和评价服装行为提供—种科学的现实。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服装社会心理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大学生服装社会心理学解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不断充实,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上世纪追求共性整齐划一的着装风格。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审美观价值观相对而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依据四月份服装市场调研课的相关信息针对大学生的着装心理、服装消费心理进行分析论述。


  大学生是一个有组织群体,大学生的着装很大程度体现着时代的精神,然而大学生的着装心理又受到那些心理因素影响呢?


  1.模仿性着装


  模仿是对别人言论、行为简单的复制,是对别人行为的重复。模仿是服装流行的动力之


  一。追星族的装扮,是一种模仿,东施效颦也是模仿。模仿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屈从。模仿也有不同的方式,如虔诚的模仿,是对别人行为不加分析的复制,这种现象在以前的流行中表现较多。模仿大致可分为直接模仿、间接模仿和创造性模仿。直接模仿即原封不动的模仿。如儿童对大人行为的模仿。这种模仿容易产生盲目跟从的现象。间接模仿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加入自己的意愿和见解的模仿。这种行为可促使流行迅速扩大。创造性模仿是在模仿中加以创造。既可使自己区别他人,又能跟上时代潮流。创造性模仿贵在创新,通过模仿而使原来的款型、色彩特征增加新的意境,是有的模仿态度来以不同的方式被人们接受和采用。


  一方面大学处在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他们每时每刻都深受各类信息的影响,这也使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改变:大多数大学生都形成了追求时尚的心理,他们关注各类时尚信息,在服装消费方面这种心理受到热播电影、电视剧、当红明星和时尚资讯的影响,随处可见追星一族模仿时尚明星的发型、举止、着装。


  另一方面大学本身就是一个集体组织,学习与生活总是处于在模仿和被模仿之间,看见同学的穿着打扮自己也会有意识无意识的向同学靠拢。导致了审美意识的共通性,服装选风格的一致性。也许同一班级的着装风格都会趋于模仿和共通。这种心理有体现了大学生着装的群体之间的模仿


  2.从众的着装心理


  从众是指个人由于受到团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的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从众是资源的、自行选择的。一名同学转入一个人新班级,服装与同学的打扮很不一致,同学们对他窍窍私语,如果他有条件的话,不出两天,他就会与同学打扮一致。这种不想被团体排除在外的力量,是人们在服装行为上的从众的主要原因。


  大学校园着装大群体往往反映了人们的归属意识。这是由大学生具有寻求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安全感的需要而决定的。当一个人的思想现实行为偏离了所依存的群体或违背了群体规范,便会受到指责或孤立,从而造成心理上的恐惧。为避免这种结果,大学生的着装总是趋于服从。在归属意识的支配下,往往就会随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即“随大流”,“赶时髦”。


  3.追求个性化着装求异心理


  大学校园中也有小部分人群追求标新立异,不喜欢和别人撞衫,穿着打扮有着自己的风格特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希望在别人心中形成树立“自我”形象。这类人就是通过穿着个性化服装甚至奇装异服来表达自我和吸引人的眼球。


  这类着装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破洞的牛仔裤和印染个性标语的衣服往往能反应他们的个性张扬,在穿着上追求怪异和随意性。


  分析得出大学生的着装心理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影响。进而产生了模仿性着装、从众性着装和追求个性化着装等等。大学生是引领未来服装流行的主要力量。通过分析大学校园里的着装能够把握当下大部分年轻的80后90后的着装心理,为以后服装设计与服装销售提供大量的参考依据。


  》


  原文地址:http://服装心理学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不断充实,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上世纪追求共性整齐划一的着装风格。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审美观价值观相对而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依据四月份服装市场调研课的相关信息针对大学生的着装心理、服装消费心理进行分析论述。


  大学生是一个有组织群体,大学生的着装很大程度体现着时代的精神,然而大学生的着装心理又受到那些心理因素影响呢?


  1.模仿性着装


  模仿是对别人言论、行为简单的复制,是对别人行为的重复。模仿是服装流行的动力之


  一。追星族的装扮,是一种模仿,东施效颦也是模仿。模仿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屈从。模仿也有不同的方式,如虔诚的模仿,是对别人行为不加分析的复制,这种现象在以前的流行中表现较多。模仿大致可分为直接模仿、间接模仿和创造性模仿。直接模仿即原封不动的模仿。如儿童对大人行为的模仿。这种模仿容易产生盲目跟从的现象。间接模仿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加入自己的意愿和见解的模仿。这种行为可促使流行迅速扩大。创造性模仿是在模仿中加以创造。既可使自己区别他人,又能跟上时代潮流。创造性模仿贵在创新,通过模仿而使原来的款型、色彩特征增加新的意境,是有的模仿态度来以不同的方式被人们接受和采用。


  一方面大学处在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他们每时每刻都深受各类信息的影响,这也使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改变:大多数大学生都形成了追求时尚的心理,他们关注各类时尚信息,在服装消费方面这种心理受到热播电影、电视剧、当红明星和时尚资讯的影响,随处可见追星一族模仿时尚明星的发型、举止、着装。


  另一方面大学本身就是一个集体组织,学习与生活总是处于在模仿和被模仿之间,看见同学的穿着打扮自己也会有意识无意识的向同学靠拢。导致了审美意识的共通性,服装选风格的一致性。也许同一班级的着装风格都会趋于模仿和共通。这种心理有体现了大学生着装的群体之间的模仿


  2.从众的着装心理


  从众是指个人由于受到团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的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从众是资源的、自行选择的。一名同学转入一个人新班级,服装与同学的打扮很不一致,同学们对他窍窍私语,如果他有条件的话,不出两天,他就会与同学打扮一致。这种不想被团体排除在外的力量,是人们在服装行为上的从众的主要原因。


  大学校园着装大群体往往反映了人们的归属意识。这是由大学生具有寻求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安全感的需要而决定的。当一个人的思想现实行为偏离了所依存的群体或违背了群体规范,便会受到指责或孤立,从而造成心理上的恐惧。为避免这种结果,大学生的着装总是趋于服从。在归属意识的支配下,往往就会随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即“随大流”,“赶时髦”。


  3.追求个性化着装求异心理


  大学校园中也有小部分人群追求标新立异,不喜欢和别人撞衫,穿着打扮有着自己的风格特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希望在别人心中形成树立“自我”形象。这类人就是通过穿着个性化服装甚至奇装异服来表达自我和吸引人的眼球。


  这类着装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破洞的牛仔裤和印染个性标语的衣服往往能反应他们的个性张扬,在穿着上追求怪异和随意性。


  分析得出大学生的着装心理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影响。进而产生了模仿性着装、从众性着装和追求个性化着装等等。大学生是引领未来服装流行的主要力量。通过分析大学校园里的着装能够把握当下大部分年轻的80后90后的着装心理,为以后服装设计与服装销售提供大量的参考依据。


  第2篇:服装社会流行心理学因素带来的启示


  流行又称时尚,服装流行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在某一群体中广为流行的款式、色彩、质料、图案、工艺装饰及穿着方式,是指某种服饰在一个群体中所形成的主导穿着倾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加。充裕的闲暇时间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使人们有较多的时间来装扮自己,对服装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于是,出现了各种服装的流行。


  服装的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中的政治、环境、生活方式因素和个体因素中的需求、态度、年龄因素等,但其产生与发展却是人们心理欲望的直接反映。心理因素是生成服装流行的内部因素,在服装流行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人们的心理上存在着两种典型而又相反的倾向: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此外还有喜新厌旧的心理。这些心理需求和行为就是造就和形成服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种不想出众,不大愿意随便改变自己,希望把自己埋没于大众之中,墨守成规才心安理得的惯性心理。人们往往都有一种从众和遵从的心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多数人正确的概率大,遵从群体,与群体保持一致,不仅可以避免决定的失误,而且也可能避免“不合群”。这种心理在服装流行中显得格外突出。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随大流”,大家这么认为,我也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从众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或社会环境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知觉、意见、判断和信念,在行为上服从群体多数与周围环境的心理反映。一种新的服装样式的出现,周围的人开始追随这种新的样式,便会产生暗示性。如果不接受这种新样式,便会被讥笑为“落伍”。由此对一些人便形成一种无形压力,造成心理上的不安,为消除


  这不安感,为不被人认为土气,开始产生追随心理而加入流行的行列。随着接受新样式的人数增加,压力感也在增加,最终形成新的服装流行潮流。在社会生活中,当一个人的装束背离群众,便会受到群众的注意,容易招致指责或非议。为避免这种结果,人们总是趋于服从,于是就会随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着装,即“随大流”,“赶时髦”。某种服装的流行也就随之出现,人们开始普遍接受和追求。众多的人通过追随某种衣着服饰形成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流行普及。这种接受和追求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模仿感染形成的。


  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是对别人行为的一种重复。模仿是服装流行的动力之一。追星族的装扮是一种模仿,东施效颦也是模仿。从古至今,关于模仿的例子不计其数。比如,随着某部电视剧的热播,除了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他们所穿的服装更是成了爱美一族效仿、追求的目标。此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遮掩脖子后边的伤疤,使扇形的高耸于后领的“伊丽莎白领”风行一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用假发掩盖其秃头,使男子戴假发流行了一个多世纪„„名人即意味着成功,从而受到人们的羡慕,他们的生活方式、着装仪容,均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在追逐模仿中获得了尊贵和与众不同的感觉,同时给了时尚一股不可抗拒的原动力。各种商品之所以不惜重金聘请名人做广告也是基于人们这种模仿本能。


  二、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是一种想与众不同,希望突出自己,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新奇和变化的求变心理。人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提高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寻求新的刺激、变换新的花样可以说是人们始终追求的目标。因此,服装流行的产生首先可以说是人们个性追求的结果,是人们求新、求异心理的反映。一般来讲,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总是希望在他人心目中形成“自我”并且受到赞美。于是,人们会选择“奇装异服”,也就是所谓的新潮服装。这种新潮服装首先被一部分人接受,而后慢慢地被另一部分人模仿,使流行迅速扩大。这些人通过模仿接受新潮流,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们试图用出众来避开或弥补自己的不足,消除自卑感。然后,普遍的模仿,使“新潮”成为大多数人的着装,造成了流行的普及。


  人们的这种求新、求异心理,导致了服装流行的新奇性特征,即流行的样式不同于传统,能够反映和表现时代特点。20世纪20年代建筑界掀起了“功能主义”,在服装亦表现得颇为彻底。具体而言,就是脱去所有浮华,服装造型愈来愈简洁;50年代,一款可爱圆领,没有蕾丝、没有丝带,简洁得几乎“贫寒”的梯形群红遍巴黎,成为一发而不可收的潮流;80年代,“混搭”、“混乱”、“模糊”充斥流行舞台。一批前卫的时装设计师混淆了内外衣的界定,“内衣外穿”潮流随之而来,90年代,时装大师再次推崇简约主义,剪短上衣的下摆,使露脐装风靡全球。


  三、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是对原有的已司空见惯,再也没有新鲜感。“喜新厌旧”一词,历来被世人归入贬义之列,但作为通俗的可用词而言,将“喜新厌旧”归入贬义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喜新厌旧”。衣服旧了要换是“喜新厌旧”,新款出了要买也是“喜新厌旧”。“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能天性!按照普通心理学的动物实验结果来看,大白鼠都会对已经熟悉的物体反应迟钝,更何况人呢?喜新厌旧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想要区别原我的心理。


  新衣买回家,第一次穿,十分新鲜快活,第二次穿,觉得差,但也还不错,第三次,感觉好像没有第一次那么完美了„„或者还是很不错,但是,感觉总是有那么点乏味,一样的鞋子一样的包包一样的头发一样的搭配,就好像是前几天的重复,可是不再新鲜„„走出门的时候也不再那么兴奋和自我感觉良好了。这就是喜新厌旧因子开始发挥作用,于是迫使人们又情不自禁的展开新的购物旅程,从而为某种服饰的流行拉开序幕。同样,某种新款,某种潮流的出现,也会促使人们购买。在喜新厌旧天性的驱使下,再加上求异或从众心理,某种服装的流行迅速扩大、普及。


  四、服装流行心理因素带来的启示


  人的心理因素对服装的制约是内在的、潜在的。服装流行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随时间而循环、再现。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使流行文化成为无所不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服装流行与时代息息相通,服装是文化的表征,是社会的镜子,服装流行直接地鲜明地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因此,服装的流行并非都那么循规蹈矩,这就决定了要活用流行。


  服装的流行首先表现为扩展、蔓延突然而迅速,而消失往往也快,在短时间内就销声匿迹了,因此,如果服装要赶新潮,设计师就要根据服装流行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根据其流行的状态,预测其大致的过程,把握住流行的潮头,“领导服装新潮流”。当然,无论怎样对流行趋势预测,未来毕竟都是一个变数。只有找准服装流行的基点,认真剖析流行的时代性及消费群体的地域、年龄、心理等具体特征,才能准确把握流行的方向。


  其次,研究服装流行的心理因素,可以从深层次把握服装消费行为的内在本质,了解行为背后隐含的心理变化规律,准确描绘新款服装在市场上的营销发展轨迹,以助于服装企业制定有效市场营销策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如对消费者的消费心态、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司进行准确的风格定位,还可以帮助公司发现新的细分市场,弥补空白市场的欠缺,满足不同


  层次、不同需要的各类顾客的需求,从而培养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偏好,提高品牌忠诚度。


  然而,流行并不意味着经典,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而作为设计师要牢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规律,针对人们不同的服饰消费心理需求进行科学地预测,进而引导消费者消费流行,同时推动服装产业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1587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