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试论叔本华哲学中意欲与人生之间的苦痛

试论叔本华哲学中意欲与人生之间的苦痛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本文选自《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叔本华是德国的一位人生哲学家,他在世期间一直致力于人生各种问题的哲学思考,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在1819年叔本华发表了他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哲学主要探讨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及本源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叔本华的意志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对后来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反理性主义。从他所理解阐释的这种生存意志出发,本来应该得出的是一种“意志主宰一切的行动主义”,但是叔本华却抛弃了德国的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从一种非理性的方面来寻求一种新的出路,得出了一种“人生是苦难”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而人生却总是追求着这无法满足的东西,所以人生难免是痛苦的。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原因,有人将他的哲学思想称之为悲观主义哲学。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在他的哲学中关于意欲与人生之间苦痛的探讨以及从中提出的“意志”、“本能”、“痛苦”、“死亡”等内容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价值,叔本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华的哲学实际上开创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
  一、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
  叔本华的“意志”这个词的意思不同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决断”、“下决心”、“欲望”和“动机”等等。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也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因为意志而存在,有意志也就有生命和世界。
  (一)生存意志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性人物,生存意志是叔本华意志哲学的一种主要体现。在他看来,世界上存在着的万事万物都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而其基础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永动不息和永不疲惫的欲望冲动。而这种欲望冲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叔本华把它称为“生存意志”。这是一种奋斗不懈、百折不挠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力,是一切欲望的根源。所以,这种生存意志的基本要求在于获得食物从而满足生存,在于发展自身以求美好的生活,在于占有异性从而得以繁衍后代。这种意志具体可以体现到人、动物、植物以及无生物各个方面。也就是说,不仅仅只有人的躯体及其活动才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和创造物,动植物甚至无机物也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和创造物。具体地说,例如“人的生理活动,是意志的客观化和具体化,动植物的生长,磁针指北及物体落地等所有的自然现象, 都是意志在起作用。肉体是意志的产物;血液,是由我们所说的生命的意志所推动,在人体造起了血管;求知的意志建立起了脑髓;饮食的意志发育为消化系统。人们为了食物、为了婚姻、或为了子女所做的艰苦奋斗,其动机不是思想,而是需求生活,或更为丰富的生活的一种半意识的意志,也就是生存意志。”①总而言之,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存意志的外化或表现。
  (二)生殖意志
  生殖意志是生存意志的延续,生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联结着子孙的保存,而亲情又联结着性欲,从而使种族的生命得以绵延持续。“种族”自身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它只有在个体中赋形才能存在,对于意志来说也只有在个体中才能存在,而且意志的本质经过客观化之后会表现出一种根深蒂固的种族意识。在意志客观化这个过程中,叔本华认为存在着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最低阶段和最高阶段。最低阶段通常体现在普遍的自然力量中,表现为奋进和冲动,最高阶段则体现在人类的活动方面,以一种理性的介入为表现。
  对于人们的生殖意志,叔本华认为,性欲的满足甚至也只不过是对于自己生存的一种维护,它所占用的时间非常的短暂。而且意志的本质就是努力,努力是因为缺乏欲望,因而当眼前的欲望获得满足之后,新的欲望就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会接踵而来,欲望是无穷尽的,但是满足却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就会这样无休无止的奋斗挣扎下去。同时他还指出,爱情是造化用以骗人的,婚姻只是爱情的一种磨损和消耗,所以最终势必归于幻灭。也就是说在生殖活动中依然不可避免的包含着死亡的因素。
  总而言之,在叔本华看来,无论是生存意志还是生殖意志, 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虚幻与死亡。人生只是一场灾祸。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他的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二、尘世的苦难和生存的虚空
  对于人生无常以及苦难的咏叹一直是西方文化史、哲学史始终不绝如缕的一个精神旋律,但是叔本华却让这种人生的悲剧性,主要是痛苦和一种生存的虚无得到了最为清晰、最令人惊骇也同样最令人绝望的评析。
  (一)从自然到人生的痛苦
  叔本华所强调的“痛苦”与我们在日常中的使用是有区别的,在“痛苦”的承受者和应用范围上已经无限扩大了,其根本目的在于,用一种哲学思辨的方式去尽力揭示其于生命的必然性和本质性。
  “痛苦”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个逐级突出的系列:第一个级别是最简单的自然现象,然后是植物最后到动物,意志在每一个级别上都体现为一种冲动和挣扎,而这一切的挣扎和努力,无论程度怎样都是一种所谓的痛苦。对于叔本华而言,他更关心痛苦对于人和生命的必然性和本质性的研究探讨。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而且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生存意志越强,人就会越痛苦。人之所以活着,靠的正是一种生存的欲望冲动,但是就欲望本身而言,就是一种不满足,因而结局必然是痛苦。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痛苦的世界,这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基本出发点。
 (二)人作为肉体和精神的存在
  “人,无论其多么地进化,无论其理性怎样地发达,无论其在多少方面都绝对地优于动物,但在叔本华看来他最终地和根本地只 是与动物无异的肉体的生命存在。”②叔本华认为,肉体的存在即是痛苦,人这种生命现象在所有的生物中需求是最多的。叔本华把意志在追求目的的时侯受到阻碍称之为痛苦,把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称之为幸福。所以说,痛苦是经常的,而幸福却只是暂时性的。因为人的追求永无止境,如此说来,痛苦成了人生的本质。而人作为一种肉体的生命存在就不得不经受着各种需求、短缺和自我保全的痛苦,甚至是在最终面临死亡这样的悲剧性结局。
  肉体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是不同的,前者包含和滋长着欲望。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聚。人在穷困匮乏和不安的情形下带着这些欲求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必然总是会充满忧虑。
  人作为精神的存在则包含着更加复杂的意义和内涵。从这个方面理解,即使欲望和需求得到了满足,也不意味着从此摆脱痛苦。对于叔本华而言,他承认欲望的满足能产生瞬间的快乐,但绝对不能带来真正的和永恒的幸福。他认为,一方面,欲望得到满足,幸福转瞬即逝之后,又会出现新的欲望和需求,新的痛苦也便会接踵而至。也就是说,欲望在得到满足的同时苦难也得以延续了下去。而另一方面,人,是由那些很难满足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的需要构成的东西,人的欲望就算得到一时的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也会迅速袭来。“生存所具有的全部形式,都在向我们展示着生存之虚空。它展示于现实存在物所存在的唯一形式——转瞬即逝的现在中;展示于所有事物之偶然性和相对性中;展示于分离却坚实存在的持续变化中;展示于没有满足之不息欲望中;展示于生活离不开的努力奋斗所带来的一个又一个的沮丧中。”③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叔本华认为生命能够得以存在,它的全部基础便是转瞬即逝的现在,它以一种永恒运动着的形式存在于我们人类所生存的本质之中。一个人无论是幸福还是悲惨,他的生命也都只是不断消逝着的当下瞬间。
  三、叔本华人生哲学的文化内涵
  叔本华宣称,人生是痛苦的,而且在他看来,人生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受着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与此同时,他从人生的悲苦进而整个地否定人生,否定人类生存的意义。但是他之所以宣扬人生的苦难,目的却是要找到一个可靠的指南针来指导人生,从而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一)人性的得失
  “人具有一半的动物性。一个人如果心性高的话,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便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自己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地消磨时光。即使教育也不能扩大这类凡夫俗子的精神价值。”④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相同的,但是各人却大异其趣。这和人们的追求以及人的价值观和心灵之间存在着差异有着必然和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内在的生命性质是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的直接源泉,我们整个感性、欲望的存在和思想的变化则会使我们感到不满足。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是一个人能够直接感受得到的,但是外在世界的影响却能够使我们领悟它们。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事实:有些时候,同样的一件事情,对于有才能的人是一种有意义的冒险和挑战,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单调乏味、毫无意义。每一个人都根据着自己特有的个性或诗意或狼狈地生活着。
  叔本华还认为,生命本质上即是痛苦,人在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下一直在试图寻找些什么,但每一次寻找的结果都是发现自己原来是与空洞同在的,所以最后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来是一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而且更重要的是,人却总是对痛苦异常敏感,而对快乐麻木不仁。人在幸福的时候,往往会显示出满不在乎,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甚至以为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只有当他遇到阻碍或不幸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幸福的难能可贵。从某个方面看,这就是人性中存在的偏见所导致的。
  (二)生与死的纠缠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所提出的对于人生和死的看法十分有启发性。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上好了发条的钟摆,每个人自降生始到死去都在重复的演奏着已经演奏了无数遍的音调。而且他认为,死亡本身并不是灾祸,人们之所以怕死,不是因为痛苦,死与痛感无关,而是害怕个体的毁灭和个体生命意志的消亡。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提到了“自杀”,而且认为,这是一种非正常的死,是个体自己选择的,包含着一种个体的主体意志。尽管自杀在表面上提供了将人们从痛苦的折磨中得以解脱的方式,但是对叔本华来说,他并不提倡。“自杀”是个体的一种逃避,更是一种弱者的表现,原因在于个体自身的欲望没有能够得到满足,基于对现实的一种不满促使其选择了毁灭自身的肉体。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自杀能够达到肉体的毁灭,但是却不能让这个个体生前所产生的欲望的意志一起趋于毁灭。所以,在叔本华思想里,“自杀”不仅不能够让个体得以解脱,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大存在于个体之中的欲望。
  在当今的社会中,在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身的欲望看的特别重,人们太在意于个人欲望意志的满足,却忽略了欲望满足之后等待我们的空虚和无聊。正如叔本华曾指出的,一切的快乐都是以愿望为先决条件的,愿望如果获得了满足,快乐就会随之停止,一旦失去欲望的对象,无聊便立刻袭之而来,无聊与痛苦同样的令人难以忍受。所以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病态的追逐”,这是相当可怕的。其实,欲望并不是魔鬼,而主体自身对于欲望的病态的这样一种追逐才是恐怖的。
  人类因为理性的存在,必然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是独立于一切认识之上的。人类的最大灾祸便是死亡的威胁,最大的恐惧是来自对死亡的忧虑,最能吸引我们关心的是他人生命的安危,最害怕看到的是执行死刑。无可否认,人们对于生死的决定最会让人感到紧张和恐惧,但是,生命只是一种存在,而死亡在叔本华看来也仅是一种非存在,世上存在着一种超越生命的东西,如果我们仅仅就因为害怕死亡就惶惶不可终日,忧思重重,这就显然太愚蠢了。
  (三)痛苦的解脱
  叔本华宣称“人生是苦难”,而且从这一基本命题出发,认为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人性是险恶 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人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的东西,人们所谓的幸福也不过就是令人们能够免遭痛苦、无可奈何的生活享受而已。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应该禁绝一切欲望,抛弃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及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概念,以及以理性为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的境界。这样,人们就可以超脱现象世界而进入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世界,也才会有自己的自由。”⑤尽管人生是苦难的,注定了要经历悲苦,但是叔本华也给我们提供了应对之策,告诉了我们应对苦难的方法。在禁欲主义中,他找到了希望,他认为,欲望是导致痛苦的根源,而禁欲则不仅仅只是一种针对物质享受的苦行,更加是一种针对心理欲念的精修,是摆脱痛苦的一种最为彻底的方式。所谓的禁欲具体可以理解为:故意摧残生命意志,主动放弃生命享受,弃绝性欲的满足和自愿地承受生命中的一切痛苦。叔本华建议我们选择禁欲主义,使自己能够从执着于对象的关系中解脱出来,超离主客两分的表象世界的结构,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一种涅槃的境界。人的一生,在叔本华看来,是人们认识人生之苦的这样一个过程。而人只有在年纪大了,饱经过风霜苦楚之后才会更加真切的认识到这样一种人生的悲苦。基于此,叔本华告诉人们要修身养性、顺应自然、忘却悲苦、克制欲望。这也正是他人生智慧中的处世之方。
  叔本华就是这样一直致力于人生各种问题的哲学思考,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生哲学家,他的哲学是有关“智慧”的学问,是有关生命和生命意义的本体存在。在叔本华的思想里,他否定现实世界的本质性,但又认为作为本质世界的意志是一种不会停止的、盲目的冲动。他抛弃了德国的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从一种非理性的方面来寻求一种新的出路,得出了一种“人生是苦难”的人生观。在叔本华看来,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这痛苦来源于意志的盲目和非理性的冲动而产生的永无止境的欲望,他以一种灰暗的眼光凝视这个未曾给他温暖的世界,他的悲观主义使得人生显得如此灰暗,也在始终折磨着自己的心灵。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没有任何希望,他之所以宣扬人生的苦难,目的却是要找到一个可靠的指南针来指导人生,从而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他的哲学包含了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意味,但也有一种不甘寂寞的创造精神。虽然从总体上呈现悲观主义的倾向,但对其进行深入地批判和反思,对于我们思考人生以及相关问题还是具有深刻的价值和启发意义。
  注 释:
  ①马莉.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论叔本华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哲学.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02(1).
  ②金惠敏.意志与超越——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0.
  ③李小兵.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叔本华随笔和箴言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9.
  ④叔本华(著),罗烈文(译).人生究竟有何不同.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1.
  ⑤叔本华(著),罗烈文(译).人生究竟有何不同.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3.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叔本华.人生究竟有何不同.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3〕李小兵.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叔本华随笔和箴言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4〕金惠敏.意志与超越——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马莉.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论叔本华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哲学.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02(1).
  〔6〕王宜林.浅谈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714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