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和谐社会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和谐社会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最流行的关键词,其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既全面描绘了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也为党和国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

  

  一

  

  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将文化建设提升至如此高度,这在党的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不仅缘于我党的一贯特色之一――高度的文化自觉,当今世界的发展和我国文化现状的新走向、新情势,无疑也是十七大该部分报告的重要现实背景。

  第一,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是当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情况下甚至发挥着军事、经济、资源等“硬”实力难以企及的作用

  首先,文化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其次,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多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位置,文化产业规模开始超过传统的农业、交通和建筑等行业,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攀升,有的甚至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美国作为世界文化产业帝国,从1998年起,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了航天航空业和农业。韩国确立“文化立国”的国策,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活力最强、成长最快、贡献最大的主角。新加坡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举国战略,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日益凸现,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第二,我国目前的文化实力与世界大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不符,很多领域处于落后状态

  首先,从微观角度来说,可见的文化力不强。根据周浩然和李荣启的《文化国力论》,文化力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和蕴涵的、推动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以人为主体、通过人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与物质力的综合结合力。就衡量文化力的标准而言,文化产品的出口可能是衡量一国文化吸引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最直观的指标,我国在此方面的数据不容乐观。例如,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的比例一直维持在“进十出一”的比例;中国GDP中,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只有3%,而发达国家则可以达到10%以上。同时,随着数字电视、游戏产业等文化信息产业日益发展为信息产业的上游,软技术、文化力逐渐取代硬技术,成为了产业核心竞争力。软实力的落后直接导致了相关产业的落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目前国内网络游戏市场基本被外国公司开发的软件所占领,DVD的市场节目源也基本依赖于海外。

  其次,从宏观角度来说,隐性的文化力也不高。与文化产品的可见性不同,隐性的文化力更多地是指一国文明、历史对别国民众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作为拥有几千年文化沉淀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本是不缺上述实力的,但与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怎样用一种普世的形式去表达民族文化这一点上显然没有做到位,一些很好的历史遗产,如兼容并蓄、诚信中庸、仁义礼贤等往往被阐释的过于狭隘、模糊、单薄,这不仅导致中华文化的断层,更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软实力的提升,形成了“软”、“硬”实力发展不均衡的态势。更进一步说,中国目前对世界的巨大吸引力,本质上是源自为跨国公司提供贸易机会、消费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对中国的关注和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多是为在更了解中国的基础上从中国获取更大的利益,并非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致。

  第三,继承、发展、创新民族文化是凝聚群众热情、弘扬爱国精神、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

  首先,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其次,文化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现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已近三十年,文化范畴中的社会道德建设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我党正努力拓展、扩充社会主义文化,健全社会价值体系,用中央党校严书翰的话说,“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变化,表明中共正以更加开阔的胸襟认同和吸纳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成果,包括西方国家的执政思想”。

  首先,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是在中国社会经历深刻的变革、社会阶层和利益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由传统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转型中,产生了结构复杂的不同利益群体。改革开放前,中国只有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后则逐渐增生出新的社会阶层,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等都属于新的社会阶层,而协调各利益群体、社会阶层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凸显出构建一个全民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新的核心价值体系要与新的时代相适应,尤其要强调个人由内而外的自我约束。这主要依靠激发等主动性的道德动员。在中国13亿人口中,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超过1.4亿人,宗教信仰者约1亿人,此外还有11亿非党派和非宗教人口,如果没有全社会民众自主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是难以想象的。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并非意味着在思想领域的排他性,在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时,还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决定了核心价值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党新时期道德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成果。

  

  二

  

  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呢?下面几项工作需要做好。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点,增强主流文化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次会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p“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破除任何片面和僵化的思想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进行共同理想信念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转化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通过人民大众的示范行动转化为社会的主流行为规范;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努力取得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保持个性、独立性和多样性,从而消除彼此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大众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从而增强主流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是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丰富性,是一个多元一体、共生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大力加强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和保护工作,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赋予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时代内涵,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还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借鉴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开阔的视野走文化综合创新之路。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已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需要积极推动文化事业改革,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任何观念形态的东西,都有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出来、传播开去。在当代社会,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不能脱离文化产业这种具体的文化存在方式。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文化事业是靠政策垄断成长起来的,浓厚的行政色彩、矛盾丛生的制度设计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文化体制改革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要创新文化体制,探索和完善新形势下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方面的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使文化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

  今天的中国正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如果将文化的竞争定位于21世纪国与国间最富于挑战、最内在的博弈形式,则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适时地把文化建设提到这样突出而重要的地位,确实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高屋建瓴式的论述必将成为我国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指引着中华文化内强外发,融古贯今,再现大国盛世风范!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480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