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心理学 > 和谐共生: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大学校园

和谐共生: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大学校园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谐校园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领域。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当前大学校园频发打架斗殴、离家出走、漠视生命甚至枪击案件,更有大学生因学业成绩不如意、人际关系不协调、恋爱交友受挫等原因而选择结束生命或疯狂报复社会。所有这一切再一次把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重心指向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谐。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保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心理和谐的大学生,不仅对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而且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心理和谐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和谐意蕴分析

  心理和谐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表现为个体的生命充满活力,内心体验积极,社会适应良好,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一般意义上讲,心理和谐是个体的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与相对稳定的关系。心理和谐描述的是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即个体能正确认识并悦纳欣赏自己、他人和社会,能正确对待各种困难、挫折和荣誉,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成长过程实质上就是实现自我和谐的过程。纵观心理学的发生发展历史,其本质就是不断努力实现人类和谐的历史。心理动力学派追求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和谐;认知行为主义强调认知、情绪与行为的和谐;人本主义学派重视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后现代心理学派倡导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

  不少学者研究认为个体心理的和谐即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体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就是大学生个体在校园内外各种主客观环境中,能够保持良好而持续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的良好状况。这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良好载体,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心所在。只有身心健康和谐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大学生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过程,更是追求的目的和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和谐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一种心理感受。

  (二)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精神内核

  大学生是大学教学、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主体,和谐的心理是大学生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最基本条件。首先,大学生心理和谐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人际和谐。大学生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能动性因素,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本质要求包括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心理和谐的大学生拥有健全且完整统一的人格特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体与周围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团结和谐与理解支持的协调关系,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教育合力,为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学生心理和谐能够积极促进大学生潜能的有效开发。心理和谐的大学生个体能排除学习、发展与创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促进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如果大学生个体经常处在过度焦虑、自卑、怨恨、抑郁及孤僻等不良心理状态中,感情脆弱、缺乏毅力,自然难以战胜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势必抑制学习兴趣,削弱进取动力和动摇成长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并取得成就。

  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是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大学校园目标是实现大学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及环境和谐、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因此,应当注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大学生个体保持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二、和谐大学校园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

  (一)大学和谐校园内涵探讨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特征,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统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大学和谐校园是以大学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从总体来看,大学和谐校园是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内外部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广大师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大学进步和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秩序良好,环境宜人的校园。从心理和谐的角度看,和谐的大学校园可体现为:和谐校园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谐校园的内涵是人心和善、相处和睦、上下和顺、内外和平;和谐校园的基础是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存;和谐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校园和美。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因此,大学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也应当体现包括民主法治、以人为本、平等诚信、文化先进等特征。   (二)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能促进并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

  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能促使大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大学生情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微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既不存在于个人之外,仿佛其本身是一个有生命的独立自存的实体,也不是一种名义的存在,仿佛除了个人的心理现实外不再有任何超越独立个人的客观现实。社会就在人们的具一定的形式的交往中互动产生着、维持着、延续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是由社会、学校和学生有机互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当三者互动不协调时,就会导致心理失和,产生一系列问题。故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应当着力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心理和谐是精神内核,只有和谐稳定的同学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同样,大学是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精神家园,和谐的校园对于大学生心理和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促使大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激励和陶冶功能,能激发个体内在潜力,促进个体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建设和谐大学校园

  李斌研究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心态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环节,强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注重从构建人文关怀氛围、建立健全心理预防体系、心理监控体系和心理疏导体系等几个方面来具体组织实施。和谐的校园环境能促使大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现实诉求,我们应当着力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建设和谐大学校园。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品位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价值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和核心。校园文化是一种寓教育于环境的“潜在课程”,是学校环境、教学设施、教学氛围及校园精神的有机整合,能使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启迪和熏陶。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研究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人、教育人的力量。综合当前学者的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媒体文化等方面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体文化是载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学应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和辐射优势与企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提高对社区的影响力,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温馨的育人环境。营造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整合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主导,融合多元文化,努力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品位。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校应当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分析引导,以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中心为平台,以心理教育课堂、心理教育教材及心理教育网站等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可面向大学生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开展各种社团及相关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与意识,从理论上提高自己,促进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消解。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大学生学会抛弃与周围环境不适应的心态和行为,代之以与之相适应的心态和行为,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放弃那些由于错误的自我观念而带给自己的痛苦,并学会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最终能够自强、自立、自我健康地成长。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集体活动陶冶大学生情操

  现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日渐突出。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对于文科类专业学生要适当增加科学教育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科学认知的素质和能力;对于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则应该增加人文教育课程,扩大人文价值观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和谐价值观,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应当注重通过集体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参加集体活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十分有利,一方面有利于脑力劳动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疲劳的大脑得到休息和调节,从而减轻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交往中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此外,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使他们愉快活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四)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自我认知是人格整合的核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要学会认识自我、欣赏和悦纳自我,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才能科学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推动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将面临人生的许多难题诸如学业、就业与婚恋等问题,甚至还会经历许多挫折与失败。帮助大学生历练意志品质,提高抵抗挫折能力,学会保持平常的心态面对困难,积极应对并努力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杂念,纯净心理,而且能促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使心理处于积极的运作状态,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614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