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观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观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2-0099-04

  追求幸福是人类古老的生活主题,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状态。“你幸福吗?”是近期网络上频繁出现的流行语,表明当下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渴望。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进群体,走在时代前列,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因此,在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把握时代性,探讨大学生的幸福观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个人的幸福追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1]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幸福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状态。建设和谐社会与追求幸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社会和谐是一种社会理想,而追求幸福往往是一种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结和超越,决定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对其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一方面,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民生活幸福的社会形态。在和谐社会里,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幸福生活状态的一切愿望都能得到尊重,并为这一愿望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一,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们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生态环境就能得到保护和美化。反过来,大自然又以其无私的胸怀赋予人类丰厚的馈赠,真正构成“美美其美,天下大同”的和谐共生关系,既有利于人类长远的幸福,又有利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和谐社会是人与人和谐共赢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融洽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为人们追求幸福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和谐双赢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主体,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人的主体性本质力量的彰显创造了条件。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和谐社会里,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人”的幸福。第四,和谐社会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幸福的社会。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人的科学文化和身心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构筑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第五,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它最大限度地克服了由于社会分工造成的人片面发展的缺陷,使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特长充分展现,使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获得各方面的幸福体验。

  另一方面,个人的幸福推动着社会和谐和社会幸福。人的幸福感增强,就会促使自己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彰显自己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努力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把握幸福观的真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这对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幸福观是人生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怎样的幸福观,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关乎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新时期、新阶段、新机遇,笔者认为,大学生幸福观的核心实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应由此真正把握幸福观的真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第29卷第2期蒋文程,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观(一)理想是大学生幸福观的核心

  幸福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是个体在不断创造中自我实现的心理体验,追求幸福是一种理想,是指引个体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个体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和谐,个体要获得幸福生活、增强幸福体验,首要的就是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就是要求广大人民尤其是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代表着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需要大学生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同时,又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相处,每个个体才能得到完全的解放,成为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真正过着幸福的生活。因此,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是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大学生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只有在为这一崇高理想奋斗的过程中才能深刻地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进而得到幸福体验。大学生要将崇高、远大的理想与追求个人幸福有机结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幸福。

  (二)责任是大学生幸福观的关键   敢于承担责任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一个人获得他人、社会认可的前提。个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觉承担责任,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可,会获得道德上的满足感,增强幸福体验,进而达到较高的幸福境界。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到: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的幸福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纵观中国历史,“五四”精神、“一二?九”学生运动激发了广大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自觉地将个人幸福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和任务。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大学生更要努力学习,不断锤炼自我,提升自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同时,又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现代文明造成的人的两极分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幸福观正使一些人走上幸福的对立面,构成了与和谐社会不一致的嘈杂音符”[3]18。为此,大学生必须勇于承担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自觉地把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对他人的责任统一起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4]。

  (三)心态是大学生幸福观的条件

  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和谐社会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大学生获得幸福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提供了条件。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觉得不幸福甚至是“不幸”,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心态是导致这一部分大学生幸福感不强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压力,在人生的征途中往往会遭受挫折,有时甚至陷入人生低谷,这对于缺乏磨炼的大学生来讲,无疑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不幸”的。为此,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归因,保持平和的心态,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把它当成锻炼的机会和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在逆境中不绝望、不气馁,保持昂扬的斗志,奋发向上;在顺境中不骄傲,心态平和,乘势而上。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完善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以平常心做不寻常事,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四)能力是大学生幸福观的保证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愿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是一种理想完美的状态,更是人作为“人”的主体性本质力量的彰显,是人的能力的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5]人要获得幸福,增强幸福体验是以能力为保证的。首先,感受幸福是以人的认知、感受能力为基础的。在和谐社会条件下,人们不缺乏产生幸福的条件,但事实上又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幸福。在这里,能力就成为制约得到幸福与否的关键。因此,大学生必须加强学习,提升自我认知和感受能力,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其次,体验幸福是以人的创造和把握幸福的能力为保障的。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幸福的机会以及在实践中把握住幸福的机会的过程。人是现实的人,要在实践中彰显自己作为“人”的那种主体性本质力量,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自己。幸福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自己的创造,它存在于人的实践过程中。为此,大学生要积极投身实践,不断进行创造,不断提升自我,同时又要善于把握机会,增强感知能力。大学生要获得幸福,真切地体验到幸福,就要努力学习,积极投身实践,培养一定的能力。

  三、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并为之奋斗

  近期一篇名为《什么样的中国人更幸福》的文章写到:越是身体健康,自己的收入越多,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社会交往的频率越高,那么他(她)觉得自己幸福的可能性也就倾向于越高。21世纪的中国普通人,更多地是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体验出发来总结自己幸福感的强弱的。[6]该文章为探究大学生幸福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大学生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生力军,“是未来社会的潮流,大学生幸福观代表了未来社会幸福思想的基本趋势”[3]18。所谓大学生幸福观,就是指大学生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所持态度的系统观念[7],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观念体系。在这一复杂的体系中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一)正确处理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树立精神主导型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坚持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当前,受西方社会思潮、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们追求“尚物”型的幸福观,忽视了人的精神层次的幸福体验。而作为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人所追求的幸福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幸福,更要上升到精神体验的层次。否则,正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就是幸福。”[8]那样,人和动物就别无二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基础上注重精神追求和体验,把精神体验放在更高层次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提升自身内在的精神境界,才能懂得幸福人生的真谛;只有追求立足于物质基础上的精神主导型的幸福体验,才能跳出“唯物”、“尚物”的泥潭,发展健全的自我追求,才能更好地填满内心由于物质奴役而产生的失落和空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幸福。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社会主导型幸福观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他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同时也明确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幸福生活。个人的幸福源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只有在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才会有个人的幸福。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当代大学生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潮流,他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代表着未来社会的方向,只有坚持集体主义取向,坚持为社会服务,才能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同时,社会又会积极关注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并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氛围,帮助个人实现追求幸福的愿望,“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10]7。目前,大学生只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只有坚持把追求幸福与为社会做贡献相统一,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真正感到幸福。“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0]7   (三)正确处理享受与创造的关系,树立过程主导型幸福观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创造是人的主体性本质力量得以彰显的集中体现。实践,尤其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创造是人的主体性本质力量的最高级形态,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不仅是静态的享受,更是动态的创造;幸福观不但是认识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实践永无止境。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造,才能真切体验到人的存在、发展和享受的厚重感、踏实感,人的生命价值才能以一种现实的物质形式得到体现。那些只注重追求享受、及时行乐的人,绝对体验不到只有在不断创造中才能获得的那种精神上的最高享受,也绝对体验不到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主体性本质力量的完美彰显;那些把幸福当做静态的享受的人,本身不会懂得创造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在创造中实现生命价值和体验幸福,更不会懂得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他们终究会将幸福消耗殆尽。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践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青春,并在其中得到锤炼和提升,才能真正体验到无比的幸福。也只有在创造过程中激发追求幸福的愿望,并在实现这一愿望的过程中体验那种精神型的幸福,这才是最充分、最深刻、最持久的。

  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大学生树立起崇高、远大的理想,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为之不懈奋斗,对他人、家庭、社会、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善于创造和把握幸福的机会,就能得到真实的、持久的幸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61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